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和思想根基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2-08-15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辩证法苏格拉底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0)

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和思想根基及对后世的影响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0)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思想的某一方面,且研究成果零散而不集中,缺乏系统性。鉴于此,该文从分析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思想根基出发,力求从辩证的维度综合系统的论述和公允评价柏拉图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多侧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辩证法;政治哲学;社会根基;思想根基;影响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母都是都是名门贵族的后裔。他的母亲佩丽克蒂奥妮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的后代。柏拉图早年丧父,之后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腐败和无能。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长达8年之久。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了雅典,先后到麦加拉、昔勒尼和南意大利,学习研究了爱利亚派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和数学。政治上,他代表贵族奴隶主利益,反对奴隶主民主制。他曾多次去叙拉古,试图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但都未能如愿。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事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因此得名。柏拉图主持学园40多年,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级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柏拉图的学生。

在学术上,柏拉图在学园中的讲稿均未流传下来。但是他所写的对话文篇几乎全部都保存下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柏拉图作品主要是40多篇对话,其中28篇被确定为真品或可信度很高的作品;现存的13封信中,可能只有4封为真品。他的对话主要有:《申辩篇》、《普罗太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美诺篇》、《菲多篇》、《泰阿泰德篇》、《会饮篇》、《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政治篇》、《蒂迈欧篇》、《国家篇》、《法律篇》等。这些著作为古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社会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的。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一)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

1.伯罗奔尼撒战争对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这期间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制度,最后是被实行寡头政治的斯巴达打败。其实当时雅典实行的民主制度范围只是在自己的国内,对外则剥削统治,极不民主,盟邦的公民在雅典没有公民权,实质就是一种帝国主义统治,强权政治。然而在国内实行的民主政治也是存在很大弊端的,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远征西西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修昔底德记载的犹奥多托斯的观点就反映了这一特征:“一个发言者要想提出更好的建议,他甚至必须欺骗大多数人以求得信任,要想有利于城邦而不欺骗它是不可能的”[1]雅典的这种民主制度是以民众盲目为基础的民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过程中,雅典帝国主义的缺陷暴露出来,加之各种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之后雅典又进入了僭主制,之后努力建立起来的民主,由于没有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荣誉,以大不如从前。

这种巨变正是发生在柏拉图生活的时期,对柏拉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的柏拉图,目睹了雅典乃至整个希腊由胜转衰的现状,对于如何挽救日趋衰微的城邦萦绕于怀。他开始涉足政治但不尽人意。这对于他转向哲学领域的研究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是对柏拉图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柏拉图不仅把苏格拉底当作自己最尊敬的老师而且还是自己最亲的朋友。不论是苏格拉底的渊博学识还是他的人格魅力都让柏拉图深深的崇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柏拉图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公元前399年,被僭主制下的民主派政权以“亵渎神明”罪和“毒化青年”罪判处死刑,在狱中饮鸩而死。苏格拉底的死让原本就讨厌民主制的柏拉图对现行的民主制痛恨之至。从此他放弃对政治的追求转向对哲学的研究。

(二)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根基

1.柏拉图继承了其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作为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对于柏拉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柏拉图前期的著作几乎都是在写苏格拉底,中晚期的作品,在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又综合了各家的观点,经过自己的思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具体柏拉图是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要的哲学命题和名词来解释。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命题和一个名词中:“自知自己无知”,“美德就是知识”和“精神接生术”。通过具体分析我们来找出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思想上的贯通之处。

(1)“自知自己无知”含义是苏格拉底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柏拉图的理念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实在”的根本标志就是永恒不变的、同一的,也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独立存在的。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些原型。(2)“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是说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别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一下子就能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善的理念处于最高等级,这一点他和自己的老师达成共识,就是把善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的“回忆说”表达的是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知识,只是出生之后由于肉体的遮蔽而把原本就有的知识忘却了,但是后来由于各种事物对于感官的刺激又会让人逐渐回忆其原有的知识。这无疑又是苏格拉底的上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精神接生术”苏格拉底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称之为“接生术”。柏拉图在他的对话中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揭示对方论点的矛盾,从具体事例引出一般的概念,得出柏拉图所主张的结论。不仅限于此,柏拉图的“概念辩证法”就是对苏格拉底“精神接生术”的进一步发展。柏拉图说:“当一个人根据辩证法企图只用推理而不要任何感觉以求达到每个事物的本身(即理念),并且这样坚持下去,一直到他通过纯粹的思想而认识到善本身的时候,他就达到了可知世界的极限”[2]531D-535A这个思想进程就称之为辩证法。精神接生术的方法是通过问答法,可以说是思维的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也正是一种思维的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

