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2-08-15胡竞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胡竞(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胡竞(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良好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效的交流。通过调查目前高校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并结合学生提升听力困难的原因,提出多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方法,以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分级教学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为对比调查,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部分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自动化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7大专业,每年随机抽取4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在2009年5月,2010年5月和2011年5月对这七大专业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三种形式:问卷调查,英语听说测试,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采访。
问卷调查参考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共设计20个问题包括学生对自己听说能力水平判断,学生过去对英语听说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学生参加于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相关活动调查,以及学生课后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的方式等等。
(三)调查结果
以2005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例,高达82%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水平很差或差。55%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听说能力重要。78%的学生认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说最能体现英语实际水平。62%的学生在大三年级在校时平均每周用在英语听说练习方面的时间少于1小时。53%的学生从为参加过英语课外听说活动。92%学生喜欢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或美剧,其中有78%的学生认为看英文原声电影或美剧确实提升了自己听力水平。
2005级毕业生英语听说水平测试中,抽取的450名七大类专业中共通过442名,占98.2%,仅有256名只取得合格档,仅有75名取得优秀成绩,仅占16.7%。有大部分学生在读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中会有至少一个语音错误。在自我即兴演讲中,大部分学生只能说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无话可说了。学生使用的句型简单单一。在听力能力测试中,更有56%的同学没有听懂文章内容从而对文章主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在对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采访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用人单位不但注重证书,更注重人才实际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在多家企业中是求职第一要素,例如花旗银行,埃森哲等企业招聘人才第一条原则就是英语口语表达流利;(3)对于个别岗位需要进行英语交流的岗位,用人单位甚至认为英语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很多用人单位坦言,新人到公司之后会有业务培训,专业方面的东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但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并不在一朝一夕。
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升困难的原因
(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这里的外因主要指高校英语教学情况。对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讲,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加入英语听说课程,有些高校是两周一次,有些是一周一次。但仅凭每周的这90分钟的时间对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在这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有机会说的时间少之又少,比如说90分钟的听说课设置一个说的活动,以一个典型的任务型教学法为例,从分配任务,分小组,讨论,到最后的陈述,真正每个学生表达的时间大概不到两分钟,如果班型过大,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得不到说的机会。
此外,课堂活动中的听说表达,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只是写好了一小段内容,然后把它背下来上前面陈述,这种背诵的方式和即兴的表达是有根本的不同,这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局限。
第三,即使教师设计即兴问答,对于一个40甚至50人的班型来说,一节课只能有大概4到5名学生能得到即兴表达的机会,因为毕竟课堂上还要有其他的教学内容。
(二)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内因,指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学习动机。20世纪60年代,R.C.Gardner和他的导师W.E.Lambert提出可将学习者的动机分为两类: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入型动机(intergrative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的代表者希望通过学习一种语言来利用它找工作,阅读报纸或者通过考试;而融入型动机的代表者则是想通过学习一种语言而能与另外一文化背景说这种语言的人进行交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是工具型动机者,其中一部分也希望能提升自己英语水平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对于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他们对英语的听说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他们更希望的是通过考试,例如四六级考试,拿到证书。从问卷情况来看,这七大专业的学生中,大概有1/3的学生不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没有兴趣甚至是讨厌英语,他们甚至只想拿个四级证就满足了。而另外有1/3的同学希望提升英语听力,却找不到方式而且得不到相应的机会,正如前文赘述,课堂表达的机会很少,他们实质上对英语兴趣不大,但迫于现实压力,想提升英语却缺少行动。而剩下的1/3的学生认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喜爱英语,也有相应的机会表达,但对于他们来说,表达并不一定代表提升。
三、几种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模式浅探
(一)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与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
针对学生现状,和课时的局限性,如何真正在课堂上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对英语课程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并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理论,通过一个个课堂任务使学生在说中学,在听中练。在新生入学初,对学生进行英语入学考试并加入英语听力口语测试。根据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每个专业分为提高班和普通班。提高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基础更好一些,听说能力稍强一些。这种分班的模式为课堂的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
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很多高校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或职场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三年不断线。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跟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在一二年级打下基础之后,进一步提升专业方面的英语。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本科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包括人文类,商务类,工程管理类,电子与自动化类等方向,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表达,用法。在第六学期开设了职场英语课程,根据求职面临的多种情况,模拟场景,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升途径
目前,网络十分发达,学生在大二年级之后基本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智能手机,mp4等多种娱乐设备。学生上网更是十分常见和频繁。在另一组关于学生使用网络的调查显示,大二年级86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人平日上网时间为2小时以上的占到87%,而周末每天超过5小时的高达93%。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度过课下休闲时光的主要方式是上网。
针对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对于英语听的能力,可以通过课下看美剧,英文原声电影得到锻炼和提高。美剧和英文电影在学生当中很流行,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很多学生成为追剧一族,例如几年前,很多男生追看prison break,很多女生追看gossip girl等等,成为学生当中的流行趋势。在听英文原声剧的过程中,学生沉浸在一个英语的表达环境中,若能有意识的关注一些表达,并记下一些表达方式,对于学生英文听力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此外,很多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教师可以知道和推荐一些英文聊天工具,鼓励学生交一到二个国外聊友,锻炼英语口语。例如通过skype聊天工具等等。
(四)校内外课余活动和比赛对英语听说能力提升的促进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英语教研室可以联合学校团委组织有意义的英语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戏剧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口语大赛等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的兴趣。并可以选派优秀的选手参加市级及省级或者电视台的一些英文竞赛活动,在比赛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五)毕业前听说能力测试对学生的引导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第八学期学生毕业前实施英语能力测试。通过考试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放弃英语,英语四年不断线。前文提到,此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对之前三年的教学结果做一个检测。
根据历年测试成绩分数量化分析,和抽取对应专业对应人数音频文件对比分析,发现学生成绩优秀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05级毕业生取得优秀的成绩的人数仅占16.7%,06级为18.2%,07级为19.3%,虽然从分数上看提升幅度不大,但整体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
从抽取音频文件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这与前文提到学生学习动机有极大关系,很多此类专业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进入外企工作,重视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毕业前听说能力测试,教师可以跟踪学生四年英语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四学生继续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六)教师的认知,角色和师生交流模式的实施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英语教师实际上是语言传播的一个媒介,学生通过教师了解到英文表达方式,文化背景信息,锻炼听说能力。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一个促进者,一个导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四、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和建议
1.学校重视英语教学程度和支持程度对英语教学情况至关重要。英语教学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比如大学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毕业前能力测试等需要学校的配合。师资力量的投入,教材的研发,都需要学校的鼓励与支持。
2.成果展示隐形困扰教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不在一朝一夕,而且由于听说能力的提升不像四六级成绩有明显量化标准,所以对于所付出的努力相应的成果展现不是十分明显。这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一些学校的改革决心和力度。很多教师只是知道,自己付出了,学生听说口语能力提高了,但真正提升多少,量化标准很难把握。而毕业前英语听说能力测试不妨是一个量化指标的好方式。当然,具体测试方式需要逐渐完善。
3.教师自身发展瓶颈问题。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并提升自身英语能力与水平。但目前很多五年以上的教师,教学能力已经提升到一个程度,很难突破,亟需学校提供进修或培训机会,例如去国内外大学交流学习等等。
[1]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51-58.
[2]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芸.高校新生英语听说现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262-263.
[4]Nunan,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012-04-14
胡竞(1981-),女,辽宁大连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