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嬗变

2012-08-15李雪妮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本原本体论苏格拉底

李雪妮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析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嬗变

李雪妮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人类—概念”本体论

本体论是古希腊哲学诞生的标志,亦是古希腊哲学发展演变的动因。在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就是本体论。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逻辑发展缺乏细致地研究,或是简单地称之为概念本体论。实质上,古希腊哲学在本体论上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逻辑演进阶段,即“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阶段,这三阶段的依次演进是人类思维和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一、“自然—物质”本体论

什么是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就是使事物所由能成‘实是’的原因。”[1]简言之,本原就是世界的本原、本质。本体论即为研究“世界的本原”的学问。对“世界的本原”的最初探究,在古希腊是从“自然世界之本原”开始的。在当时,人类面对着纷繁多样的大自然,万物迥异、变动不居,便萌生出一个疑问:千奇百怪的大自然有没有共同的本质,什么是构成它的本原?这一看似简单、平常的问题实质是哲学真正发源之问。它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要透过大自然的表象,去探究深层的存在本原这一问题。在有记载的哲学史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第一个提出了世界本原的答案——水。他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并复归于水。他把多样性的大自然的本质理解为水这唯一的始基,将“多”与“一”统一于物质。这当然具有臆断与推测的性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无法自我证明。但他提供了一种研究和回答本体论的思路,即从某种感性的、经验的物质出发来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初期的哲学家大都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性。”[2]这开创了古代素朴唯物论的先河,也提升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彰显了人类的思维发展能力。

在泰勒士影响下,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将自然世界的本原解释为某一种或几种感性的、经验的物质。例如,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这些对世界的本原的看法虽不尽相同,却都将其视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类哲学家在本体论上都坚持物质本质论。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哲学家都没有对世界的本原如何构成这个大千世界进行科学的论证,而只是借助感觉和推测,这不仅使每位哲学家都坚持已见、又不能科学地驳倒他人,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哲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显著的经验:在本体论问题上,长于推测、独断,短于科学的证明。我们将看到,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在哲学,特别是在本体论上的独断性,这种独断性说明哲学本体论只是建立在可供怀疑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物质本体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但是“水”、“火”、“气”等诸多回答各执一词,又无法阐明始基如何构成世界。因而,“这必然会导致在世界本原问题看法上的‘多样性’:有多少个哲学家在探索世界的本原,就有多少个关于本原问题的‘答案’”。[3]这表明在物质本体论的范围内世界的本原问题得不到合理地解决。困境迫使对世界的本原的回答需要突破感性的、经验的“水”、“火”、“气”等物质形态,再去探究上述物质形态的存在本原。这促使人类的抽象、概括思维向纵深方向的更大前进,也使对哲学的探究从物质本体论发展到了“属性”本体论。

二、“自然—属性”本体论

在这一阶段,对世界的本原的追问并不局限于自然世界的范围,但实质上还主要体现“自然世界的本原”上。属性,即存在的性质,世界的性质。“属性”本体论是指将“自然世界的性质”视为“自然世界的本原”的学说。开启这一先河的哲学家是毕达哥拉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作为数学家,他注意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万物都有数的性质,也就是说,数可以表征一切事物。这种发现使他在面对“自然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时,明确地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数,整个自然界不过是一个和谐的数。我们看到,数不是大自然中能找到的客观实在,只是客观实在的属性和表征。“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自然—物质”本体论向“自然—属性”本体论的跃迁,而且还表明对“自然世界的本原”的认识已经从感性的、经验的物质形态逐步向抽象的、超验的非物质形态过渡。