柏拉图的学说,从思想渊源上讲,除去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外,他还吸收利用了毕达哥拉斯派以及爱利派的理论和赫拉克利特学说中的某些成份。

2.对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学说中某些成分的继承和发展。(1)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派那里吸取了关于数的唯心主义说法,即将数当作万物的始基、原型,而万物则是数的摹本。柏拉图将理念分为六类,其中数学意义上的理念就是源于吸收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此外他还吸取了灵魂不死和转世的神秘主义说法柏拉图的回忆说就于此相联系。(2)赫拉克利特为人所熟知的命题“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所表达出的感觉世界变动不居的思想,也为柏拉图所吸取利用。但他并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肯定感觉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否定它的实在性,认为它是虚幻的。(3)柏拉图从巴门尼德那里吸取了反唯物主义反辩证法的“存在”说,即主张“存在”是唯一真实的,是常驻不动的,“存在”与“非存在”是绝对对立的。但是柏拉图又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学说,用“四线段”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说:“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3]509E柏拉图表示在知识、意见和无知三重区分中,意见不如知识清晰,但不像无知那样模糊,介于二者中间;同样,在是者、可感事物和非是者的三重区分中,可感事物介于二者中间。他说:“把两端归给两端,把中间归于中间。”[3]478E同时,柏拉图还吸取了巴门尼德关于知识不能来自感觉而只能来自理性的唯理主义思想。

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柏拉图哲学思想涵盖为他的“理念论”、灵魂“回忆说”、辩证法及以《理想国》为代表作所体现的政治哲学。

(一)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石——“理念论”

1.理念的含义。理念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柏拉图认为,一切感性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不可“定义”的;只有不动不变、可以作为“定义”对象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这里所谓的“理念”,希腊文的原意是“形相”和“形式”,柏拉图用来指一类事物的本质或共同性,也就是苏格拉底所寻求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不过柏拉图的“理念”不只限于伦理道德领域,也不是只存在于头脑中的主观范畴,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

2.理念的分类。柏拉图将其理念分为六类:(1)自然物的理念;(2)人造物的理念;(3)数学意义上的理念;(4)范畴意义上的理念;(5)道德和审美的理念;(6)善的理念。六种理念是按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的排列,所有的理念都是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都追寻着“善”这一最高理念。一切存在都从善而来,善高于存在。

3.理念论的成长与发展。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由变动不居的“理念”构成的是理念世界,它是可知而不可见的,也就是“可知的世界”。由变动不居的“感性事物”构成的是感性世界,它是可见而不可知的,也就是“可见世界”。两个世界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柏拉图说:他一向研究的那个事物的“原因”就是“理念”。[4]73也就是由理念派生出了感性事物。那么,理念是如何派生出感性事物的呢?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分有”说、“摹仿”说和“工匠”说,后期柏拉图经过思辨改进又提出了“通种”说。“分有”说是说事物之存在是由于“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4]73“摹仿”说是借毕达哥拉斯派的说法,认为理念是“原型”、“正本”,事物之存在是由于“摹仿”了理念,因而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影子”。“分有”说和“摹仿”说对于事物是如何“分有”“摹仿”了理念也没有解释清楚,所以柏拉图又提出了“工匠”说。“工匠”说是说人工制品是工匠以理念为模型制作出来,如木工以理念之“床”为范型制作床,画家以理念之画为蓝图作画。此说的特点是在理念和事物之间加进一个工匠(也就是神),从而将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为神创世界的观点提供了依据。柏拉图在后期,对理念论作了反省,研究了最大理念之间的分合关系,提出了“通种”说。

(二)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针对思想或灵魂是怎样认识理念、获得知识或真理,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他说:“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这就是一种回忆,回忆到我们的灵魂随着神灵游历时所见到的一切;那时它高瞻远瞩超出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东西,抬头望见了那真正的本体。”[4]75在柏拉图看来,认识就是“回忆”,学习也就是“回忆”。知识是灵魂所固有的,那为什么还需要加以“回忆”呢?柏拉图认为这些知识虽然已为灵魂所有,但它在灵魂投生到肉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被暂时忘记了,因此需要“回忆”。“回忆”就是重新得到原有的知识。对于“回忆”途径柏拉图也给出了自己解释。他说要借助于“感官知觉”,如见到亡友的遗物,心中就会出现亡友的“形象”;见到两个事物一样,就会想起“一样本身”,等等。对于“感官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柏拉图从根本上还是予以否认的。他强调要获得真理和知识,就必须摆脱肉体,使灵魂看到事物自身。柏拉图说,回忆是“死亡练习”,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的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尽可能的接近知识。

