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策略探析
2012-08-15文丨章丽丽
文丨章丽丽
1 概述
所谓时政新闻,其实就是指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常时政新闻主要针对党政领导活动实施相应报道的。县级电视台属于基层的主流媒体,重点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舆论监督职能,与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县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通常都是在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纪委等基础上报道的新闻,其时效性和政治性是十分强烈的。但是若这些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都是与党政领导相关,或者过于公文式的报道内容,对于老百姓而言,肯定不会有过多的兴趣。笔者认为,群众对那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这样并不是说明群众对当地时政不关心,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进行报道,所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与群众的需求是不是相符合。从时政新闻改革的层面上来看,以人为本、从民生角度进行报道是很有必要的。在时政新闻中,不管是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还是人大出台的法规、政协的议政,纪委的反腐成果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是息息相关的,若是能够在根本上转变观念,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那么时政新闻会有更大的改革空间。
2 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2.1 记者的政治意识
在时政新闻中,记者是必备的,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记者而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代表着党和政府喉舌的重要地位。要时刻谨记时政新闻就是政治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党和人民而言是十分有益的,错误的舆论导向对于党和人民而言有着很大的危害,这两点是时政记者报道时政新闻必须要牢记的内容。一个时政记者,不管是自己编写的新闻内容,还是在镜头表现上,只要出现一点失误,党的事业和当地社会就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失。
2.2 语言的生动活泼
在新闻语态的表述上,平民化语言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样的语言方式,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听懂,并且调动其更大的兴趣,运用亲切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述。要放下身段,切身体会和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站在百姓的角度上选择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这样的话,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就会更容易被百姓所理解,所接受。不过,标题的制作、导语的筹划、文章结构的美化等也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美化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小心,认真对待。
电视与报纸不同,电视语言不能长久保留,不存在任何选择性。因此,记者在对文稿进行采写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地掌握观众的兴奋点,语言要有内容,既要让人听懂表述的意思,而且也要让人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只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不同层次和级别的观众进行打动,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画面更有生命力的展现在每一位观众面前,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更为强烈,才能够与观众之间有直接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受更加强烈。
2.3 捕捉镜头,突显细节
作为摄像记者,要时刻保持镜头的跟踪意识,不仅要将党政领导工作情况体现出来,而且也需要能够通过小细节表现大主题,信息密度的大小,也是通过细节进行决定的,对于领导人而言,一些细节上的表现可以使其人格魅力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和体现。通常情况下,领导的重大活动和重要讲话,都是在之前就已经准备安排好的,程序性比较强,相比之下,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细节,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风采就会更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对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新闻在进行细节处理的时候,也要充分地结合电视特色,针对那些较为经典的镜头应该重点记录下来,例如,在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会或者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过程中,领导班子换届时,新老领导人的握手,新领导人向全体代表鞠躬致敬,新领导人交接、全场掌声不断等等,这些镜头都应该是具有珍贵意义的历史经典镜头。再如,某市领导在看望灾民的报道中,与灾民一一握手,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安置情况,领导与灾民握手的镜头应该作为经典记录下来,这种场景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2.4 会议新闻的亮点
对于记者而言,会议新闻中比较突出的素材是其挖掘的重点内容,利用这样的突出内容,使会议新闻呈现出更多的亮点,而并不是传统的以某某会议召开的形式出现;很多专业性的会议,可以将一些能够灵活反应行业特点的画面穿插在其中,这样的话,单调、枯燥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会议新闻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对比数据,可以利用表格、图形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直接了解到会议新闻所体现出来的亮点,更有吸引力。
2.5 注意同期声的运用
在时政新闻里,领导人虽然是主角,但是却基本上不开口,观众所能够听到的声音都是播音员的声音,这样的话,时政新闻必定会大同小异,没有过多的不同和差别,本身所具有的个性以及吸引力相对而言就较为匮乏。要想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就需要在报道的真实感以及人性化上下功夫,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但是真实感和人性化,又必须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以及同期声进行决定的。
当然,要能够将一条时政新闻报道搞好,是需要电视其他元素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实现。例如,准确地捕捉细节,充分运用图表、字幕以及背景音乐等内容。尽管当前时政新闻自身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通过与民生新闻的相互结合,及其经验的借鉴,然后加强报道的权威性以及前瞻性,这样的话,时政新闻提供给受众的新闻信息就会更具有新鲜感和生命力,与此同时,才能够与“三贴近”的本土化新闻相符合,相适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受众对电视媒体的信任和忠诚度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受众对时政新闻也会更有热情,更愿意收看。
3 结 语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在改进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报道上应该将其可视性作为重点,在内容上应该与受众更为贴切,在表现手法上应该更加多样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挖掘时政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新闻价值,最后再以平民化的视角和手法使时政新闻更能够反映群众生活。
[1]刘芳. 时政新闻要“抓住听众的耳朵”[J].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1).
[2]陈英,李志明,李叶华. 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初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6).
[3]陈亮. “新时政新闻”的意义和出路[J].采写编,2010(1).
[4]何晓瑜. 探寻中心工作与群众利益结合点——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思考[J],新闻界. 2008(3).
[5]王志新. 时政新闻报道之我见[J]. 新闻采编. 2010(5).
[6]齐蕴泉. 试论地方电视时政新闻视角的“三个结合”[J]. 新闻知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