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延安精神”的价值内涵与时代特质

2012-08-15李海星

天中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

李海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论“延安精神”的价值内涵与时代特质

李海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延安精神”本质上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对“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和时代特质进行过精辟的理论阐述。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既要同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又要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历史实际;建设实际;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2002年在陕西视察工作时,曾把“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之所以催人奋起,促人上进,就在于这种精神本质上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它根植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本身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延安精神”既不是一个即时的政治口号,更不是一个空泛的精神说教,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既要同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又要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的建设时期,对于全党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会有制敌取胜和科学发展的方针路线及政策策略,同样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瞩目成就。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展革命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首先要求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明确分辨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进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正像毛泽东生动指出的那样,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方向。可以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内所出现的一系列“左”或右的错误,很大程度上都与没能科学回答这个问题有关。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以前,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而在“华北事变”以后,“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就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影响和制约着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同时也成为党制定一切方针路线的基本依据。

正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刚到陕北的中共中央便立即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深明大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政治主张,揭开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序幕。紧接着,为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发动人民抗战,中共中央又召开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指导下,不失时机地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逐步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党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利有节的斗争,既有力回击了反共磨擦,又维护了统一战线,以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赢得了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广泛赞誉和支持,从而为抗战胜利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最后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彻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延安时期,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重重困难,由小至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上讲就在于党在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科学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革命形势,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要坚守党的政治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工作,肯定个人利益而不为利所驱,为人民掌权而不为权所迷,情趣健康而不为情所困,审时度势而不为势所屈,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和政绩观,积极做到思想上进,生活正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具体地讲,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源出《汉书·河间献王刘》,讲刘德学风端正,“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在延安整风这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前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之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礼堂的题词即为“实事求是”。就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1]278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而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面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艰巨历史任务,系统阐释了在中国条件下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贯彻到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

在毛泽东看来,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就在于它从未离开人的社会、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而是始终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从实践发生,受实践检验,最后又服务于实践。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534。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3]312。正是在长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遵循“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有益的探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而遭到破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痛定思痛,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就着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143经过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在当前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4]14―15。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阐明了自己的政党性质,然而将党的根本宗旨明确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却是在延安时期。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完整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命题,并将其上升为对全党全军的普遍道德要求。文章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5]1004。同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又作了题为《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进而强调,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后来,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号召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在会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再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5]1039在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一思想被明确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6]46―47。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13年。在这13年中,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同当时为人民祛疾苦、谋利益的具体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加强和巩固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呈现出空前的密切。正是因为从主席到马夫、从将军到士兵都切身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和军队才深受人们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才深刻体会到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本就是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才不计个人安危而帮助我们党和军队化险为夷,才不计个人得失而积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切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克服重重苦难,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面临着掌权执政、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外部环境等多重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在金钱和权力面前退下阵来,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重申党的根本宗旨就越发显得紧迫而重要。因而,胡锦涛强调,我们一定要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当然,在当前情况下,重申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不是完全无视和摈弃个人利益,从而使每个共产党员都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相反,新时期重申党的根本宗旨,正是在充分尊重广大党员干部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要求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坚定不移地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党员干部甚至每个普通民众的合理利益要求同广大人民群众、民族、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新形势下重申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既提倡无私奉献,又强调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顺和处理好个人、集体、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不至于陷入空谈,流于形式。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它与当时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铸就了独具延安特色的创业精神。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这种精神,并将其作为中国革命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推广。他指出,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我们要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就必须“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同时“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5]1101―1102。

这就是说,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基本保证,党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13年。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的反共磨擦与经济封锁、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面临空前的困难局面。在“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艰难条件下,队伍甚至面临“饿死”或“解散”的严峻考验下,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军“自己动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大地上迅速开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身先士卒,在党的历史上拨响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最强音。正是靠着这种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根据地军民最终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战胜了强大敌人。由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然就成为伟大的“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依然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1438―1439

今天,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于是就有人错误地认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情况下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然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艰苦奋斗史,更没有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艰苦创业史。当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能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本就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

在当前条件下,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去做清心寡欲的“苦行僧”,重新回到饥寒贫苦中去挣扎,其实它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格,本质上讲就是将积极的革命性和主动的创造性结合起来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种精神不但今天没有过时,而且它还要贯穿于我们党的事业的全过程。因而,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学习,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时,号召全党要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

[1] 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到十六大)[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 毛泽东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61

A

1006-5261(2012)03-0051-04

2012-02-25

李海星(1973―),男,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