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

2012-08-15◆史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史 君

(北京城市学院)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造成上学困难,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目前建立了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未尽人意的地方,如何使资助政策的使用更合理,达到资助和育人的最优化,是目前政策执行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的目的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令每个人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也确实使很多贫困生受惠,但是该政策在执行的过程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资助工作认识简单。政策执行工作人员在对这部分资金的认识中出现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这是“慈善资助”,只是完成一个将资金由国家或校方转交到贫困生手里的过程,时间长了,受资助人容易产生一种“应该资助”的心理。二是认为这是“金钱资助”,觉得只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就可以了,忽视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种简单的认识都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而忽视了育人的初衷。

2.贫困认定存在困难。助学金的发放需要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没有计量依据,往往会出现贫困生不贫困现象。由于利益驱动,贫富的同学们都参与申请,一般能否申请的标准取决于有没有地方贫困证明材料,因为学生面很广,工作人员很难了解到每名申请同学的具体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情况。

3.育人功能不突出。国家建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除了帮助大学生度过经济难关获得教育机会的目的外,更希望可以培养出自立自助的素质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而现在高校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除了资助外,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诚信意识教育,没有将困难资助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结果。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方面问题,各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同时制订一定的后续管理制度,将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确保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效。

1.多方位进行帮助。有些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走进大学后,面对截然不同的环境和贫富差距以及各种诱惑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家庭经济困难并发症”。所以高校对大学生在进行资金帮助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和心理引导,从更深层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帮助,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对于学生本人或者家人出现意外情况时也应及时关注,并积极实施帮助。

2.有针对的分阶段性帮助。现在的贫困生资助中“一刀切”现象很严重,无差别化对待并不符合我国制定困难生资助政策的初衷。应该根据贫困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资助措施和方式。

可以将资助阶段按学年划分三个阶段,制定一定的资助目标。第一学年是学生初入学阶段,这一时期应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以及积极引导,帮助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第二阶段为就学中期,这个阶段可以更改资助方式、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应该成为贫困生的资金来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同时应该进行爱心帮扶、社交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最后一学年为第三阶段,这是择业的关键时期,贫困生由于社会资源比较少,就业压力很大,这个阶段除了经济困境外,他们需要的是就业能力和机会的帮助,资助重点要转到这上面来。

3.规范资助程序。贫困资助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会出现不公正现象,这就使得贫困而得不到帮助的学生心理失衡。所以需要制订一定的规范程序来保障资助的有效实施。通过“观察、访谈、评议”来有效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是否贫困,只有在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才能保证资助公正。

要认定家庭贫困对象,首先,要观察该对象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并听取其他同学、老师的评价;其次,是通过询问学生或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还是觉得信息不够准确,可向当地民政部门进行了解,这样的信息最为准确,可以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帮助。集中评议是确定资助对象的关键一步,班级和院校的双层评议,可以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

在贫困生接受资助后,学校的任务并没有完,对学生接受资助后的后续跟踪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建立一定的监督体系,既要帮助受资助学生健康成长,又要保证资助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是第二年是否继续资助的依据。同时建好档案,做好学生毕业离校后的信用还贷工作。

4.突出目的性。资助作为帮助贫困生的措施和途径,其目的是为育人,这是学校在实行资助政策时始终应该坚持的一点。除了经济资助,还应该帮助受资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和成长成才的信心,可以选择贫困生中自立自强的榜样进行宣传,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要及时对贫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能够处理好贫困和人生价值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生除金钱之外的意义。

三、贫困资助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1.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高校中应该积极倡导的,可以采取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通过对诚信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贫困学生明白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树立“诚信为人,诚信立业”的人生理念,按规定条款积极履约还款。

2.感恩教育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人为本的国家,要让学生明白国家的贫困资助政策帮助自己实现了完成学业的梦想,要对国家、学校、老师、同学对于自己的帮助和关心心怀感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不但努力学好学业,还要用爱心回报社会,将爱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3.知识教育

要让学生对资助的政策充分了解,除了基础的贷款常识外,还应让学生明白信贷的风险,同时要普及法律知识,不还或者迟还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等。一方面,可以填补学生因为法律盲点而导致的还款纠纷;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还款的意识。

四、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是国家实行的一项惠民政策,工作人员在实施的时候要不停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资助政策公平公正的执行。同时各高校要将贫困生资助政策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使国家的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达到人才培育最优化的目的。

[1]教育部.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中国网

[1]解军霞,李想.切实发挥心理资助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2]胡继民.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