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人群健身操的创编
2012-08-15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40-65岁城市居民,骨密度测定值在(-1.0≥T-score≥-2.5),没有其他并发疾病。
1.2、研究的方法
1.2.1、文献检索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1979年-2011年全国体育、医学期刊文章,网上检索1979年-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资料了解骨质疏松人群的现状、骨质疏松人群维持健康生活方法等。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健身操的编制,调查相关领导、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及学员,了解健身操的主客观效果。
1.2.3、访谈法
对部分骨质疏松人群的身体状况、工作及锻炼现状进行了解;对医学类和体操类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就骨质疏松人群健身操对于增强骨密度的理论依据进行咨询请教,以期为完善骨质疏松人群健身操获得宝贵意见。
2、骨质疏松人群健身操的创编
2.1、创编目的
为完成“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与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以及最终构建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服务体系提供支撑。
2.2、创编特点
(1)体医结合
(2)体艺结合
(3)动静结合
(4)传统与现代结合
(5)全身和局部结合
2.3、创编依据
(1)以骨质疏松人群的体质状况为依据
骨质疏松人群多为中老年人,而且缺乏锻炼,因此体质较差,心肺耐力较弱,因此设计动作时运动量不宜太大。
(2)以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征为依据
骨质疏松人群骨钙含量较低,骨强度较弱,易发生腰椎和髋骨骨折,因此设计动作时应避免旋转、不稳定的和伸拉或弯曲幅度过大的动作。
2.4、创编原则
(1)安全:避免出现伤害,如体前屈的动作,以免造成腰椎骨折。
(2)有效:安全是前提,有效性才是整套动作的价值所在。
(3)易学:简单易学是保证其大众化的关键。
(4)时尚:保证锻炼效果的同时兼顾时尚性,才能不致呆板,才能激起大众兴趣,便于更好推广。
2.5、关键技术研究
2.5.1、创编阶段的关键技术
用重力刺激的方式达到刺激骨强度的目的,包括冲击性刺激和肌肉抗阻性刺激。
2.5.2、锻炼阶段的关键技术
(1)增强肌肉抗阻力量。
(2)增强身体平衡能力。
(3)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2.5.3、实验后须证明的关键指标
(1)骨密度的提高,通过直接测量数据证明。
(2)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通过旁证方式,证明自我控制平衡的能力有所提高。
(3)降低摔倒的风险。
2.6、创编内容说明
2.6.1、健步健身操
第一节热身部分看似随意发挥,实则遵从了严格的编排原则和训练理论。
训练动作主要采用健步走接健美操基本步伐的思维编排,既符合WHO的每日3000步的锻炼建议,又保证大众易于接受。
训练强度严格遵守由小到大的原则,从无冲击动作到低冲击动作再到高冲击动作,逐步过渡,保证了训练者心率过渡的安全。
动作规律为前行四步接一个健美操步伐,再后退四步接健美操步伐,完成8个八拍;又左行四步接一个健美操步伐,再右行四步接健美操步伐,完成8个八拍,便于记忆规律。
2.6.2、踢踏健身操
这套健身舞共分四节,难度逐步加大。汲取了踢踏和拉丁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当前流行的排舞形式表现,既兼顾了功效性和趣味性又不失时尚。
重点在于体现踢踏跺脚的动作,目的在于由腿到躯干的全身骨骼承受来自地面的震动刺激,从而达到加强骨强度,促进钙质沉淀,减缓骨钙丢失的目的;而后两节动作的协调性和方位感要求更高些,目的在于增强腿部的灵活性和平衡感,降低跌倒对骨质疏松人群造成危害的风险,同时提高趣味性。
2.6.3、柔性抗阻健身操
本套动作借助健身弹力带来完成,以肌肉抗阻训练为主,并以简单健身操动作穿插其中,显得有静有动、流畅不呆板。
该套抗阻动作的原理在于,肌肉在抗阻运动的同时不但增强肌肉力量增强身体控制能力,而且在肌肉供血增多的同时,使骨表面的营养供应增加,使骨吸收更多的钙质,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的功效。同时对肌肉的锻炼还能提高人体基础代谢,延缓衰老。
3、结论
3.1、低骨密度者通过骨质疏松人群健身操的练习,可以明显改善受试者的骨密度。
3.2、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人群运动锻炼的心率应控制在120±10次/分、不超过140次/分为宜。
3.3、高血压人群健身操具有安全、有效、简易和时尚的特点,适用于骨质疏松人群运动练习。
[1]吴环成,王孙武,易大发.骨代谢与运动[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5):102-103.
[2]秦岭,张戈等.美国国家卫生院有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文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