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从容应对出口压力
2012-08-15魏玉
■文/魏玉
潮州从容应对出口压力
■文/魏玉
潮州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日用陶瓷总出口量的1/3,尤其是欧美地区,一直是潮州陶瓷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在这场针对陶瓷餐具的“反倾销”调查中,受到影响的潮州陶瓷企业为数众多。在等待欧盟明年5月公布初裁结果的过程中,潮州陶企没有消极应对,而是积极为应诉做准备,同时为升级转型打基础。潮州陶瓷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行动起来,组织、帮助企业积极应诉。
涉案企业多 出口增速回落
我国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占据欧盟市场50%的份额,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目前,潮州以日用陶瓷和卫生陶瓷为主,日用瓷更多地依赖于海外市场。据海关统计,2011年,潮州企业出口陶瓷10.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5%,占同期潮州外贸出口总值的38%,所占比重比2010年减少2.2%。同年,日用陶瓷占了潮州陶瓷出口值近七成。
虽然2011年潮州陶瓷出口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的17.5%。2012年,潮州陶瓷业更有三大困难亟待解决:
第一,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刚刚结束的第111届广交会成交数据显示:来自欧美的陶瓷订单大幅减少,国外市场消费信心严重不足;即使是已签的订单,也以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为主,这说明国际市场预期非常谨慎,不敢轻易下长单。所以,今年陶瓷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
第二,成本压力大幅增加。釉料、坯体、硅酸锆等陶瓷生产原料价格仍在不断上涨,再加上员工工资、物流成本节节攀升,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第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新兴市场亟待开发。目前,潮州陶瓷超过四成的产品出口量目的地是欧美市场,地域相对较为集中。面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规避风险的替代空间非常小。
由于这次欧盟针对陶瓷餐具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概率非常高,基于上述三点原因,欧盟一旦开征惩罚性关税,将对潮州陶瓷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积极参与“无损害抗辩”
与其他产区不同的是,潮州出口的陶瓷产品主要是高、中档产品,价位也相对较高,但即便如此,仍然陷入了这场“反倾销”调查。终裁一旦确定,比照上次针对瓷砖的惩罚性关税额度,潮州日用陶瓷的出口量将会减少至少30%。
面对这种局面,潮州陶瓷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利用一切资源去应对。事实上,涉案陶企一得到消息,就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利用早在几年前就由潮州陶瓷行业协会牵头成立的应对“反倾销”联盟,积极响应全国性的“无损害抗辩”行动。目前,潮州已有100多家企业响应号召,参与了该行动。
据了解,“无损害抗辩”行动主要是向欧盟提出,目的在于表明本国企业出口的产品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不存在倾销行为,对欧盟市场不存在损害性影响。现在,“无损害抗辩”行动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代表我国陶瓷涉事企业与欧盟交涉,取得了初步成果。
增强品牌实力是长远之道
在这场欧盟对华日用陶瓷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阴影笼罩下,潮州日用陶瓷企业在参与“无损害抗辩”行动、提交应诉意见后,按原步调进行的经营并未稍有停顿。各家陶企更加重视设计研发,并采取拓展内销渠道、开发新兴市场的措施,来应对传统欧美市场的危机。
在具体策略上,由于外销市场遭受冲击,因此虽然成本上升,大多数潮州出口产品暂时没有提价,有的甚至还下调底价。很多陶企负责人相信,订单的减少是暂时的,欧盟这次“反倾销”调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今后,中国陶瓷产品虽然价格上不占优势了,但胜在品种全、规格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大,因此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所以,即便“反倾销”立案,也不必悲观失望,不轻言放弃欧洲这个消费能力极高的市场,而应该积极争取,等待市场回暖。
同时,面对外销疲软的现状,不少潮州陶企开始加强内销渠道建设。虽然在开始阶段,会面临资金、品牌、经验、渠道等问题,但作为一个长远战略,应当扎扎实实地去开拓,尽快为出口萎缩找到替代市场。
当然,无论是坚持外销市场,还是开拓内销渠道,共同的基础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这一点在潮州陶瓷企业间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之上,各家企业纷纷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不但紧抓成品质量,而且加大了设计研发投入,从上游环节就用心把好关。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产品品牌的塑造。因为潮州陶瓷人已经认识到,无论是为了守住外销阵地,还是抢占内销市场的制高点,没有强有力的品牌,发展之路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