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结构及语义的制约性之探讨*
2012-08-15刘小林吕梁学院中文系山西吕梁033000
刘小林(吕梁学院中文系,山西吕梁033000)
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结构及语义的制约性之探讨*
刘小林(吕梁学院中文系,山西吕梁033000)
以“比”为动词、“比”为介词以及X比Y有N的格式三个方面,探讨了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结构及语义的制约性,结果表明,语言及语言结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耗散结构,很多问题需要用不同方法、不同视角去认识、去探究。本文试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考察探讨其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制约作用。
“比”字句;积极性特征;语用频率效应
现代汉语语义系统中,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分布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可以用统计数字显示出来。分布密的一方频率高,为积极意义;分布疏的一方频率低,为消极意义。这种特征必然要制约语言的结构和理解。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比”字句进行考察,看看这种制约作用是怎么影响它的语法语义构成的。
一、“比”为动词
作为动词的“比”与其后的宾语组合,隐含了往积极意义里“比”这一特征。这里所说的积极意义即通常所指的质上的褒贬对立中的褒义和量上(程度上)的大小差异中的大义。
(一)“比+名”格式
(1)机器摆放成一排,在同一段时间里比生产零件的数量和质量。
(2)比干劲,拼命干!
比数量是比多,比质量是比好,比干劲是比大。单单一个“比+名”结构,有的名词的积极性特征表观得比较明显,如上述两例。有的名词的积极性特征就不是那么突出和单一,如“比桌子”,就看不出是比大小、比高矮、比新旧还是比别的什么。这里涉及名词的再分类问题。不过,往积极意义里比这一点与例(1)、例(2)是一致的。
有时,我们也许可以听到这一类的话:
(3)比数量,我们比你们少;比质量,你们比我们差。
表面看来似乎是往消极意义里比,其实,“少”和“差’是比的结果,比的出发点仍是比多、比好。
(二)“比+动”格式
(4)我不和你比跳舞,要比就比唱歌。
一般说来,“比跳舞”是比谁跳得好,“比唱歌”是比谁唱得好。又如:
(5)不比吃,不比穿。
(6)比干活儿。
比的方向和例(4)一样,是积极意义。
这里也有特殊情况。如“比骑自行车”,一般是比快,也有比谁骑得慢的。“慢”相对于“快”是消极意义,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人们却赋予了“慢”以积极意义,因为骑得很慢而且不倒也是一种本领,越慢本领也就越大。
(三)“比+形”格式
这种格式,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的。如:
(7)阿黄和小黑都很凶猛、忠诚,因此,还需要比机智。
“机智”是褒义,人们很少会去说“比愚蠢”。同样,正常情况下,人们比勇敢不比怯懦,比诚实不比虚伪,比活泼不比呆板,比勤快不比懒惰等。
例外也是存在的。通常,人们比慷慨不比吝啬,但也有比吝啬的。据报道:美国一本综合性周刊不久前主办“吝啬人”大赛,三位吝啬鬼以他们各自的吝啬经历分别夺得冠、亚、季军。“吝啬”尽管纳入了竞赛项目,人们未必赞成这种行为。这种比法确实出格,不过,在吝啬的程度上是往高里比,而不是往低里比,即比的是大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比+X”这种结构,X是褒义为常态分布,X是贬义为变态分布;在量上一般往大里比。这就是“比”为动词的“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
二、“比”为介词
下面考察“比”作介词用的“比”宇句,即“小王比小李聪明”这类句子。可以分成四部分,比项(小王)、“比”字、被比项(小李)和评价项(聪明)。按肯定式与否定式两个方面来描写和分析。
(一)肯定式
比项与被比项相比较,从一个一个的例子来看,评价项既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
(8)他的心比金子还亮。
(9)生活比过去强多了。
(10)饿的人比饱的人脾气要坏些。
(11)日子比原来还紧巴。
例(8)、例(9)是积极意义,例(10)、例(11)是消极意义。但从整体上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这种“比”字句是否隐含积极性特征呢?我们来看几个评价项不出现的例子。如:
(12)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
(13)我们哪能比他们单位!也不想去比!
