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沙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2-08-15王连旗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小刀维吾尔族文化遗产

王连旗 包 朗

(1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2 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 843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新疆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贡献,但具体到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还有很多尚待加强的地方,故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沙雅县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段很有见地的话:“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自成影响而又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再没有第五个了,诚然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1]。”做为新疆整体的一部分,古代龟兹吸收了多种不同文化因素,并有机地加以整合,积淀成了包括今天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丰富文化遗产。

1 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

沙雅县人民创造了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沙雅县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且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截止到目前,列入到县级及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总共有92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5项,地市级11项,县级75项[2]。

1.1 沙雅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

沙雅是古龟兹国的一部分,其深受中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交叉影响,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其服饰之一的帽子,就是许多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是沙雅地域资源的产物,因为塔里木河谷的胡杨林区,是卡拉库尔羊的主要生产基地。卡拉库尔羊的胎羔皮,胎胶浓厚。其皮手感温润,是世界上少有的珍贵裘皮。

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种类繁多,制工精巧,展示了维吾尔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展示了维吾尔族人精湛的手工技艺。沙雅维吾尔帽匠利用胎羔皮制成杜瓦式、玉尼且、杜力昆等多种样式的帽子供群众购买,也远销到东欧、西亚等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2007年6 月,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录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沙雅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到2011年9月,沙雅县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包括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传统魔术、维吾尔族传统捕鱼技艺、苇编技艺,这里选2项做一介绍:

1.2.1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沙雅维吾尔族小刀由维吾尔族艺人基本上是手工制作,制作历史长达1000多年,在世代相袭、传承与发展的情况下,沙雅维吾尔族小刀逐渐演变成携带方便、锋利无比、美观别致的小刀,是新疆著名的旅游纪念品。2005年3月沙雅县小刀协会成立,2008年3月沙雅县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名,主要是英买力镇阿其墩村6个村民小组的村民。该合作社可生产130多种规格的小刀,产品远销欧洲、西亚等地。

目前,沙雅全县制作小刀的有1200余户,其中专业制作小刀的有500余户,小刀制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几年,“一杆旗”牌沙雅小刀获“一杆旗红月亮刀”、“一杆旗牦牛角刀”、“一杆旗梅花血槽红月亮刀”、“一杆旗血槽红月亮刀”四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3]。

2007年6 月,维吾尔族传统小刀(沙雅小刀)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2 维吾尔族传统捕鱼技艺

沙雅地处渭干河的下游,“塔里木河在沙雅接纳渭干河,形成渭干河绿洲,是塔里木河干流湿地与绿洲、沙漠的结合部[4]”。沙雅水域大部分处于荒漠及半荒漠的胡杨林区,渔民用原始的工具捕鱼,形成独特的渔业生活特色。他们用原木造舟,在水面上荡漾,捕鱼人一手布网,一手划水,可在水面自由作业。沙雅的捕捞习俗,是与沙雅独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有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将传统渔业的原始古朴与胡杨林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构成了返朴归真的自然画面,这和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维吾尔族传统捕鱼技艺是维吾尔族地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沙雅县的传统捕鱼场所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境。

2007年6月,维吾尔族传统捕鱼技艺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沙雅县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雅县有地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代表性的有雕刻镶嵌工艺葫芦和玉素甫与艾合买提达斯坦(史诗),这里选雕刻镶嵌工艺葫芦做一介绍:

葫芦是当地维吾尔族群众长期以来的生活器具,不论贫富贵贱,大家用葫芦盛水装物,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容器,热爱生活的维吾尔族群众在自己家用的葫芦上刻有花纹、姓名等已成为习俗。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葫芦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日益减少。但葫芦雕刻、镶嵌,制成工艺装饰品却兴旺起来。制作工艺葫芦要选生长成熟的老葫芦,浸泡于水中除去外皮,通过烧红的烙铁、刷漆等方法在葫芦上刻上各种图案。有线条、书法、人物、动物、各种花草等图案,然后在上面刷一层清漆,自然晾干后成型。葫体上的图案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连珠叠玉,五彩纷呈,各放异光,有的色泽灿烂,光彩夺目;有的清心悦目,美不胜收。

2008年8 月,雕刻镶嵌工艺葫芦列入第一批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2.1 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2.1.1 沙雅县自治区级和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相差较大

目前,沙雅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自治区级5项,地市级11项、县级75项。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沙雅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上,还有比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较长的路要走,而在申报工作上,关键的是人才和资金,这两个因素制约着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进一步突破。

2.1.2 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后继缺人

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距阿克苏、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城市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沙雅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对来说就较小,在此情况下,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低,如卡拉库尔胎羔皮是沙雅的特产,受目前肉奶型羊经济价值高,饲养量增加的冲击,卡拉库尔羊的饲养量下降,由于做工比较繁琐,原料较贵,使帽子的价格高于机械制帽的数倍,这样就使制作胎羔皮帽的人减少,另外胎羔皮帽价格昂贵,无法与市场帽业中的机械生产相抗衡,制帽匠人日减,后继无人。还有各种人造皮的生产都对这种价格较高的皮帽造成了冲击,外来文化和市场的冲击,使得戴卡拉库尔胎羔皮帽的人逐渐减少,这样就使得沙雅县要调整策略,加大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力度。