在回忆说的基础上,柏拉图还提出了知识等级说。认为在认识上上,相应于不存在的是无知,相应于存在的是知识,相应于二者之间的是意见。意见相对于可见世界,知识相对于可知世界,相应于两个世界的四个对象:肖像、事物、数学对象、纯粹理念。认识有四个阶段:猜测、相信、了解、理解;认识有四个等级:想像的知识(诗歌、绘画)、日常知识、具体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知识。认识的前两个等级合起来称为“意见”,后两个等级合起来则称为“知识”。这四个等级知识的“清晰程度是和它们的对象的真实程度相一致的”。[4]93他还提出,认识的各个等级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工具,如对肖像和事物的认识是感觉,对数学对象的认识是假设和证明,对纯粹理念的认识是辩证法。

(三)柏拉图的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主要出自于他后期对于理念论作出的反思和完善而提出的“通种”说。“通种”说即研究最普遍最抽象的理念即范畴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指出,要有一种技艺或一门学问来研究哪些“通种”可以相互结合,哪些“通种”相互不能结合,是否有些“通种”可以贯通所有种类,把它们联系起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怎样按“通种”进行划分?等等。这门学问必定是一切学问中最重要的,它就是“辩证法”。懂得辩证法的人能清楚地认识到,在彼此分离的事物(多)中有一个贯穿它们的理念(一),彼此不同的多种的理念被一种外在的理念所包含,一种理念通过许多整体而使之连成一体,而多种理念是相互分离的。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想以范畴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理念论得到更加系统的表达。由于理念为数众多,柏拉图未能将全部理念编织成概念范畴的网络,只是挑选最重要的通种:存在、非存在,动、静,同、异,“首先考虑它们的若干性质,然后考虑它们如何能够相互结合。”[5]254C

柏拉图提出,“存在”与“动”和“静”是相容相通,即彼此可以结合的,因为“动”“静”都分有“存在”,都是“存在”的,说“存在在运动”活“存在静止着”都是可以的。但是“动”和“静”彼此不能相容,不能结合,“动”就是“静”或“静”就是“静”就是“动”都是说不通的。这三个通种每一个都与自身相同,又彼此相异,所以,“同”和“异”也是相关的通种,可以与这三个通种相通结合,但不能相等同。“存在”与“动”和“静”可以各自同时分有“同”和“异”,但不能只分有“同”或只分有“异”。“动”和“静”若都只分有“同”或“异”,就会“动”“静”不分,或“动”不是“动”,“静”不是“静”了。“存在”也不能只是“同”或只是“异”,如果“存在”就是“同”,那么,“动”和“静”也就都是同了,因为“动”和“静”都是“存在”;如果“存在”就是“异”,那么,“存在”就不是它自身了,也就无法说它是什么了。所以,“存在”、“动”、“静”都只能是既“同”又“异”,也就是“一”(同)又“多”(异)。[5]254D-256C

根据上述通种之间相容、相通、相结合的理论,必定可引出另一个通种“非存在”。例如:“动”不是“静”,在某种情况下又可分有“静”;“动”不是“同”,又可分有“同”;“动”不是“异”,又可分有“异”;“动”不是“存在”,又分有“存在”。其他通种也一样,都可以同时分有“同”和“异”,“存在”和“非存在”。“存在”也是这样,“存在”只是它自身的存在,不是(异于)别的存在,即分有了“非存在”。所以,“存在”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存在”和“非存在”是可以相通的。这个“非存在”并非与“存在”相反的对立的绝对不存在的“无”,而是异于“存在”的东西。“非存在”是一种与“存在”相异的存在,也是存在的。“当我们说‘非存在’时,并不是指和‘存在’相反的东西,而只是指和‘存在’相异的东西。”[5]257B当然,这个“非存在”并非感知对象,不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它是理性的对象,是通过逻辑论证推论出来的,是作为“通种”,作为普遍的概念、范畴,作为理念而存在的,有它自己的特性,又有普遍性。比如“非美”、“非高”、“非公正”,是指与美、高、公正不同的存在。“‘非存在’无疑是存在的,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正如,‘高’就是高,‘美’就是美,‘非高’就是非高,‘非美’就是非美一样,‘非存在’是非存在,也是存在的,是许多真实存在的一种‘理念’”[5]258-C由此,柏拉图断定:1.“通种”是可以相互结合的。2.”存在”和“异”贯穿所有的通种,并且相互渗透。3.“异”也分有“存在”,因而也是一种存在,但又不是它所分有的那个“存在”,而是与之不同的存在,这个相异的存在显然是“非存在”。4.“存在”分有了异,就异于其他所有通种,它既不是其他通种中间的任何一个,也不是它们的总和,它只是相异于其他通种的存在自身,(就是说,相对于其他通种而言,存在也是非存在);所以,存在不是别的任何通种,而任何别的通种无论是某一个还是所有合在一起,也都这样,它们都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相对于自身而言是存在,相对于别的通种而言是非存在。[5]256D-259A,259A-B

