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思考
2012-08-15黑龙江亢利平
黑龙江 亢利平
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燃眉之急;课改呼唤着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论文在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备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现状,找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构造的缺陷,以职业能力的养成为线索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对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意义
1.课程开发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系列改革,在课程模式改革方面,先后进行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双元制”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等试点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职教专家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项目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也在逐步推行。在部分试点地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这些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课程改革,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2.有助于专业特色、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最为了解,能及时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变化规律,学校开发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能主动适应市场,自觉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步服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体现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反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于教学实践过程的能力,具有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分析的能力。课程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自觉成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师在教研中不仅获得学习的习惯、教育的智慧,还能促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
1.课程开发趋向产学结合
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大都走产学结合之路,强调企业参与。例如加拿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就是由行业企业专家、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和学校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并基于此提出课程标准。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实施课程。产学结合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2.课程开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强调的是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能力。开发课程就是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
3.课程开发紧密联系工作过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即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系统地分析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各种过程的要素,对工作过程各个环节所需能力进行分析,以能力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
4.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课程建设突出专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解决专业技术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问题、疑难问题。
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程序
1.开展市场调研,掌握职业能力标准
课程开发是一个集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决策过程。其目的是使课程内容围绕着岗位任务,建立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这就需要组织课程开发小组,做好前期市场调研:
(1)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对某一职业领域及岗位群所对应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能够适应生产实际,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与本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获得行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技术需求情况等相关信息,确定课程开发的定位。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了解企业对课程的需求是确定课程体系的前提,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获得职业能力的核心载体,具体课程内容的确定由职业能力的分析来转化。
2.对接岗位能力,开发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是对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设计,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行业、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作为确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如: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的《会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的“必须实用”的文化基础课程、“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工作过程模块化”的岗位能力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礼仪气质修养”的职业素养课程、“创业、做事、定向、拓展”的系列拓展选修课程,突出了课程与岗位能力的有效对接。
3.开发精品教材,带动特色专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提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按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在确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组成由课程专家、技术专家和骨干专业教师参加的课程开发小组,按照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目标与要求,确定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分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定整体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构建满足能力培养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平行的、互为支撑的、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体系。如: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研发精品教材标准,编写并出版《边用边学——电脑办公技巧》。教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观和行动导向教学观的基础上,遵照了“教材内容”与“岗位需要和标准”的对接的原则。
4.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行动为导向,采用模块式教学,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要围绕职业人的培养;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如: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积极采取案例教学、双元制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5.坚持能力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实施多元评价
课程的检查评价是课程完善的重要过程,检查评价的目的在于使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评价重点,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依据专业用人标准,建立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社会贡献率评价学校,由课程专家、学校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切实建立企业、学校、社会、个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3】何文生,史宪美,赵新.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调研报告.广东教育,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