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责任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提升空间
2012-08-15文丨邱佳颖
文丨邱佳颖
(瑞安广播电视台,浙江瑞安 325200)
1 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主要特点,在内容上主要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民生新闻目前在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的观点,民生新闻可以定义为: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2.1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 媒体定位狭隘
民生新闻虽说是以反映民众生活为主的社会新闻,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但是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能忽略国计民生的大环境。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把报道重点更多的放在软新闻和小新闻上,而与政府政策相关的对民众生活引导作用更大的新闻数量很少。现在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上,为了降低制作成本,避免触动政策底线,很少报道从根本上解决民生的“教育、三农、就业、就医”等问题。笔者认为,真正惠民的民生新闻栏目不仅应该包含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动向上。
2.1.2 媒体职业道德下滑,民生新闻内容盲目跟风,报道不实。
许多节目为了效仿已经成功的民生新闻栏目,从节目环节设置到新闻内容完全复制过来,在同一区域市场上,民生新闻信息有相同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在区域市场内部的盲目跟风等恶性竞争现象。有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对新闻事件进行过度夸张的描述,更有甚者,以利益诱惑知识水平不高的民众来“演”新闻,违背新闻的真实性来追求高的收视率。
2.2 大众传媒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责任
2.2.1 遵循新闻要素,不做虚假新闻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具备的五要素越多,这条新闻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就越大。但是大众传媒不能因为一味地争取受众数量,就通过虚假手段制造新闻的五要素。也不能为了可以满足新闻的五要素,而限制了新闻的深度报道,使新闻报道表面化和市井化。
2.2.2 树立正确的民生新闻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就是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就业、教育、分配、就医和稳定等民生问题,所以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首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事求是,设身处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杜绝形象工程,与时俱进提升新闻与百姓的贴近性。
其次,民生新闻应以传播正能量为主,多进行正面报道。纵观现在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多以反映社会问题为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其中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更涉及犯罪、隐私等内容。这些负面信息不仅没有帮助民众肃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反而引发了启动效应,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2.2.3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导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传媒人应该具备新闻传播的基本素养,更需要具备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关怀普通大众,体恤百姓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民众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在社会中积累的负面情绪,需要大众传媒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大众传媒应该充分利用民生新闻的感染力优势,用温情化的媒介手段,感染观众,用真实的情感表达引导民众进行积极的问题思考,对受众表达支持和理解。
3 以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提升空间
3.1 《今日一线》简介与问题分析
2003年10月1日,广东南方电视台创办了广东最早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今日一线》。《今日一线》栏目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宗旨,从节目形式到节目内容都是心向观众的。笔者联系跟踪了这档在广东收视率很高的民生节目。《今日一线》分为“一线现场”、“封面故事”和“记者跑腿”等单元,在内容上注重灾难报道和故事现场报道,在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反映基本民生问题、采纳民众意见、解决民生纠纷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节目框架,备受观众青睐。但是随着广东地区的其他民生节目《今日关注》、《新闻日日睇》的相继发展,《今日一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陷入同质化竞争当中,逐渐显露节目板块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等弊端,无法突出民生新闻特点,有发展成“大杂烩”的趋势。仔细研究其中的问题,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新闻报道严重同质化,新闻内容无新意;新闻的深度报道不足,流于肤浅和泛滥;未形成品牌优势,节目各方面资源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3.2 从媒体责任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提升空间
纵观全国,《今日一线》这样的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很多,民生节目从雨后春笋般的大热形势发展到现在多而不精的瓶颈期,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现笔者根据文章中分析出的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对民生新闻报道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3.2.1 注重民生新闻报道质量,注重人文关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二字,从之前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延伸出更多偏向精神层面的意义,体现出更多的人文气息。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应该避免一味追求收视率的错误观念,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众的生活,关怀百姓冷暖。
3.2.2 加强深度报道,结合国计民生,提升节目对民众生活的指导性
民生新闻报道在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节目内容的深意和结构的合理化,深度报道做的好与坏,是区分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做得好与坏的标准。民生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读报,读新闻上,也不能太过于娱乐化,一味地迎合所有受众的审美标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高屋建瓴,真正给民众生活更加有益的引导,给民众带去更深刻的认识和启迪。
3.2.3 合理利用资源,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生活,与受众有更多的交集,可以利用的新闻资源非常丰富,地方电视台不应该只把视野局限在本地的新闻资源上,应该加强与其他媒体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另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加强自身品牌的建立,从特色主持人到特色栏目都是一档节目制胜的法宝。同时,要有创新意识,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树立自身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1]许强,曾鹏. 略论当今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其现状反思[J]. 湘潮,2008.
[2]王丽华. 媒介要正确引导到的舆论[M]. 山东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3]白贵. 当代中国传媒社区的新进路[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