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关爱教育理念下德育的应然选择

2012-08-15朱卉斌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感言关怀道德

◆朱卉斌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长期以来,中学德育坚持着以“知性育德”和“灌输式育德”为主的理念,即片面肯定品德知识在促进个体品德发展和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中的决定作用。或单纯地寄希望于课堂理论灌输,来解决德育对象对德育内容接受和践行的问题。其主要依据是“公正观”为核心的道德认知理论。然而,“公正”并非道德唯一的标准或价值取向。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C.Gilligan)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取向和关怀取向。公正取向通常依靠禁止性规范来控制个人欲望、调节人际关系。然而,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除了考虑公正之外,还需要以积极的关怀情感来维系,达到彼此依赖、合作和妥协。公正取向与关怀取向是完整的道德所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建构完善的道德体系。

德育人本化的趋势强调德育的本质功能是追求个体道德理想人格,实现人类德性的完美境界。其要求学校德育应回归本来面目,体现道德的人本性,使德育真正走向科学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轨道。而关爱教育以人性关怀为己任,正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同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关怀、关切、关联”等思想越来越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因此,关爱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关爱教育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发展个体的关爱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态度与人格特征。其较多地凭借个人的直觉,带有浓厚的主观成分与情感色彩。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德育活动时,要勇于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灌输”育德模式,充分考虑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育德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

社会实践过程是让德育对象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引发思想、道德冲突并不断思考、判断和解决冲突,从而达到提升个体品德能力与素质的过程,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反映、验证德育对象品德状况的过程。依据社会实践的出发点不同,可将社会实践分为情境体验、价值批判、活动践行三种基本模式。

1.情境体验模式

初中男生A(实践项目:到企业参观学习)感言:我的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了某部装备修理厂,体验高科技数控车床……好奇心驱使我与它们交上了朋友……难以想象,怎样才能将一个铁块加工成一个精美的零部件……想不到掌握这么一个知识都要这么困难,我真佩服那些工人,原来现代工业需要的是知识与体力的结合……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也会用到知识,两者真是密不可分啊!

高中女生B(实践项目:社区服务)感言:今天我们来到周恩来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和引导,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学会了和身边同学的团队合作和团队分工……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希望还能有参加这样活动的机会。

情境体验模式的社会实践,通过创设陌生的实践情境,使得学生充分感受,从而产生体悟。其以“情”开端,创造一种对于学生完全陌生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态度,实现德育主体的主动参与,并通过体验积淀为人的个性倾向。其基本步骤为:创设情境-充分体验-引导体悟。

2.价值判断模式

初中男生C感言(实践项目:地铁志愿者服务):每当来到地铁口,看到许多志愿者总会不禁一笑,这种地方还需要什么志愿者帮忙?多此一举吧……当我穿上志愿者衣服,不少游客向我咨询如何使用地铁币时,有点手忙脚乱。许多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帮不了别人,心里还真不是滋味……

高中女生D感言(实践项目:慰问空巢老人):原来开展这些活动我都不参加的,觉得与我无关……一群老奶奶认真地打响了腰鼓,她们仍旧是那么地青春活力……我看到了很多笑容、很真……因为有了我们的陪伴,空巢老人们不会孤独了。我觉得这种活动使我的生活充足起来了,我还会参加的。

价值判断模式的社会实践从“知”入手,首先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有道德意义的事件暴露出来,引入价值观讨论或自我反省。再通过社会实践使其辨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以体悟价值观,逐步形成关怀取向的价值信念。其基本步骤为:引入事件——价值分析——体悟感受——价值抉择。

3.活动践行模式

高中女生E感言(实践项目:社区服务):我收获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感受到了付出的可贵……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再一次把视角转向爸爸妈妈,常以为他们很轻松,没有作业。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单位兢兢业业非常繁忙,回家还要照顾我,偶尔也要写材料到深夜……长大后我要孝敬我的父母,让他们每天都很开心。

初中女生F感言(实践项目:探访聋童幼儿园):他们并没有因为耳朵听不见而变得消沉,而是依旧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这次活动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的积极、乐观,使我感到惭愧。我作为一个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面对生活呢!

活动践行模式的社会实践指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和情感,通过自身行为的社会反馈,产生进一步的道德体验。这是一种从“行”入手的社会实践,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从小事入手,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做起,给点滴的关爱以积极反馈。从而使得关爱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心灵变得敏感而细腻,逐步形成对周围人、事的关爱之情。其基本步骤为:导入实践——强化反馈——体验整合。

在组织社会实践时,这三种模式并非完全孤立。同一项实践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并非同一种模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德育机智。在社会实践的开端、过程和反馈各阶段,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用智慧和爱心去呵护学生道德体系的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把道德教育从宏大叙事中拉回现实生活世界,还其道德的人的本质,是学校开展关爱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应然选择。

[1]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3):87 -90.

[2]孙玉红.关爱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9,(3):203 -205.

[3]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9 -115.

[4]李晓风,王桃林.“关爱“在我国教育科学中的理解及文献述评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1,(10):88 -92.

[5]陈付龙,封福霖,王丹.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J].中国商界,2008,(9):227 -228.

猜你喜欢

感言关怀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的获奖感言
《老米》创作感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获奖感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员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