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点修辞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2-08-15曾常红席聪聪杨晓识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湖南师范大学标点标点符号

曾常红,席聪聪,杨晓识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标点修辞研究回顾与展望

曾常红,席聪聪,杨晓识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学术界标点修辞的研究成果,然后对标点修辞研究进行了展望,初步探讨了标点符号具有修辞作用的原因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标点符号;修辞作用;回顾;展望

一、标点修辞研究的回顾

最早提出标点符号具有修辞作用的是陈望道,他曾在《修辞学发凡》的《辞的音调》中提出了“修辞上的标点”的观点,阐明了“修辞上的标点”具有“调和音节”,“刻画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呈现出修辞的音趣,以引起读者如闻其声的艺术联想”的修辞作用。之后学者们对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标点符号是否具有修辞作用。有人曾对标点符号是否具有修辞作用提出质疑。比如,谭厚福(1984)认为“文字……不是语言要素,所以没有修辞作用。同理,标点符号帮助文字记录语言,不是语言要素,也应该没有修辞作用”。

标点符号到底有没有修辞作用呢?“辞之义有二,发于言则为言辞,发于文则为文辞。”(文天祥《文文山文集》)对中国修辞学有独特贡献的郑子瑜(1984)也说:“可见语辞和文辞,有的从口里说出来,有的著于竹帛或写在纸上,……”也就是说,修辞的“辞”本来就包括语辞和文辞,即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陈望道先生说:“……修辞所可利用的……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语言文字的可能性是修辞的资料、凭藉……”这里讲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切可能性,而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可以有修辞的作用。曹石珠(1990)从修辞所凭借的要素角度出发,明确告诉我们在语言实践中,标点符号可以具备修辞的资格。

2.某个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或某人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王珂、谭红梅(2008)谈到了破折号和省略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巧用所带来的修辞效果。支开亮(1988)谈了句子成分中逗号的修辞作用。袁影(2003)以修辞学之古典本义及现代新义中共通的广义修辞学为研究背景,通过实证对比中西作者英文标点的使用,重点分析难以把握的分号及破折号的活跃修辞功能,说明标点符号可以为阅读欣赏与高级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逻辑层次和情感色彩。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某个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修辞作用开阔了视野。

关于某人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就是引出作品中的例句,指出其中标点符号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如夏凤梅(2006),李瑾(2007),李墨(2011)等都谈到了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修辞妙用。

关于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类型,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主要表现在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对语音、语气、语意、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研究可以说是对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郭俊书(2006)就从标点符号的特殊性、修辞活动的复杂性和标点修辞的同一性三个方面揭示了标点符号具有修辞作用的原因。

3.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所具有的修辞功能。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所带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体超常。将标点符号转化为语词入句,如梅利娅(2010)举了大量的例句,来说明标点符号转化为语词入句所带来的特殊表达效果,并对标点符号的这种超常用法做出了一些思考。论述可谓比较全面,但应该注意的是,标点符号转化为语词入句,往往通过一定的辞格才能实现。

(2)位置超常。张世才(1995)提出,标点符号的位置超常主要体现在:用在句首,用在句中作夹注或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句末超常。其中,该文提出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可以分为位置超常,形体超常和数量超常。我们认为,标点符号的位置超常还体现在:标点特标和标点符号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标点特标,是指在一些作品中,本来一个很完整的中间无须标开的句子却偏要用标点符号顿开,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标点符号,往往使句子带有深刻的含义和浓重的感情。如: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这样的罗网。(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标题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可有时人们根据立意、选材、构思的需要,巧用标点符号,则可吸引人的注意力,使标题更加夺目。(马英,1998)例如:

!!!——沉香岛上的沉思之二(《<家庭>杂志精选本》)(曹石珠,1990用例)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标题。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说:“这么一个标题,绝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实在是再三翻检那本《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找出一个更能表达惊讶、感慨、焦虑、忧心如焚的心绪的字眼儿,于是便写了三个惊叹号。”

(3)数量超常。标点符号的数量超常,主要表现为标点叠用和标点符号的零形式及相对零形式等。标点叠用是指在句子中一些标点符号连续使用,如:

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呢??是掠夺者,是英国和德国的掠夺者。(列宁《在罗戈日区群众大会的讲话》)

储泽祥(2000)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尤其是叠用或合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可据的,它们往往与心理、概念结构及交际策略对应象似。标点符号的零形式,通过取消停顿造成的特殊语气和语言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表达效果,尤其适合于表现变幻起伏的心态,抒发大喜大悲的感情,因此可以从总体上说它起到了积极的修辞作用。(田懋勤,1989)例如:

生活于人群中时总觉得人际关系复杂难对付渴望孤独渴望沉湎于自然面对自己感受美感受悟感受空灵感受宏观启示感受原始的非文化心态然而真的剩下了自己却害怕恐惧绝望得想遇见人哪怕是像狼一样的人。(周桦《无人区十八天》)

