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研究现状的分析

2012-08-15任远金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体育赛事竞技

任远金 陈 双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与具备。学生体育赛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表现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检验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赛事的研究,将有助于高校体育工作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1.研究样本的筛选和确定

根据研究范围的确定,在《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的“学校体育”、“体育赛事”等栏目查询1990-2011年有关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研究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以“高校体育赛事”、“大学生体育赛事”、“高校学生群体竞赛”、“高校运动会”等主题词检索1990年以来与高校学生体育赛事有关论文。

2.研究主题与内容

从检索到的研究文献来看,有关高校学生体育竞赛方面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类期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2.1 学生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研究

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发展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并积极提出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开发和运作的建议和对策。近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依托的体育竞赛市场已日趋成熟,然而学校体育竞赛市场化步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学校体育的发展。韩振勇等运用市场学观点,从观念、市场需求、高校体育赛事自身价值、合作伙伴,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具有人才优势等方面,说明高校体育赛事合理运营同样大有可为。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赛事自身价值,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赛事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高校体育赛事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1]。赵青等从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形成因素、市场化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要符合体育营销的需求,从体育营销的市场定位出发,同样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商家在受众群体中的市场定位,主要是学校体育赛事能体现体育营销理论“受众相对集中”的特点,符合市场定位的需要[2]。高校体育赛事校企合作的原则为双赢目标原则;伙伴关系原则;成本效益比原则;共同运作原则;过程控制原则。高校要利用自身体育赛事的优势,为企业搭建良好的特殊市场平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资金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事业。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发必须立足高校,与企业的目标标取得一致,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那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受大学生欢迎和热爱的体育项目赛事,使其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意义。[3]

2.2 学生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核心内容包括特殊标志权、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参加的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水平越高范围越广、综合影响力越大,其无形资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也往往越大;要加强高校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开发意识,转变现念、借助传媒打造品牌赛事;发挥中介机构代理的作用;规范高校体育赛事仪式[4]。高校体育赛事资源与商业合作的开发及互动,应借鉴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活动中商业合作的运行模式和经验,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从转变观念,积极推动市场运作机制的改进,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商业合作政策上和思想上的支持,挖掘高校体育赛事资源,促进体育赛事资源与商业合作的良性发展[5]。

2.3 学生体育赛事与精神文化研究

体育不单是生物和技术上的,还浸润着强烈的人文色彩。它不光表现为肌肉的增加,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人类的自我呵护。人文主义体育,除了发展知识、技能和体力外,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也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领域。这种体育思想提倡体能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以形成完整的人[6]。高校体育赛事在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风尚、审美观等方面,会给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带来积极深刻的影响[7]。高校运动竞赛应与自己学校独特的文化相融合,只有将学校的文化融入高校运动竞赛中,形成其独特的体育文化,高校运动竞赛才具有生命力。高校运动竞赛更应该是一个体育文化的节日,要使师生们能够在运动竞赛中尽情地表演,陶醉在浓郁的体育文化之中,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8]。

2.4 高校运动竞赛的分析研究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时间的有效利用与空间的显著拓展,特别是生活体育与终身体育观念向学校体育的不断渗透,这种单一的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竞赛内容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因此,只有通过高校运动竞赛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才能革除这些弊端

[8]。徐礼云对安徽省普通高校群体竞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加群体竞赛的主要因素,指出在竞赛项目设置、竞赛时间、专业指导、学生主体作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推动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加群体竞赛活动[9]。学校的群体竞赛应体现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和大众性,做到普及与提高、竞技与健身、竞争与合作等多者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0]。

2.5 高校运动会的改革研究

高校传统运动会往往都以田径项目为主,随着教育走向国际化,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淡化竞技、培养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高校运动会也应改革过去“金牌第一、竞技第一”的传统思想,把精神和文化注入到运动会中去[6]。学校竞技体育应在大众体育基础上发展,充分认识大众体育的重要意义,无大众体育做基础,竞技体育则无从谈起;校运会应面向广大学生,竞赛项目设置应以健身娱乐为主,竞技为辅的原则[11]。具备广泛的参与性与娱乐性,改变以往以田径项目的竞赛唱主角的局面。在内容设置上应做到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集体性和表演性的有机融合,多者兼顾,做到普及与提高、竞技与健身、比赛与休闲等多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使之向群众化、趣味化、开放化、多样化方向发展[12]。