为什么“难比”’、“哪能比”、“不想去比”?按理说,胜过或不及都可以比较。由于“比”隐含了较胜义,在不出现评价项的情况下,一般说“比”就是“比…强”,否则就会出现例(12)、例(1)这样的说法。同样:
(14)你不能跟我比,我年轻力壮,你已经快四十的人了。
比我弱,所以不能跟我比;比我强,自然就可以跟我比了。
(二)否定式
与肯定式一样,否定式的评价项既可以是积极意义的。如:
(15)运气并不比头一位抽奖者好。
(16)我的奶奶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
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
(17)我不比他们坏。
(18)他这个技术处长,一点也不比人事处长逊色。
问题是,如果评价项隐去,零评价项表达什么含义,是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请看:
(19)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
如果加上评价项,这例的两种可能性是:
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强;(积极意义)
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弱;(消极意义)
实际上,人们对例(19)的理解只有“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强”这一种。这就是说,否定式的评价项如果不出现,积极意义便隐含在里边。又如:
论相貌,我不比你。(漂亮)
论水平,我不比你。(高)
论人缘,我不比你。(好)
论力气,我不比你。(大)
括号里的积极意义虽未出现,但都隐含在句子中。
三、X比Y有N的格式
以上分析的是“比”字句常用的基本句式,下面通过对“X比Y有N”中N(名词)的选择限制的考察来进一步证明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构成及理解的制约作用。
(一)N必须隐含评价色彩
关于“有+名”,丁声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曾指出:“有学问、有经验、有气力、有趣、有钱”,这类说法都有“多、大”一类意思。“有学问”是说“学问大”,“有经验”是说“经验多”,“很有学问”是说“学问很大”,“很有经验”是说“经验很多”。对于“程度副词+有+名”,赵元任认为程度副词修饰的是整个“有+宾语”。这些论述说明上面涉及的“有+名”是形容词性的,其中的中性名词已产生了语义偏移(多偏向积极意义)。是不是所有的名词置于这种格式都具有同样的特性呢?显然不是。比较:
学问——有学问——很有学问
桌子——有桌子——很有桌子
我们把“学向”一类叫做隐含评价色彩的名词。一说到“学问”,人们就会联想到“学问大小”,又如一说到“水平”人们就会联想到“水平高低”。“大小”、“高低”就是评价,由于字面上没有,所以叫“隐含”。而一说到“桌子”,人们不会产生定向的联想,即不一定会联想到“大小”、“高低”或别的什么,我们管这一类叫做不隐含评价色彩的名词。只有隐含评价色彩的名词才可以进入“X比Y有N”这种句式。我们可以说:
(20)小王比小李有学问。
不可以说:
(21)小王比小李有桌子。
因为这儿“学问”’隐含“大”,例(20)等于“小王比小李学问大”。‘“桌于”却不隐含比如“多’什么的,例(21)不等于“小王比小李桌子多”,所以不能成立。说到底,所谓评价色彩就是一种表示性状的偏移特征。
(二)N必须隐含积极意义的评价色彩
如上所述,当N的评价色彩是零(即中性)时,不能进人“X比Y有N”句式。那么,是不是凡隐含评价色彩的名词都可以进入“X比Y有N”呢?评价色彩有两种,一种是:
积极意义:教养——有教养——很有教养
眼光——有眼光——很有眼光
地位——有地位——很有地位
另一种是:
消极意义:意见——有意见——很有意见
看法——有看法——很有看法
脾气——有脾气——很有脾气
“教养”、“眼光”、“地位”等隐含积极意义的评价色彩,“意见”、“看法”、“脾气”等隐含消极意义的评价色彩,前面都可以加“很有”。将这两类名词代入“X比Y有N”:
A:小王比小李有教养
小王比小李有眼光
小王比小李有地位
B:小王比小李有意见
小王比小李有看法
小王比小李有脾气
我们发现,A类是能说的,B类是不大能说的。由此可见,N不仅要隐含评价色彩,而且要隐含积极意义的评价色彩。
上述“X比Y有N”中N的选择方向进一步证明了“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这里再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味儿”是有歧义的,既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表示贬义。光说“这条鱼有味儿”,可能指鲜美的味道,也可能指腐臭的味道。然而,把“有味儿”代入“X比Y有N”中:
这条鱼比那条鱼有味儿。
情况就会起变化。由于这种“比”字句偏向积极意义的特征的制约,人们对本来有歧义的“有味儿’一般地作了偏向褒义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比”字句为例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中的很多问题是不能靠苦恩冥想、坐而论道去解决的,必须靠调查分析去获得实事求是的结论,谁更多地掌握了事实,谁就更多地掌握了真理,因而也就更多地享有发言权。
[1]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许国萍.现代汉语“比”字句中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3]程书秋.“比”字句替换规律补议[J].北方论丛,2004,(4).
[4]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2012-02-20
刘小林(1978-),女,山西吕梁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