2.2 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沙雅县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入挖掘沙雅的文化底蕴,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1 沙雅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普查和项目的申报工作

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6年2月份正式启动,成立了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沙雅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骨干培训班,组织专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在两年时间里深入全县四乡四镇两个牧场对全县的156个行政村及12个社区,走村串户,与老者长谈,对县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抢救,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一批民间文学、民间谚语、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间歌曲、民间乐器等多个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得到了进一步挖掘、传承与保护,许多年久失传的民间技艺也得以重见天日。沙雅县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筛选优秀项目,逐级上报。

2.2.2 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宣传,尤其利用最近几年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多项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如在2009年,沙雅县紧密围绕国庆六十周年开展了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广场LED大屏幕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二是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片和文化遗产日宣传口号以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进一步增强全县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三是在沙雅县的银桥市场悬挂“文化遗产日”宣传横幅,设立咨询台,向各族群众发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宣传单2000余份,并向前来咨询群众解答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四是组织非物质文化民间传承艺人在银桥市场进行魔术表演等[6]。这些活动促使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2011年6月份,在沙雅县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多功能厅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大赛,全县六乡四镇两个牧场共上报各类作品1000余件,经过筛选展出700余件传统手工艺品,并邀请5名评委进行评选,对93件作品进行了表彰奖励[7]。

该县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营造全民共同关注、尊重、热爱、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使文化遗产日成为守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2.2.3 沙雅县政府积极改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缺人的现状

沙雅县政府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同时,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为传承活动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艺人带徒弟,向徒弟传授技艺,加强中青年骨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后继有人,如2009年沙雅县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发放补助,2011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玉山.买买提因病去世,县文体广电局相关领导对其家属进行了慰问[8]。

3 保护和开发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3.1 要加强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申报力度

沙雅县目前拥有县级及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项,由于沙雅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沙雅县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其他地区是无法比的,所以沙雅县的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县的优势,以本县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加大对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在现有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选择具有特色的项目,下大功夫申报地市级及地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增加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

3.2 进一步加大对已申报成功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

沙雅县现在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申报成功后,大部分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保护,每年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集中表演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活动,而沙雅县境内的群众则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参与,政府组织的数量相当有限,所有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已经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濒危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做到既保护好文化遗产,又开发好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传承人的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想方设法调动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

3.3 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现代化产业开发力度

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要有现代化发展理念,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详细介绍沙雅县的民族工艺品和民间文学作品,宣传和销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民间文学作品。对沙雅县的卡拉库尔胎羔皮帽、传统小刀、雕刻镶嵌工艺葫芦这些工艺品要走品牌化道路,文化产业品牌是显示区域发展面貌的标志,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尺,品牌战略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这一点沙雅县的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的作法值得推广,2008年沙雅县创新制作出“其瓦尔”品牌小刀。而当前的旅游越来越重视旅游的参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发展理念,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制作是很好的参与项目,在游客旅游时间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游客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这也是间接开发和保护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另外通过普查现已整理出的沙雅民间文学类作品进行现代化产业开发,可以考虑把这些沙雅民间文学类作品改编成系列小人书、漫画系列或其他形式的读物。同时各民族的谚语、谜语、歌谣,笑话等短小精练,睿智幽默,可以改编为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传播,来扩大沙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

3.4 要学习外部经验,健全机制,重视培养人才和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

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和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积极的非物质文化产业政策,学习外部经验,健全机制,构建符合县情的文化管理与非物质文化产业的政策系统。进一步建立机构,全面负责制定相关非物质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文化内容、相关技术的开发,建立非物质文化产业流通活性化数据库,开展非物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再教育等职能。进一步培养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所需要的各类各级人才,要进一步重视培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培养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有关人才,进一步重视培养擅长于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产业机构采用高薪聘请、客座制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产业人才,当地政府应在户籍、住房、职称、收入分配、家属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各种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积极争取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借鉴国内外的做法,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对相关产业给予贷款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从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沙雅县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申报、保护工作,全面推动了沙雅县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沙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进一步推动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之成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旗,1986,(3)32.

[2]此数据来源于沙雅县文化体育广电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3]高梅钦、甘立新.“一杆旗”牌沙雅小刀获四项国家专利[N].阿克苏日报,2010-5-18(004).

[4]汪宇明、刘通、张海霞.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沙雅胡杨生态旅游示范县建设研究[J].旅游论坛,2010,(1):35-38.

[5]沙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简介.沙雅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网:http://www.wij.xjsy.gov.cn.2009 -06 -17.

[6]尤丛志.沙雅县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活动 总结[J]沙雅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网:http://www.wij.xjsy.gov.cn.2009-06-12.

[7]沙雅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大赛[J]沙雅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网:http://www.wij.xjsy.gov.cn.2011-06-23.

[8]艾则孜·艾海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山·买买提同志因病去世[J]沙雅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网:http://www.wij.xjsy.gov.cn.2011 -10.

猜你喜欢

小刀维吾尔族文化遗产
轻便方便的小刀
间谍酷知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活态文化
过气的大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