持“属性”本体论的还有巴门尼德。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数”的抽象性和超验性,坚持用“存在”这一属性来概括“自然世界的本原”,同时比毕达格拉的“数”又更具抽象性。巴门尼德认为,数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所以仍不能充当世界的本原。他认为,“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大千世界,多样各异,而存在是唯一的,存在者是存在的。世界多样性在“存在”这里得到了绝对统一,多样性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有这个共同的、唯一的、不变的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实际上,存在,即有;不存在,即无;存在与不存在,有与无,是表征客观事物的一对属性。作为一种属性的“存在”,是客观世界内含的一种必然。“存在”是无论怎样都无法消除的,去掉“存在”就变成了“不存在”,而“不存在”这一属性是与客观事物相矛盾的。因此,存在是存在者的必然存在、稳定存在和普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比毕达格拉的“数”,更加具有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上,在“属性”本体论范围内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对世界本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逐步出现了两个世界疏离的趋势,即表象世界与本原世界的疏离趋势。在“物质”本体论那里,虽然有自然世界和自然世界本原之分,但两个世界是统一的,后者只是前者物质形态的一种罢了。然而,在“属性”本体论这里,由于“数”、“存在”这两种属性是具有超验的、抽象的非物质形态,并以“本原”面貌出现,而本体论以世界的本原为自己的求索对象,因而在这一阶段,逐步产生了自然世界与自然世界本原的疏离,特别是在巴门尼德那里,直到柏拉图的“理念论”才最终实现这两个世界的分离。

三、“人类—概念”本体论

从思维的抽象和概括意义上而言,巴门尼德的“存在”已经达到顶峰,但是他把“世界的属性”认作“世界的本原”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使“属性”本体论走入了死胡同。他把“存在”看作世界的本原,实际上只是完成了语言学转向,因为他只是说了世界已经展示给我们的,即世界的“存在”,除此之外什么也没说。事实上,在属性本体论之后,对本体论的探究逐步是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自然世界到人类世界,从属性到概念的转变。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一般以苏格拉底为界,将之前的哲学和哲学家称之为自然哲学和自然哲学家,连同他和他之后的哲学和哲学家称为人类哲学和人类哲学家。这是因为,苏格拉底认为关于自然哲学的探究无法取得确切的知识,哲学应该首先关注人类世界。“他认为追求公正与幸福的生活比思考宇宙的成分和天体秩序的起源更要重要。”[4]上文提到,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物质本体论和属性本体论实际上将“世界的本原”转换成了“自然世界的本原”,而苏格拉底却将“世界的本原”转换成“人类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认为,对于人类世界,首要就是要确定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什么,即事物的概念是什么。“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5]把“世界的本原”问题理解为“人类世界的概念”是“人类—概念”本体论的本质命题。概念本体论是指将概念作为世界本原的学说,它肇始于苏格拉底,形成于柏拉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首次发现了“概念”及其地位,当然所涉及的概念,是着重探讨人类世界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例如“美德是什么”。面对着苏格拉底的问题,其他人会列举一些关于美德的事例。但这显然不能令苏格拉底满足,他要寻求的显然不是美德的事例,而是透过美德呈现给人的表象,去寻求美德之为美德的规定性——概念。在他看来,只有概念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事物的决定者。这种极端推崇“概念”的行为给他的学生柏拉图以极大的影响。

如果说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发现了“概念”,那么柏拉图无疑就是概念本体论的真正奠基者和发明者。与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也不是自然哲学家,他关心的是诸如“善”、“美”等伦理道德问题。同时他不仅全部吸收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说,而且将它明确地应用到本体论的解答上来,正是在柏拉图这里,“世界的本原”才最终转化为“人类世界的概念”。柏拉图认为,既然概念是真正知识的来源,概念决定着事物的本质。那么,只有概念才是真实的;现象世界是被概念决定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因此他正式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可见世界,它是非真实的存在;一个是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决定着现象世界、可见世界,后者的存在只是“分有”或“模仿”了前者。在柏拉图这里,“概念”最终实现对现象世界的统治,也实现了两个世界的最终分离。既然世界的本原被理解为概念世界、理念世界,那么对概念、理念的追索就成了哲学的首要任务。在这里,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哲学的任务在于把握理念、概念,这影响着后续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至黑格尔,柏拉图确立的概念本体论影响和统治了哲学数千年的历史,最终终结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9.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

[3]王建军.论西方本体论哲学向神学的过渡及其对自由的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02(1):64~69.

[4]李冰.浅析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3~44.

[5]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4.

B502.21

A

1008—7974(2012)03—0029—03

2011—12—05

李雪妮(1988-),女,陕西咸阳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闻礼)

猜你喜欢

本原本体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信仰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苏格拉底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