标点符号的相对零形式,是曹石珠(1991)提出来的。他认为相对零形式不仅不否定标点符号存在的价值,而且还是“对标点符号的创造性运用,是艺术地运用标点符号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曹石珠(1993)还把此形式的研究引入诗歌领域。

4.标点修辞的特征。标点符号的修辞特征主要体现为隐含性和依附性。

(1)隐含性

张世才(1993)指出,标点修辞的隐含性,一方面是指标点修辞没有什么特殊的显性标志;另一方面是说标点修辞的作用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例如艾青的《礁石》,全诗末尾用了标点: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里省略的是什么?读者则可按上面的诗句往下想:或许是在开导人们要不怕困难和挫折,告诉人们生活本来就如这礁石和波浪一样;或许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胜利,既是上一次考验的结束,又是新一次考验的开始;或许是……越往深处想,含义越丰富。但,你想得再深、再多,也“不可穷其源”。

(2)依附性

我们认为标点符号除了具有隐含性外,还具有依附性,即离开语言的线性序列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将无从谈起。破折号可以表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但是离开了语言的线性序列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些修辞作用也无从谈起。

二、标点修辞研究展望

以往对标点符号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其修辞功能的叙述,而对于标点符号为什么会有修辞作用的研究,不是很系统,也不是很全面。据我们考察,对标点修辞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书面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对标点符号的依赖性。在口语中,我们往往通过语气、轻重音等手段较充分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书面语言只是借助文字通过视觉手段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表情达意方面没有口语那样随意和直接。而标点符号在视觉方面和文字的联系最为密切,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修辞的任务。

其次,心理因素,标点符号作为刺激物,带有新异性。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在众多的文字符号中出现一些标点符号,当然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标点符号的超常用法,比如,标点叠用,标点特标等等,这些特殊的用法也会引起我们更加强烈的注意。这为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三,标点符号表意的模糊性与修辞活动的含蓄性之间的契合。标点符号的表意具有模糊性,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汉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含蓄性格要求表达者寄不尽之意于言外,要给受众留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因此,修辞时,就要考虑留有余地。这样,标点符号就为表达话外音、言外意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工具。

最后,标点符号独特的形貌特征。仅从停顿上看,我们知道,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即“、<,<;<。”顿号、逗号、分号因为停顿时间的不同,从顿号到分号的形状也是由小到大,依次排开。句号由于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就用小圆圈表示,这也符合汉民族追求圆满的心理特征。有时,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用句号来代表圆满的意思。省略号用六个连续的小圆点表示,跟人说话时断断续续的语音特点有相似性。破折号可以用来表示声音的延长也跟其独特的形貌有关。

总之,目前我们对标点修辞功能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今后的标点修辞研究应该朝着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描述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对语音、语气、语意和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还要揭示产生这些影响的各种原因。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文本,还要延伸至网络语言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研究的语体也应该涉及文学、新闻、科技等多种语体。在方法上,应该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1]曹石珠.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2]曹石珠.诗歌中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的修辞特征[J].益阳师专学报,1993(2).

[3]储泽祥.标点符号的象似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4]郭俊书.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J].现代语文,2006(6).

[5]韩凝.浅谈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J].读与写,2008(3).

[6]李墨.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J].文学教育,2011(2).

[7]李瑾.鲁迅作品中标点的象似性[J].现代语文,2007(3)

[8]刘德昌.浅谈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9]马英.标点符号在标题中的修辞效用[J].修辞学习,1998(6).

[10]梅丽娅.标点符号变异修辞初探[J].考试(教研版),2010(01).

[11]谭厚福.语态修辞与标点符号——关于标点符号修辞的商榷[J].修辞学习,1984(4).

[12]田懋勤.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13]王珂,谭红梅.恰到好处的标点的运用———浅谈利用标点进行的模糊修辞[J].科教文汇,2008(2).

[14]夏凤梅.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非典型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5).

[15]袁影.论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实证分析分号、破折号的逻辑与情感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16]张琦.20世纪50年代以来标点符号修辞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0(6).

[17]张世才.标点位置超常用法与修辞[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9).

[18]张世才.标点修辞的隐含性[J].山东社会科学,1993(4).

[19]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4.

[20]支开亮.句子成分中逗号的修辞作用[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21]朱永芳.标点符号修辞功能初探[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4).

Punctuation Rhetorical Study: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ENG Chang-hong,XI Cong-cong,YANG Xiao-sh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bout punctuation rhetoric,and then studies the research prospects of the punctuation rhetoric,discusses the punctuation has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reas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punctuation;rhetorical role;retrospect;prospect

H055

A

1008—7974(2012)03—0006—03

2012—01—05

曾常红(1965-),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席聪聪(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杨晓识(1981-),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

章永林)

猜你喜欢

湖南师范大学标点标点符号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小小标点真厉害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作品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