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文明:十八大报告解读之三
2012-08-15赵光辉
在经济界,人们都熟知这样的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产品背后仅仅是原料和劳动力成本,附加值赶不上品牌具有的影响力。但名牌所增加的与标准所涵盖的又不能相比了,一个标准影响的一定是一个行业、一批品牌。由此扩大到国与国的竞争中,我们会看到产品仅仅是第一层面的领域。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代表着过去30多年中国资源、中国劳动的成果,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的品牌就相形见绌了,这背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亟需提升。
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我们理解不仅仅在文化行业,中国的农业文明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文明强调物质部分,文化侧重精神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文化的基础与内涵。就农业来说,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明,进而提升中国农业的文化影响力。
建设当代农业文明,首先离不开对自身农业文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我们要看到中国农业在组织结构、生产方式、效益规模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但也要看到历史上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没有其他三国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例如中国是贫水、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80%以上,而耕地不足40%;黄、淮、海流域径流量约占7%以上,耕地却占40%以上。但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中国先民创造了精耕细作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方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而持续发展至今的农业文明古国。曾在中国研究了30多年中国农学的国际专家说:中国农学是深奥的,它是一部家学,可望而不可及。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数千年精耕细作的经验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共同构成了中国五千年农耕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有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应持的文化姿态,没有这种自信,就无法看到我们今天获得辉煌农业成就的由来。
其次,要明确我们农业文明建设的方向。我们要把农业建设成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实现农民富裕的产业。既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又要立足自身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明。例如有专家指出,美国历史上就用铧式犁耕翻土地,全部耕动土壤,造成了土壤和有机质的风蚀,因此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才出现了休耕、免耕法。而中国的农耕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既借鉴别人的经验,又立足自身条件。从这一点出发,不仅是中国农业,中国化肥业同样是任重道远,肩负着为农业保驾护航、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文化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