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与社会主义和谐人的培育
2012-08-15方晓珍
方晓珍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 246001)
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与社会主义和谐人的培育
方晓珍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 246001)
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既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识轻通识、重能力轻素质的“五重五轻”现象。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途径上解决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问题,培育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是克服、改观这种局面的根本进路也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教育;融合;和谐人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融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为一体,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社会
主义和谐人,是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和神圣使命。
一
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
第一,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1]。推崇精英化、贵族化教育思想的尼采,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但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却在不断地警醒和启示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
小原国芳在继承柏拉图“和谐就是善”、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全人教育”思想。他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全人教育由六个方面组成,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2]。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关注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个性、人格、权益,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全面培养、发展人,就必然要求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
第二,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国外教育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已成为国外教育界的共识。他们认为,最佳教育就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这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3]。这种理念反映在教育改革层面主要体现在学制改革和课程设置上,美国诸多高校规定在校生培养除了进行专业学习外,必须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可供选择的学科领域涉及面非常之广,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哈佛大学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主张理解、吸收不同的价值观念,大学本科生必修8至10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主要领域有: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与社会分析,并需修习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及外国语文。而在“道德思考”领域,哈佛聘请专家讲授与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相关的伦理道德课程,让学生们选修一种[3]。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却存在“五重五轻”现象。1.理念上重技术轻人文。强调技能培养是对的,但忽视了人文的修养和熏陶,培养出的学生只能长久停留于一线操作战线,缺乏竞争能力,造成人才的断层和结构单一化。2.目标上重成器轻成人。把学生当成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3.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时大多“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就导致高校和社会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智能型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而又“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逐年扩招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社会排斥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4.课程上重专识轻通识。通识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引入高等教育,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以专识课程为主,忽视了学生将来的岗位转化的可能,降低了其岗位适应能力。5.培养上重能力轻素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却忽视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只掌握了其中一种技术或者一项能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使人的发展畸形化[4]30-31。
科学、人文、艺术相分离;真、善、美相分离;功利与价值相分离,不仅导致大学培养对象精神完整性的破碎,也对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通识教育和融合教育出发进行改革,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切入点。高校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就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一种选择
第三,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促进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123。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必定是个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相对于他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某些方面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以外的其他东西的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社会力、潜在力诸方面能力的全面性、普遍性发展。[6]15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其全面发展正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和根本归宿。
人的和谐发展符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把人作为存在整体系统的一个积极主动环节,这个环节左右相关、前后连接、上下相联,彼此联系的万事万物之间协调有序,互动演进,共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人的和谐发展扬弃了以前的发展模式,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也是有限结果与无限过程的统一。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实现培养出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群体。无论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价值取向还是从内容构成要素角度而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均是其内在之义。
能否站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高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融合的目标和质量。
二
实现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培育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呼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大学的永恒使命。以“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为理念,以学科融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开办试验班、逐步推广为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实验,促使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是培养“求真、向善、尚美”和谐人的必然要求。
其一,和谐社会要求“和谐人”的培育。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动性在人这边,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关键;同样,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和谐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思想和谐。其主要表现是思考问题全面,不偏激,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能理性的处理一些问题,不采取极端的方式,以双赢为目的。二是品质和谐。其核心是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三是人格和谐。即人自身的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也就是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与协调。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和谐人”的培育,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上层建筑就是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精神存在,这也就是教育和高等教育意义之所在。从内在构成要素看,“和谐人”是真、善、美的统一,代表着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素质要求。真,代表着追求科学真理,实事求是,富有理性精神,充分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善,代表着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关注“形而上”的世界和明辨是非;美,代表着有着良好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追求,不媚俗,不恶俗,人格独立而富有情趣。
其二,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实现“和谐人”的培育的根本。
