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反思及改革建议
2012-08-15杜艳
杜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反思及改革建议
杜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作为大学英语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泛读课旨在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阅读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泛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重“精读”轻“泛读”、忽视阅读技巧的指导、忽视文化导入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阅读技能的传授,强化学生在泛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改革建议
阅读教学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泛读教学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泛读教学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技能、扩大词汇量、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并提高写作能力。泛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泛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对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英语学习,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广泛阅读。作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泛读教学的地位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泛读教学不同于精读教学,精读讲究阅读的“精”、“深”、“细”,即读得深入、透彻、仔细。精读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泛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泛读教学以教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同时,泛读教学中的阅读题材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及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风格不同的各类文章,从而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可以说,泛读教学是对精读教学的必要的补充,是精读教学的延续和强化。因此,泛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精读教学而忽视了泛读教学,结果使学生也产生只要精读课学得好,阅读能力肯定就会提高,泛读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认识。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泛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削弱,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所以,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精读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具有泛读能力的人,才可以说真正具有了阅读能力。
二、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泛”而无度
有些人将精读和泛读的区别简单地理解为精细和粗略的区别。因此,有些教师在泛读课上粗略地划分文章结构、总结段意、处理练习题,觉得这样的讲课方式才真正体现了泛读的“粗略”。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词汇及阅读技巧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而泛读恰恰是认知和习得词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不讲单词,不讲单词记忆的方法,学生很难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足够的词汇知识来提高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对词汇教学的忽视会使学生养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或为了刻意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学会了“浏览”和“跳读”的阅读技巧而忽略了“查读”或“寻读”的阅读技巧。其次,泛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应变能力,如果不指导学生将阅读技巧运用于实际阅读当中,那么学生的阅读仍然是盲目的、无目的的、效率低下的。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泛”的含义,在课堂上既要引导学生重新构建原作的思想框架,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推理等阅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准确理解单词意思及找出文章细节信息的能力。
(二)“精”有余而“泛”不足
在泛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精读式的教学方法。在泛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仍将教学的中心放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翻译难句,字斟句酌,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之处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这种“精”有余而“泛”不足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之一的《泛读教程》1-4册为例,这套教材生词量较大,每单元生词量可达70-80个左右。如果在教学中详细讲解每一个单词,讲解每一种语法现象,翻译每一个句子,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学生也会觉得不堪重负。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养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习惯,不能从篇章的角度去快速抓住文意,反而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查单词的意思,纠结于细枝末节,导致无法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所以,泛读课不应按照精读课来讲,泛读教学应以提高阅读速度为目的。
还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现象讲得过于详细,却忽略了阅读技能的传授和文化信息的渗透,使阅读变得索然寡味,毫无乐趣可言。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储存器,被动地听而不是主动地读,最终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无法提高,阅读质量无法保障,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和信心,对泛读课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斟句酌讲的精读教学模式及忽视文化知识渗透的教学方法都不适合应用在泛读教学当中,泛读教学的重点还应落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上面来。
三、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阅读技巧的指导
在传统的泛读教学过程中,泛读教师常常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推荐阅读书目,布置课后作业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然而,由于课堂上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应该如何去阅读,在阅读时也只是泛泛而读,不知道该怎样将猜单词意思、略读、查读、找主题句、快速地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等阅读技巧运用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更不知道该如何控制眼睛的运动来提高阅读速度,结果导致学生无法摆脱诸如回视、指读、声读、心读、频繁地查字典等不良阅读习惯的束缚,在阅读时随意盲目、心不在焉,或在阅读时纠结于细枝末节,过多地进行语法分析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阅读技巧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在阅读技巧的指导下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文章的事实和细节,正确猜测文中生词的含义。强化阅读技巧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泛读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引导者,在阅读方法和技巧上给学生以指导,启发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意。课堂上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让课堂充满自由呼吸的空气。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去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引下有目的、有技巧地去阅读,通过阅读到的信息积极地与作者沟通交流,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获得信息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当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在讲课过程中导入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泛读课生动有趣,不会产生枯燥感和倦怠感。其次,教法要灵活。仅仅满足于提问学生问题、概括段意、划分文章结构、讲解词汇语法的传统泛读教学方法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改革泛读教学的关键。
(三)强化文化知识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如树和森林的关系。文化对阅读同样有着很大影响。如果教师在泛读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语言材料的精讲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望文生义,阅读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因此,文化知识的导入是泛读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对文章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之一的《泛读教程》为例,教程中的很多表达方式都涉及到中英文差异知识,如教程中出现的“Fingersweremade before forks.”“Indian Summer”“Trojan Horse”“Pandora’s box”“Echo and Narcissus”等表达方式中都有丰富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蕴含其中。教师在泛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入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简言之,在泛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抓住外壳,又要领悟其精神,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避免学生因望文生义而造成误读误用,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阅读障碍,使阅读质量大大提高。
四、结论
当前的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还存在着“泛”而无度、“精”有余而“泛”不足、忽视文化导入等问题。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改革需要引起师生和学校的共同重视。作为教师,应该端正对泛读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泛读的兴趣,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方面对泛读教学加以改革,做到三个“强化”,唯其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提高,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目的才能成功得以实现。
[1]Neil J.Anderson.积极英语阅读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2]付家梅.浅谈大学英语泛读教学[J].海外英语,2012,5(2):50-51.
[3]王守仁,高虹.泛读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王枫林.阅读理解和语篇分析[J].外语界,1995,(1):24-2.
[5]刘培栋,戴梅香.浅谈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1):123-125.
G642
A
1673-0046(2012)8-0127-02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 K L-2011-137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