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探析
2012-08-15龙银成
龙银成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文章拟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探析,分析相关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并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地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就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和定位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岗位和方式等日趋多元化,教育体制、招生改革、分配制度等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呈现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生源减少,招生制度改革,职业院校生源选择空间渐趋狭窄,现在有相当部分职业院校都已经开始注册入学。与过去相比,入学成绩大大降低,学生整体素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校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差异化教学的缺失,进一步增强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风,教师不好教,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是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若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就很容易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再加上不少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提出非本科不录的要求,造成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在校期间消极情绪严重、随大流,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一方面是随着高考扩招,许多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得到及时的扩充或更迭,数量不足,素质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现有教师的教学能量没有充分发挥,许多教师经过多年锤炼打造,教学经验丰富,但分班不分层、统一要求、个体差异、需求多样等现实状况,限制了其教学能力的发挥,导致“吃不了”、“吃不够”现象并存。
(四)意识观念滞后
一方面是有的教师把教学或科研看成自己唯一的任务,忽视育人,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仅是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另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把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误导学生,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体制机制不完善
有的高校、部门(院系)及环节,没能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还不健全、不完善,遇事相互推诿或认为这只是学工战线的事情,把辅导员当作“超级保母”;另一方面,由于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上强调柔性,学生往往批评不得、训斥不得、惩诫不得,加上学校有关部门在对教师本身的管理上存在某些观念上的缺陷,因而削弱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
(六)教育管理的手段单一
一方面,不少职业院校都是从中专校升级而来,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手段方法易停留于“灌输”、“训导”、“处罚”层面,忽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看成是单纯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服务不到位,学生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没有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把是否听话、守纪律作为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的评价,缺少对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的关注;此外,部分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率,控制退学率,学校往往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让教师们人为制造及格率、高分率,由此导致恶性循环,即教师越怕管,学生越放纵;学生越放纵,学校越无奈。
三、积极应对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
(一)改变教育观念
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全面理解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强化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完善工作机制
适应新形势,理顺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工作体制,建立学校、院、教研室、学工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联动的工作体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把教育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三)创新工作手段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介、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微博、QQ群等,提升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速度快、接受水平高、互动交流强的优势,搭建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体心理等进行引导,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奋发成才指引正确的方向,也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广泛的优质服务。
(四)做好职业规划
通过内、外课两个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此外,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就业模拟大赛、学生活动等形式,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开拓就业工作视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五)搭建成长平台
一方面,新时期以班级为终端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学生“公寓”、网络平台、微博、QQ群等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搭建好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平台,建设好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严格考试纪律,形成学生榜样群体和良好校园环境。
(六)增强工作成效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并通过培训、讲座等途径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队伍,整合教育管理资源,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推行依法管理,针对学生法律意识强、民主意识强、维权意识强的特点,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增强工作的成效。
(七)关注特殊群体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再加上高校扩招,在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特殊学生群体日益增多,这就需要群策群力,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各类资助、手拉手工程、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等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特殊群体,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证明:一个新型劳动者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劳动技能,而且要具有市场观念,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这就促使劳动者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等待国家分配就业的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因此,当前职业院校更倾向于强调自身的内在发展、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档次和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通过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1]龙银成.职业院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任松.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9,(20).
[3]龙银成.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4]勇治强.高职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