“通种论”研究的是理念间的联系、结合和转化,其中含有了联系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思想。

(四)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柏拉图将政治与哲学结合到一起,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这部分思想的代表作是《理想国》。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立足于他的理念论。描绘了一幅理想国家的蓝图。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的是正义的、公道的。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呢?柏拉图认为正如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意志和情感一样,一个国家也相应的分成三个等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灵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各具有不同的天赋职能。统治者是极少数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具有“智慧”,所以他们的天赋职能就是管理国家。保卫者的职能是护卫国家,抵御外敌入侵,因此他们的美德是“勇敢”,他们是坚强“意志”的体现者。生产者包括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的职能是生产社会的物质财富,他们的美德是“节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公道的。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是正义的、公道的国家呢?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指出,“如果这个国家里的商人、军人、官吏各做各的事,那就是公道,国家就是公道的。”[6]157柏拉图强调说明公正是立国的一条重要原则,而正义就是每个人应当只做一件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而不干预别人的事情。总之,各个等级的人应当在各自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三个等级各自具有了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那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就是不正义。本段上文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柏拉图一句话,获得了著名的现代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的高度评价。“古典自然权利论最本质的政治特征,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呈现最为明晰。”[7]145因为“古典自然权利论的本来面目如若得到充分发展,与关于最佳制度的理论就会是同一回事。因为什么东西依据自然是正当的、或是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最佳制度的构想和谈论,才能找到完备的答案。”[7]145

柏拉图详尽地考察了当时存在过的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的优劣。并认为贵族政体是理性占主导的,最接近理想国家。为了给他的“等级”学说和“公道”原则提供理论依据,他还创造了独特的宗教神学,他说各个等级的人是神用各种不同的金属制造出来的。统治阶级是神用金子制造出来的,因此最高贵;武士阶级是神用银子制造出来的,因而就成了统治者的辅助者;劳动阶级是用铜铁制造出来的,所以地位是卑贱的。由于它们原料不同,所以它们的等级划分是天生的,天经地义的。显然,这是一种及其荒谬的天命论。那么,至于由谁来管理这个理想国家,柏拉图指出“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搞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治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不那样,我们拟定的这套制度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不可能实现,永远见不到天日,只能停留在口头。”[6]160柏拉图所指的真正的哲学就是他的理念论,而真正的哲学家就是掌握了理念论能有效地实施城邦最善统治的人。

柏拉图理想国的根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统治阶级所有,但统治阶级的单个成员却绝不允许拥有私有财产。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如果他们要去给他们自己取得土地、房屋和钱财,那么他们就要变成管家和农夫而不复是监护者了,就要从他们自己同胞的监护者变成他们自己同胞的敌人和暴君了。这样他们就会和自己的同胞彼此仇恨,互相算计,就会害怕自己国内的敌人甚于害怕国外的敌人,因而就会很快地使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国家覆灭。”[8]490他指出,理想国存亡至关重要的是统治阶级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生活。其一,他们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不允许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其二,没有自己的房产,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第三等级的生产者提供。其三,他们不允许接触金银,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的灵魂早已从神那里获得了神圣的金银的属性,如果再与人问的金银相混杂,统治者的灵魂就要受到玷污,人间的一切坏事都是由金银引起的。为了建构好理想国家,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的成员除了不允许有私有财产外,妻子儿女也是应该公有的,不允许组织各自的家庭,婚姻是社会的事情。根据柏拉图的主张,男女之间的婚配以及下一代的养育,是在国家的严密监护下,按照优生原则进行的,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量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法律,禁止我们的男女监护者们一起住在单独的家庭内,妻子应该是所有男子共有的;同样,儿童也因该是共有的,父母不应该知道子女,子女也不应该知道父母。”[8]412动也就是说,父母、夫妇、子女都是彼此共有的。这样的好处是排除了私有观念产生的基础,从而避免了国家分裂。同时,柏拉图极其强调教育在培养未来统治者中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如果公民从小就受到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能变成明智的公民。柏拉图十分重视统治者的培养,良好的统治者选拔培养下一代更好的统治者,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国家统治者也就越来越体现善的理念,这样的国家,就越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两个上等等级应该接受体育、诗歌和音乐的教育。体育可锻炼身体和意志,音乐则可以培养美感和和谐感。然后是天文学、数学的学习,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使受教育者,从现象世界进而了解理念世界。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经过选拔对优秀者再施以“辩证法”的教学,学会洞察理念世界方法后,他们就可以担任各种统治职务。

