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 范建平全力打造五“新”级国际在线
2012-08-15曹素妨
文|曹素妨
在移动互联网成为时代的主角后,传统媒体似乎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凛冽的寒冬,面对寒潮来袭,传统媒体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紧跟时代暖流的步伐,拥抱移动互联网,联姻新媒体,引入新技术,为自己夯实新的安全边界,迎接暖春的到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媒体势必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在这一背景下,有着70余年发展史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了适应当代传播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提出新媒体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有着30余年的传媒生涯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先生,在关于新媒体的态度上曾表示:“关注新媒体就是关注未来,拥有新媒体就是拥有未来。尤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失去了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未来。”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积极开展新媒体业务,其旗下的新媒体代表——“国际在线”网站可以说依托国际台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的,它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新媒体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61种语言节目的多语种、多媒体的网络平台。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为广播影视行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然而,在新媒体兴起的浪潮中,抓住机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因此,国际台专门调遣深谙业态的范建平再次出山,担任“国际在线”总裁兼总编辑,寻经觅道,为振兴“国际在线”乃至国际台寻觅一剂良方。十多年的经验不可谓不老道,眼见着新媒体的蓬勃生机及其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范建平认为: “转型已成必然,无论是向全媒体靠拢,改变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抑或是转企改制,走市场化路线,对‘国际在线’而言都是有益的方向。其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服务和用户体验,真正粘住受众。”“国际在线”在范建平的带领下于今年7月份完成转企。然而,实现转型也绝非易事,范建平表示,在转型的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是“思路的调整”。
穷则生变,变则得通。既然传统机制消弭了传统媒体的创新灵魂,那么寻求“还魂丹”便成为传统媒体先见者必不可少的工作。而各种思想和战略的碰撞则成为练就还魂丹的炉火。按照范建平的说法,“国际在线”的变通之法就是创新,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为发展的突破口,依托网络媒体办好互联网企业,对转企改制后的“国际在线”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调整。
新理念
以无线为基础,以在线为支撑,建设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传媒集团,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确立的一个宏伟目标。基于国际台内部的理念变化,“国际在线”也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理念,要面向市场,面向受众,考虑客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关注浏览量。范建平认为,虽然这种理念要产生明显效果还需假以时日,但是这种理念的变化却是革命性的,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新定位
范建平表示,“国际在线”不再是单一的网络电台或新闻网站,而是一个依托网络媒体的互联网企业,也就是说,换上“转企改制”新衣的“国际在线”不仅是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新闻网站,同时还是一个流淌着市场血液的互联网企业,它的主要目标是做贯通中外的“专家”。除了本家原有的发布新闻的功夫外,还要成为贯通中外的“一代宗师”。把中国的资源介绍到国外去,同时还要把国外的资源引进到中国来。比如,“中国城市榜”就是“国际在线”在这方面的一次有效尝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国际在线”将作为中外沟通、合作、交流的一个桥梁,帮助中国城市走出去,扩大中国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机制
在与范建平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国际在线”积极参与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多媒体新闻采编运营机制。该机制把国际电台所属各子媒体的策划采编力量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体化运作的策划和采编发机制,所有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都将进入统一的采编管理系统,各发稿终端各取所需,然后进行个性化的符合各自受众口味的再加工,可谓打通了采编和用稿的任督二脉。同时,听众、网友提供的新闻素材也可以被这个系统所接收,各站点的编辑则根据各个的站点特点,从这个系统中获取适合自己的素材,再进行二次加工,最终以最合适的方式通过各自的媒体发布出去。范建平表示,“这种采编机制,改变了原来的策划——采写——编辑——发布的单一流程,而是从内容生产开始就在所有的环节实现多元化,形成这么一个网状内容生产与发布机制。对于传统媒体,不论是广播还是报业来说,都是一次运营机制上的革命,同时也是适合新媒体运作的机制。”
与此同时,该多媒体一体化运作机制还专门成立了策划小组,确立了一天三次策划会的工作机制,把分散的中文编辑记者和外文记者集中到一起分享和探讨,把由此建立起来的策划区变成一个创意观点的集散地。“从内容生产角度来看,我觉得重点的发展方面应该就在策划创意上,包括表现形式的策划创意,现在最缺的就是创意。如果我们在创意策划上下功夫,策划好了,就可以事半功倍。所以,成立专门的策划区是很有必要的。”范建平如是说道。
新技术
“新媒体技术、形态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总是‘跟着走’、‘用工具’,而是要走在应用的前沿。”范建平态度坚决,话语铿锵有力,“要想有所建树,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让技术引领整个业务模式。”“国际在线”转企改制前的技术支持是依托国际台内的技术,进入市场后,开始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新应用,为自己也为国际台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国际在线”除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外,还将引入外包团队和项目外包。“国际在线”在技术领域采用的策略就是,找到这个领域最优并且对“国际在线”有认同感的团队,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与合作方形成紧密的战略同盟,用相对较小的代价、相对较小的风险进入一些原本不太可能进入但又非常有意义的领域。对此,“国际在线”还专门成立了技术研发实验室,相信以“国际在线”的实力和前卫必定可以孵化出惊艳的拳头技术,我们拭目以待。
新兵种
习惯了和风细雨、粮饷无忧的昔日“老兵”,如今也旧貌换新颜,武装到牙齿,时刻保持着整装待发的野战军状态。
“国际在线”在转企改制进程中势必要对团队建设做“伤筋动骨”的改造。对此,“国际在线”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各种管理制度。领导层不再是身兼“拿主意”和“出主意”的双重角色,而是把权力下放,让全体员工来“出主意”,让他们成为“国际在线”的主角儿,激发全体员工开动脑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实行绩效工资和工作业绩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甚至要提供内部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促使整个团队更具“狼性”的战斗力。
目前,“国际在线”的“年轻人”,睡得少、思考得多。盯住新媒体的细微变化,人人有课题、天天有交流、周周交答卷。“我们整个团队在前行的过程中一直都保持着一致的步伐,同时又在小步快跑中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分享的快乐。我们是累并幸福着……”范建平在谈到自己的团队时脸上也露出了些许欣慰。
明天的事儿
当记者问到2013年主要会“忙”什么时,范建平的回答明确、干净:“调整、审视、优化,快速调整推进。”
互联网时代可谓三年一变,十年一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变化更是沉默的加速度,竞争变得更加残酷,要么跟上节奏,要么被淘汰出局。范建平也表示,新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快,包括对新事物的洞察和认知、各个环节的决策、具体事项的执行等方方面面的节奏都要加快。“战术完全想好了再出发,一定已经晚了,战略方向看准了就出征,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是边整理行囊,边踏上前行的路。”在执行中根据反馈调整,调整后又快速执行,形成一个快速迭代,在进行过程中完成更新和进化,逐渐趋于完善。
“国际在线”明年要忙的事儿就是,把握节奏全力突破,在决策流程和制度上进行一次次的调整和优化,反复审视自身,不断调整节奏,不断完善流程,小步快跑,快速调整推进。
“国际在线”是国际台实施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需要依靠科技和创新,凭借超前的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成为国际台走向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集团的先遣部队。
变则通,通则久。“国际在线”已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