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
2012-08-15
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和造就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现实需要,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创新机制。我国体教结合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显成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回顾总结我国体教结合成功经验与不足,深入探讨符合我国特点的体教结合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对于缓解学训矛盾,增强业余训练后劲和活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教结合——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各类体校向所在地省市运动队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业余训练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诸如训练经费、训练时间、教练员数量不足,训练能力不高,参与训练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体教分离现象较严重等问题。从国外(如美国、日本)和国内(像江苏南通)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体教结合是提高业余训练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体教结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体育事业也不例外。在国际比赛中,我国体育键儿摘金夺银、折桂夺冠,数百次的将世界冠军归入囊中,使世人刮目相看,为国家和人民争得了荣誉。但是,体育方面的成就与经济的辉煌相比仍感逊色,与我国的国
际地位仍不相吻合。以男足为例,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竟踢不过一个仅有几千万甚至几百万人口的小国,20多年的“逢韩不胜”更为国人所不齿。从表面上看是技不如人,但从深层次来分析,笔者认为是文化底蕴的问题。由于体制和观念的落后,我国运动员从小开始,就过多地重视专业技术训练,忽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长期以来,在这样的体制培养下,文化素质低下已在所难免,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随机应变,在球场上经常会出现粗俗的动作和败坏球风的行为。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修养势在必行。而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青少年时代,因此我们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体教结合,以便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体教结合是增强业余训练后劲和活力,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首先,实施体教结合是各级政府和党与国家领导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国际环境,对体育和教育部门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共同要求。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接见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的领导同志时,曾提出过“要把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各级体育和教育部门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重要精神,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其次,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为各级运动队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共同职责。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于1986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共同任务。
二、体教结合——缓解“学”“训”矛盾的调和器
(一)“学”“训”矛盾的突出表现
“学”主要是指学生的文化学习活动,“训”主要是指学生参与的课余体育训练。由于各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周期、时间有长有短,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学”“训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有些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到了学生该参与课余训练的时间不放学生下课,导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在规定时间里不放学生下来训练,这样的事情在一部分学校会经常发生。笔者通过走访得知,文化课教师不放或迟放学生训练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学生因参与课余训练会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平均分和排名。从表面上来看这好像是老师们的错,但往深层次着想,各级主管部门也难逃其责,假如在出现这种情况的初期学校领导能及时予以制止,那么这样的事情就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目前,我国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抓教学质量这个指挥棒来运行,因此,当教学任务紧时不少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压缩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时间,导致带训教师(教练员)无法完成训练任务。由此说明,这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体教结合工作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学”定“训”,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学”与“训”的利弊权衡是下足了功夫的,一般说来,体教结合项目学校中绝大多数是县市(区)内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名牌学校,很多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想以此作为他们小孩顺利地进入这些名牌学校的跳板,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以“学”定“训”的倾向,对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潜在危害性较大。
(二)体教结合有利于化解“学”与“训”的矛盾
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大多数学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对象。他们既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又要根据其自身发展特点完成不同年龄段的训练任务,他们承担着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任务,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以后,在文化学习上,由于学习科目的急剧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再加之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无形之中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许多学校不得不出台一些不正常的教学要求和管制手段。这样一来,严重地阻碍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而此时期刚好是学生运动才能逐渐显现,需要不断加强运动训练的关键时期,随着运动训练和比赛时间的不断增加,学生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必然会随之减少,直接影响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由此所产生的矛盾,令学校、教师和家长极为不满,社会反响也十分强烈。针对这种情况,体育部门深感不安和焦虑,曾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破解这一难题,但都没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业余体育训练中只有把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特殊规律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是体教结合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破解“学”与“训”矛盾的唯一途径。
三、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制度等因素且各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就竞技体育而言,其可持续发展虽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乃是拥有高水平运动员队伍梯队。因为高水平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肩负着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重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地从社会吸收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参与到运动训练中来,同时又能妥善地处理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从而形成有利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教结合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成才、成长的一项重要工程,既是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体育总局曾提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体教结合”,共同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由此可以说明,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四、结束语
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体教结合是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既遵循业余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业余训练体制,是有效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对于缓解“学”“训”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郭修金,虞重干,平杰.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447-449.
[2]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84-87.
[3]胡鹤雄,陈文耀,姜国安.从上海市闸北区的实践看体教结合工作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