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可以实现“和谐人”的培育,具体途径就是:1.设立专门的科学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以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艺术素养的融合为目标,重点研究融合哪些学科、开设哪些综合性课程、开展哪些实践活动,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人文、艺术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2.按照科学、人文、艺术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试验班的形式开展实验,追踪实验过程,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修订培养方案,逐步推广实验成果。从宏观层面,重点解决学科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知识联系的“耦合点”问题、课程综合过程中课程内在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融合问题。从个体层面,重点解决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问题。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以学科融合和课程综合为前提。而学科融合和课程综合,均应在其内部解决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贯通的问题。只有在实践的平台上,才能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统一起来。3.践行“全面教育”与“和谐教育”。陶行知认为,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即“和谐教育”。全面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而又有一定独立性的整体[7]428。从其特征来看,“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美育注重艺术的旨趣”的培养,生产劳动教育注重“手脑并用”。因此,全面教育观就是和谐教育观[8]15。真正践行和落实这一教育理念,就必须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在专业教育中充实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创新教育等,造就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支持者。
其三,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和谐人”的必要条件。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确立特色鲜明与统筹兼顾的目标定位,建立刚柔相济与德法并重的制度体系,营造内和外顺与软硬结合的环境文化,强调把大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人更有其特殊意义。
高校的自身价值诉求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达到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其使命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修养学生的品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的能力[8]17。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和谐人,不可能碌碌无为,而是有自主创新理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高素质公民。高素质既是现代大学生的内质底线,也是其精神的外在表征。
现代大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就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上大学就意味“二自”的职业学习生涯的开启。“二自”就是自由和自主。自由学习,就是独立思考,自由思想。自由才能产生创造,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自主学习,就是我要学,我要自己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使命负责。
实现这一切,锤炼、教育是不能或缺的。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素质观。要“全面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科学、人文、艺术的融合,特别要重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内化成素质,把素质升华至境界,把境界衍生为觉悟。要“学会学习”,把“读书”提高到“求知”的层次。求知,就是要求自己读书并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只是手段,而求知是目的,是无止境的。要“自主学习”,把学习作为主要职责、精神追求、历史使命。要“创新学习”,学贵有疑,勇于创新。要“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法则,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就是思想、科学文化、业务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审美艺术素质的完善和完美聚合。而这几方面素质的培养、锤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是一个人格化新过程,包含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科学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知则无智。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业务技能素质,主要涵括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但更需要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和提升。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实践能力,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9]。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修养,从繁杂的现实中发现生活的深层价值,并使生活成为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丰富本质的一条途径。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能力观。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首先,它是人们获取利益、维持生存的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因此,高收入的职业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次,职业也是个人发挥才干和能力,为社会贡献的途径。人们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类别的工作,不仅要求人要有一定的素质,还要能使得人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发挥,进而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展。对社会而言,首先,它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创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再次,职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能力社会,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观;要求强化学生的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3.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社交观。大学生渴望成才,究竟怎样才能成才?有人说,要想成才,一靠天赋,二靠勤奋,三靠机遇,这有一定道理。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天赋,关键是后天的努力,也就是勤奋。学贵在勤,学贵有恒。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爱因斯坦说,“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成才的途径多得很,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注重加强自我修养,锻炼意志品质,塑造理想人格,打好知识根底和理论功底,树立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可以成才。人生价值只有在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中才能实现,这种使命感与时代感,是由一个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所持的一种道德情感决定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并实现的。因此,正确地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要坚持真诚守信、尊重平等、宽容互助的原则,多交良友、净友,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培养多方面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人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教育理念、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高校必须把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与追求的核心目标。
[1](德)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小原国芳.小原国芳选集(第三卷)[M].玉川大学出版社,1970.
[3]郭齐勇.漫议人文与国学教育[EB/OL]http://www.confucius2000. com/admin/list.asp?id=4193.新浪博客,2009-11-26.
[4]李倩.科学发展观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黄雁玲,李志英.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谈我国的素质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8]杨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
[9]邓频声,罗能生.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N].光明日报,2007-05-31.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Humanity and Art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rfect Persons i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ang Xiao-zhen
(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Anhui 246001,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humanity and art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improving the harmonious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ut also a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Nowadays,our higher education still puts stress on technology while ignores humanity,pursues success in materials while forgets cultivation in virtues,values theory while despises practice,emphasizes special skills while neglects general education,and pays attention to one’s capability while overlooks his quality.To better such a situation,and to cultivate perfect persons who can combine truth,kindness and beauty,we should make a top-level design and find specific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humanity and art,which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integration;perfect person
G40
:A
:1672-0547(2012)03-0124-03
2012-04-25
方晓珍(1965-),女,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融通与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人的实验研究》(编号:2010147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