2.6 学生体育竞赛运动安全研究

体育赛事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其它组成部分体育锻炼、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相比,具有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等特点,因此,体育竞赛存在的运动安全事故隐患较大。宋大维等人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运动安全发生最多的是体育竞赛,列第一位,占43%。因此,必须构建系统、科学、有效、实用的体育竞赛运动安全监控体系,坚持行之有效的运动安全监控,才能促进和保证高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13]。

3.对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14]。“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则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11]。高等学校学生体育赛事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1 拓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研究领域

高校体育赛事具体化为基于外部资金介入的、有媒体参与的,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体育协会主办的高等学校体育竞赛或者由高等学校自身、校际之间举办的高校体育竞赛。它必须包含以下六项要素:(1)外部资金介入;(2)媒体参与(含校园广播、报纸、校园网等);(3)主办组织;(4)场馆设施;(5)赛事运作和保障工作团队;(6)参与者等[7]。学生体育赛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广大高校来说,除了完成必要的体育教学和学生业余训练之外,必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赛事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内容最丰富、方法最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不但包括直接参与比赛的学生,还包括组织者、服务者、欣赏者等众多参与者。同时,学生体育赛事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比较多,需要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合作。现代体育文化传播的快捷和便利,不同的体育文化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多重影响,都影响到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应把高校学生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文化活动进行研究,而不是点点滴滴地分散探讨和分析。

3.2 加强对高校校园学生体育赛事的研究

在查阅有关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文献资料时,众多研究局限于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发展研究,强调的是诸如CUBA、大学生足球联赛等全国性大学生体育竞赛研究。高校体育赛事涵盖的种类有多种,研究者并没有太多考虑高校体育赛事的多样性。学生体育赛事不同于职业体育赛事,也不完全等同于竞技体育比赛,它在主办单位、组织运行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参加国家部委、体育协会、地方政府等部门组织的体育赛事外,还有高校本身校内外有组织的和业余的各种赛事活动。我们先要确定的是高校学生体育比赛的性质范围,包括校外学生体育赛事(不同主办单位如政府、协会举办的以各高校为单位的赛事,学校联盟间举办的赛事,学校之间的友谊赛等);校内学生体育赛事(如全校性的运动会、各种单项比赛,院系组织的比赛,社团协会组织的体育赛事等)。高校体育赛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观赏角度和现场体验,就竞技水平而言,高校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运动本身的魅力,而是一种富有激情和活力,被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裹的全新感受。校内学生体育赛事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近距离感受、亲近、体验体育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要主动投入到校内学生体育赛事的研究中,并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校内学生体育赛事。

3.3 加大校内学生体育赛事多元化改革研究

学生体育赛事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效手段,是丰富、活跃、建设和谐健康文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不仅仅是获得比赛的胜利,还包括了健心、娱乐、交流、协作等多种价值取向,因而,学生体育赛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体竞争的形式上,要全方位考虑学生体育赛事的活动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内容。要考虑学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体育文化宣传的影响,在强调体育比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身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同时,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高校校园学生体育赛事研究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体育竞技和表演参与、竞技水平和健身休闲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力争校内学生体育赛事的发展朝着趣味性强、普及面广、参与性高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更有针对性。

4.结束语

举办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应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特点、体育价值取向特征,摆脱为了体育竞赛而组织开展学生体育比赛的传统。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前提下,不断改革和丰富学生体育赛事的内容,创新体育赛事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形成高校体育工作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局面。

[1]韩振勇,王明立,王晓燕.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市场前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43-45.

[2]赵青,邢钰.大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9-12.

[3]赵剑,余双立.高校体育赛事企校合作的双赢策略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91-93.

[4]徐纪珂,唐大鹏,贾建民.试析我国高校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J].内江科技,2006,(4):107.

[5]郑国荣.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的互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92-93.

[6]王平.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65—166,169.

[7]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以安徽省十所高校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89-91.

[8]杨远波.高校运动竞赛的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09-112.

[9]徐礼云.安徽省普通高校群体竞赛活动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2):77-79,93.

[10]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9(2):27-29,34.

[11]梁平,董斌.论高校运动会发展方向与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93-95.

[12]房杰.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4):66-67.

[13]王朝军,赵丽君.我国高校体育竞赛运动安全监控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1):71-74.

[14]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307-334.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体育赛事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竞技精神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