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学辅导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2012-08-15张志强

中学语文 2012年21期
关键词:自学主体语文

张志强

以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癸卯学制”为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正式开始。同时在这个学制下,“中国文学”亦单独设科,有了自己的学科宗旨和要求,至此,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开始确立。语文逐步走上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其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的进步。即由传统语文教育中强调死记硬背,到强调“讲解”、“启发”、“循循善诱”乃至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其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代表着一种不仅正确而且先进的教学思想。从1913年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至现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指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经过百年风风雨雨的语文教学实践,已臻于科学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回溯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来达到对语文教育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某些规律的认识,以便服务于未来的语文教学。

一、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所走过的历程

(一)近代语文教育期(1904-1949)

1904年新学制颁行之后,近代新的学校系统得以确立。新学制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自然引发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此时,国外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传入、教学方法的推行对变革传统教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较有影响的自学辅导法是俞子夷1913年从美国引进的。它是“实即辅导其自学自习”的意思,具体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先学习教材,遇到困难处,再由教师加以辅导。它把儿童看作学习的主动者,重视唤起自学的动机,激发其兴趣,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如不久后就有了国语教授法“渐明法”等,这种探索力图让学生主动学习,又让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主讲为主向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影响深远。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继续传入,教育界开始把目光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于是,“自习主义”、“学生本位主义”、“自习法”等新观念新教法渐渐影响当时教育,这同样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在语文教学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和运用,如黎锦熙提出把国文教学分为“预习、整理、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五段,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总结了白话文教授的十个步骤,包含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种种因素。

这一时期,在西方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冲破了传统僵化的樊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重视学生的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教育新观念。当然,这种探索也是停停进进,并且未曾达到使广大国文教师深刻理解并实践这种教学思想的程度,同时它在关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理论建设上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这种探索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来说已是弥足珍贵了。

(二)现代语文教育期(1949-至今)

1.1949年下半年,解放前的“国语”“国文”统称“语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于1950年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解放初期,由于这一时期语文课本要适应高度的政治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一度陷入困境。这时,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改进课堂结构是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突出表现。但就语文课堂整体而言,讲风严重,分析法代替了串讲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不多。

2.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严重偏离轨道。经过1960年开始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以后,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较为活跃。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在这一时期重新提出,全国许多中小学也积极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如福州十八中初一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中心课题是“读为基础,以读,以练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长期教师包办的“教”改变为指导学生的“学”。

在1959年至1966年期间,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亦很是活跃,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发表许多精辟论述。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师“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吕叔湘反对“讲得越多就是越好”的观点,主张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张志公则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的学法指导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育同样也面临了深重的灾难,几近停顿。

4.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语文教育进入了革新期。新时期的到来激发了广大语文老师的教育改革热情,一时间,教改之风遍及全国,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成为其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叶圣陶于此时提出著名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口号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特级教师潘凤湘,他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结合语文的特点教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由此他创立了“语文教读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局面,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即引导与教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与发展的主体,把求知的主动权给了学生;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从政治化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关注人的本质,体现人道精神,尊重关心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深入人心。语文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法来考虑教法,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引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改变教学程序等。这些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此时各种优秀的教学理论,大都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其核心点,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如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提倡自学,把教师的作用命名为“导读”。在新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语文教师,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教学行为也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思想和实践的共同追求。

不仅如此,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及2000年3月以国家教育部名义颁布的大纲修订版都明确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而国家教育部于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则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阐述与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高度,并成为语文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建设性指导纲领文件。

二、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所呈现出的规律

从上述关于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历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呈现出以下规律: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

从1913年的有明确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自学辅导法开始,语文教育不论是处于近代语文教育期,还是处于现代语文教育期,都有众多的语文教师(包括语文教育家)在这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虽因政治影响而有过几次的挫折甚至停顿,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百年语文教育的主线索之一,是鲜明而无可置疑的。

(二)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1.由过去少数语文教育精英的理论与实践转变为现在整个语文界共同的理论与实践。

在近代语文教育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论,本身处在讨论、建设、倡导时期,对此有深层认识的只局限于少数优秀语文教育专家中,虽然当时有许多学校也参与了有关教改的活动,但由于社会状况及思想面貌所限,教改活动并不深入广泛,传统的串讲法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流,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期,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国初期的十来年,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迷失的十字路口,只能靠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勉强应对,且教师为中心的分析法盛行。国民经济调整期中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也就短短几年,显得过于仓促,难以全面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只有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社会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才进入真正的革新时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论也才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其内涵,而现行语文课标对此的深刻阐释与要求,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培养使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因而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动者。从这一点看,由原先对学习主体的智能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发展到人文本体认识,即学习主体学语文的目的除了培养较好的语文素养,还有实现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这样一个目的,学习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对学习主体性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必然也影响培养自学能力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3.对自学的要求从肤浅向深刻转变,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由单调向多样转变。

这个转变的过程是:由最初的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解处再加以点拨,到教给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依法学习,到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如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要有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良好的探究意识,探究的触角要涉及对教材的个性悟读,多元解读,并要善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等。

同时,新时期以来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式也不断地多样化。各家依据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行了生动而卓有成效的教改,名家纷出,个性鲜明。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培养自学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国外教育思想的大量引入则在客观上对培养自学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生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1.至今,自学能力的培养仍屈从于高考指挥棒,讲风在相当老师中仍盛行。即使在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各类教学活动中,占课时最多的仍是“讲读课”。

2.一些语文教师素质堪忧,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及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

3.对如何培养自学能力还缺乏科学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描述、经验总结上。由于没有大量科学实验、调研的数据支持,因此各版大纲都没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培养自学语文能力的目标系列。而目标系列的某些模糊、混乱,必然殃及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

4.对学习主体的自学能力生成过程研究不足。学习主体形成自学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学习主体是如何一步步生成自学能力的,每个阶段该如何指导,怎样处理好学习主体个性差异与自学能力的形成关系等等问题,都还缺乏科学的答案。

四、结语

回顾百年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历程,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论已达到相当高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实绩也是很可观的,它证明了只有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会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课题一定会朝科学化、系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它的内涵也必会与时俱进,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将会难以估量。

猜你喜欢

自学主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何谓“主体间性”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