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勤、齐、书、话”
2012-08-15王丽伟
◆王丽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三中学)
语文教学中“勤、齐、书、话”
◆王丽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三中学)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它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要求教学中具备“勤、齐、书、话”。
勤 齐 书 话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它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具备“勤、齐、书、话”。
“勤”,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在专题《广告多棱镜》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如课前的预习作业:优秀的广告语用语亲切、表意准确、富有韵味,令人过目(耳)不忘。你熟知哪些优秀的广告语呢?所以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风景区的旅游标牌,学生们自觉地去读生活这本“大书”,何须说教?这样课堂就是丰富的生活世界,如针对校园内有同学乱扔垃圾的现象,开展“你丢我捡”活动,并在学校走廊上写了宣传标语:“你丢下的是品质,我捡起的是垃圾!”可是,有的同学看后,提出应该改为“你丢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你觉得哪一种说法好?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发表观点时,也是他们是非观念、环保观念等的形成时,何须说教?孩子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了。
“齐”,就是要用两条腿走路,阅读与写作双管齐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时要感受的是词语的魅力、汉字的意味、表现手法的丰富。例如,在教读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课,作者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老舍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要多种角度;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学生懂得了好景色还需要用好语言去描绘。这些都是阅读的重点,也是写作手法的学习。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云:开卷有益。“开卷”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捧一卷书册,上下五千年就在手中,犹听古贤之娓娓道来,犹听师长之谆谆教诲,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语文课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课,读书、背书,这是语文课的常态,每天重视早读,让学生们的读书声便响遍了整个校园;语文课堂上要多读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提出了“朗读就是理解”的观点。她的课,也是这么上的,教师激情洋溢,活力四射,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课上书声朗朗,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课外,学生也要成为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做一只“书虫”。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不求甚解”的,还是“字字推敲,咬文嚼字”的,都可以汲取知识的精华,涵养品格。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时,联系学生实际,指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会进入新境界,似乎千百年前的诗,已经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学生的思想与学习都有一个指导。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课,主题是通过对烈士深情的回忆,抒发了无限怀念与崇敬牺牲者、无比憎恶与仇恨反动派的强烈感情,激励人们摆脱悲哀的重压,为迎接光明的未来继续进行更有效的斗争。有了这样的课文,爱国的情感还担心不能传承吗?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德,问以行;欲审其才,问以言。可见,自古以来“言”就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语文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话”是语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给学生一个“胆”,使学生敢“说”,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想“说”,还要“会说”,完整地、清晰地、准确而又深刻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课前的名人小故事,潜移默化之后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形成各自的人格;课前的名人名言,经过长时间的浸染,他们必然具备有修养的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与生活,教学目标与学生爱好之间的结合点,让学生的“说”有激情,有意义,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中倾听学生的见解,一潭死水变成了活水;课堂中通过学习讨论,感受到了语言的美感;通过与文本对话、课堂的感染,注重了行动的审美。设境,拓展说话训练的空间,延伸说话训练的形式,人生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有言语,在教室、在校园、在家里、在社会应该都是学生学习说话的场所,谈心、演讲、讨论、交际也是学生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当师生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真正告别“独角戏”的时候。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一份成功的喜悦。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它会让你在涌动的激情和平静的叙述中,看到师者的特质。他会帮孩子在心灵深处开一扇窗,把温暖的阳光引进来,哪怕是短暂的40分钟,也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春天。让每个孩子都学好语文,那就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关注孩子们的需要和发展,与学生一同走进理想的语文课堂,去享受语文教学“勤、齐、书、话”的诗意与真谛!
[1]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2]当代教育之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