三、柏拉图哲学思想的评价

以往学界伴随时势变化,对历史上哲学家的评价,没有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去客观辩证地给予公允评价,而时以为政治服务为出发点,评价出现一边倒,或者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包括对柏拉图的评价也是如此。其实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既有其积极的价值,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应该从辩证的维度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

(一)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柏拉图哲学思想理论内容的积极影响可以根括为四个方面。(1)柏拉图理念论的正确方面及其现实意义。柏拉图理念论触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以及人类认识中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理性认识(概念)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主观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相对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创新中,具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并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柏拉图的认识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同样具有其中的合理因素。知识等级说告诉我们认识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的特征之一。由于历史局限,虽然柏拉图没有说出认识具有的其它两个特征:螺旋性和反复性,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有这样理论的提出,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3)柏拉图的辩证法的积极作用。柏拉图后期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联系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思想,虽然不完善,但对于以后的辩证法的发展,人们对于方法论的思考和把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柏拉图对正义的认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一,作为支撑其正义观所论辩的基本问题,亦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其正义思想对现代社会基本问题的解决仍具有现实意义。柏拉图论辩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财产继承、偷盗、贫困、挣钱等等。这也是现代人经常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其二,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来自内在的思想,对人们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仍具有教育意义。其三,作为其正义观的核心内容——知识即美德、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对今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柏拉图在构建理想国的同时,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即:只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做别人的事情的正义原则。他认为正义的定义也应将个人与城邦联系起来,将个体与整体联系起来,社会最大的善是既在个人身上看到了正义,又在国家身上看到了正义,并且二者不相矛盾,正义的人生靠正义的社会,正义的社会又依附于正义的人生。他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容的,真正的正义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正义的人将自己的灵魂升华,知道自己该干的事情,并把它干好,正确管理自己的同时又帮助别人学会正确的自我管理。正义的社会要管理好、运行好自己内在的事物,同时去谋求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他说,当这份相互的联系不调理之时,或邪气压过了正气,社会就会出现杀人、偷盗、贪污、腐败等现象,国家就可能出现革命、战争、起义等。

(二)柏拉图哲学思想存在的消极影响

1.柏拉图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上的,所以他所建构的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他站在的是唯心主义的立场,也就是思维决定存在,这显然是错误的。

2.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伟大哲学思想并有自己的创新,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中存在的神学思想他也继承下来,并没有弃其糟粕。在解决“分有”说的困难时,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在理念与可感事物之间加进了所谓的“工匠”(即神)。其灵魂“回忆说”是建立在灵魂轮回转世的基础上的,而知识等级说提倡又是知识先验论。这些同样是不正确的。

所以,对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有这样才能发扬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真正价值。

注释:

[1]﹝美﹞施特劳斯,﹝美﹞克罗波西著,李天然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25.

[2]柏拉图.国家篇[M].

[3]柏拉图.理想国[M].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5]柏拉图.智者篇[M].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

[8]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英﹞A·E·泰勒,谢随之译.柏拉图——生平及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30-160.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81.

[5]杜志清.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1-85.

[6]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28-29.

[7]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8]﹝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黄颂杰.论柏拉图的辩证法[J].云南大学学报,2006(01).

[10]崔永杰,王青.柏拉图的回忆说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J].山东师大学报,2000(1).

[11]闫哲.柏拉图的哲学-教育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2]许春芳.浅析柏拉图的理念论[J].法制与社会,2008(10):226.

Plato’s Philosophical Thinking:Social Foundation,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In all ages,the study of home and abroad for Plato’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 particular aspect of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cattered and lack of systematic.In view of this,analyzing the social foundation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Plato’s philosophical thinking,fair evalua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Plato’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from dialectical dimension.

Plato;idealism;dialectic;political philosophy;social foundation;ideological foundation;influence

B502.232

A

1008—7974(2012)03—0022—07

2011—12—31

梁景时(1955-),祖籍山东蓬莱,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政治学。

闻礼)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辩证法苏格拉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信仰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苏格拉底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