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际法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
2012-08-15杭花平陈健
杭花平,陈健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浅析交际法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
杭花平1,陈健2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体育院校英语教学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法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交际法以培养学习者的语用交际能力为目标,实现以交际法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功能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类工作的需要。
体育院校;大学英语;交际法
一、交际法的基本理论与特点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或“功能法”,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欧洲,随后迅速风靡全球。简单地说,“交际法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1]交际法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倡导交际法的学者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研究语言的形式,还要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和正确运用语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
交际法具有如下主要特征。首先,交际法强调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下列四个方面:“a)合乎语法;b)可行性;c)得体性;d)实际操作性”[2]。从大学英语教学层面理解,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上不仅要注重英语运用的正确性,更要注重英语使用的得体性。其次,交际法强调以功能意念为纲。即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根据学习者的现实需要,选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再者,交际法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设置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让学习者身处情景之中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交际。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方式实现,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最后,交际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学需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二、体育院校大学英语交际活动的设计
首先,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能使用情景再现方式演绎的教学内容,尽量为学生设置交际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模拟真实情景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较容易运用英语,有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并能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得体的交际行为准则。因为,“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3]角色扮演(role play)能够有效让学生使用目的语,“角色扮演是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方法。”[4]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角色扮演主要是让学生想象他们是某种特殊情景下的人物,准确表现该人物具体的言行,理解其所饰演人物的情感、态度等。角色扮演任务不仅能使学生运用英语,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语言方面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安全环境中学习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观的机会”[4],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进一步理解他人的感受与观点,从一种全新角度审视自己的交往过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达成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和社会人际交往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借助视听说手段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视听说手段可以将语言学习与情景紧密结合,“就外语学习而言,学习者多缺乏宏观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教师应精心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语境化语言输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语言。”[5]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孤立地放置在非真实的单一的英语学习环境之中,然而在现实的人际交流中,语言的应用常常是与视、听、说紧密结合,语言的学习也应该被放置于立体的多维的空间之中。视听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看到的影像,听到的声音相结合,同时模仿跟说,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吸收信息,重构信息并将新信息融于已知的知识,最终领会掌握英语。当然,在强调视听说的同时,并不意味教师就可以忽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包括听、说、读、写、译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教师侧重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仍需兼顾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最后,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体育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体育训练往往占据其学习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体育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求相对较低。加之学生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与期望值也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往往会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最终变成学习气氛淡,课堂效果差。同时,许多院校已安排或拟安排将大学英语课由原来的小班授课调整为合班授课,随着授课班级人数的倍增,授课难度也急剧增加。如何处理培养交际能力与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班级人数过多的矛盾,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大学英语教师们非常关注的课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英语短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此类活动既可以丰富体育院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三、交际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运用交际法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需兼顾英美文化教学。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所学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有时非但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还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6]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的时候,教师如能既注重语言教学,又能兼顾文化教学,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教与学相互结合,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不断进行交互式的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知识,并借助学习过程发展智力与陶冶情操。在师生互动的同时,学生之间也需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在双向交流过程中参与和检测自身与他人的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从而达成学习目标于人际交往目标。交互式学习可以让大学英语课堂形成一种相互感染的氛围,此氛围可以减轻部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的焦虑感,有助于帮助部分学生克服因害怕犯错而不愿开口、不敢开口的学习障碍,从根本上加大学生课堂上英语的语言输出。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有些地区从幼儿园开始),进入大学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已长达十余年,然而一部分学生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部分学生根本无法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交际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可以让学习英语的重点转向人际交流(主要为听、说),同时也可以兼顾读、写、译,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交流互动,如模拟交际情景等教学任务,较快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再者,教师需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的精确性,常常忽略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过于注重时态、用词搭配等语法方面的内容从而影响了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语言错误,不应该有错必纠,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发言机会,学生所运用的英语的流畅性和英语符合英美文化传统比语言的准确度更为重要。
最后,运用交际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教师需要转换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导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课堂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探究性与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填鸭式”的,教与学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在交际法的课堂上,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与学生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单一讲授演变为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际目标,讲解学习任务,促进小组内的交际互动等。课堂上,教师需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去交流、互动、讨论、探究。如在学习《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6 Christmas Spirit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Why do people celebrate Christmas?2.What are the names of some Christmas songs?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做mind mapping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例举有关圣诞节的词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小组学习任务:Work in groups.Make the second part into a short dialogue and roleplay it.Following are the roles of the dialogue:the husband,the wife,the American sailor and the French flower woman.这些合作式互动式学习任务可以较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结语
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立足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不断自我提高,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共享知识、共享生活和共享生命价值的良好学习氛围与和谐人际关系。同时,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因此体育院校的外语教学必须以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从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符合体育院校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1]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D.E.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Pride and 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K.E.Johnson.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霍尔特.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沈书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12-05-04
杭花平(1977-),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