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筑巢引凤——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建设模式初探
2012-08-15福建兰福贵
福建 兰福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中职校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原有的实训室逐步向“工作室”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建立适应中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需求的工作室,是工艺美术专业一线教师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中职工艺美术工作室的建设,并不是把原有的“某某实训室”换个“某某工作室”的牌子就大功告成,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两个方面。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工作室制”的考察、工艺美术行业企业的调研基础上,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究,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思考。
一、考察调研、科学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建设需借鉴高职“工作室制”模式
我们知道,“工作室”一词源于西方艺术设计领域的“作坊”,它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单位。1919年德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学院“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建立了与工业设计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国内许多艺术设计类院校从2005年开始导入了“工作室制”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艺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比高职的工作室制,中职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以及实施基于工作室的教学的还不是很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职工艺美术工作室的建设,借鉴高职的工作室制,便利且必要。
笔者2009年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期间对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制有了一个零距离的了解,撰写了《苏州工艺美院“工作室制”考察报告》,对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建设特点做了总结:高职院校工作室制的核心是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是实行工作室制的重要硬件设施,但工作室制绝不仅仅是工作室那些“房间”的概念,高职院校工作室的设置是以专业学科为依据的,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组群,在学科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工作室制是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表明,工作室制的最主要特点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突出实践教学,这与中职教育的课改理念是一致的。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高职院校建立工作室制并不排斥以学科为依据。这点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并不相悖,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一部分“精英教育”,高职的人才培养比中职的起点高,规格要求比中职毕业生高是自然的。就工艺美术专业来说,我们培养的中职毕业生能够在相关企业很好地胜任工艺品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应该是中职阶段教育的一种成功,但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却会更高,既要求他们能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还会要求他们应当具备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岗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制实践为中职校工作室建设提供了极好的、便利的借鉴,一是可以借鉴他们工作室的布局设计,更主要的是可以借鉴他们多年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需要把握一点:同是职业教育,但高职、中职应有区别。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建设需借鉴企业的“工作室”模式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建设应参照区域工艺美术企业,实现对职业环境一定程度的仿真。
笔者在企业调研中注意到,工艺美术个体“作坊”即个人名义的“工作室”数量较大,在局部地区甚至是工艺美术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那么,个体企业性质的“工作室”是不是可以完全照搬到中职校的工作室建设中来呢?通过调查分析,答案是也不尽然。工艺美术个体“作坊”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各具特色,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我们在工作室建设的借鉴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个体作坊以“工作室”命名,其实质是个体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取利润是第一位的,而中职校工作室的教学功能居于首位这一特征不应改变;2.个体作坊在管理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以“人情化管理”为主,而中职校工作室却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工作室的有效运作和规范管理;3.个体作坊一般都有“师授徒”,这反映出它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而且效率高。“师授徒”模式对中职工作室教学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但要注意个体作坊的“教学内容”往往仅针对该作坊内生产经营的个性需求,师傅们甚至把关键技术当作机密来保守,中职校工作室教学如依个体作坊照搬,显然会局限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更谈不上他们的多元化职业能力发展。
相比个体作坊,具一定规模的工艺美术企业的车间也往往以“工作室”命名,而且根据生产流程进行细化,比如脱胎漆器企业,有地底制作、漆器装饰、设计开发等工作室。这类企业的工作室(车间)具有设施设备完善、人员配备合理、生产制作高效率等特点,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并致力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些具有地方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对岗位人员的需求量是最大的,是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校企合作对象。因此,中职校工艺美术工作室的建设应加强对区域内代表性企业的考察调研,结合中职教育特点和各校实际,作重点借鉴。
二、“软硬”兼施、着重内涵——“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职教理念更新是前提,内涵建设才是重点,是让“一池春水”“活起来”的源泉。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性地借鉴高职院校工作室制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参考性地借鉴行业中个体工作室的运作经验,重点应借鉴地方工艺美术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把握住中职人才培养“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基本原则,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都应符合工艺美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力求做到:
(一)工作室硬件环境的“仿真化”
工艺美术品类多、区域特征明显,各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小方向设置根据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各有不同,但在工艺美术工作室的设施设备建设中,都应从就业大环境出发,“先面后点”,利用校企合作力图共同设计、施工,实现工作室条件对工艺美术职业环境的仿真,首先在功能上朝着“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努力。
(二)工作室师生角色的“职业化”
在工作室中,师生角色意识的转变非常重要,如依然对工作室的认识停留在“房间”的概念,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背离改革创新的初衷。就工艺美术而言,在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是师傅、是工艺美术大师,是设计总监、部门主管……教师必须是“下过企业再进课堂”;学生则是雕刻工、是漆器镶嵌工、是制图员……是各个工艺生产流程岗位上的员工。
(三)工作室日常运作的“开放化”
在工作室条件下,教学的实施不再是“一本书加一支笔”,而是教学过程变成“生产”过程,单一信息传输变成多元信息碰撞,教学效果评价“一言堂”变为学校、企业、社会的多元评价;任课教师可以是学校老师也可以是企业人员,可以是一个老师授课也可以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多教师授课,等等,无论教学实训还是交流互动都应呈现出一种开放化的活跃状态。
(四)工作室制度管理的“企业化”
把企业管理模式引入中职校工作室,是对职业软环境的仿真。比如,不少职业院校引入了企业的“5S”管理,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进行适当“改造”,像浙江宁波慈溪职高在企业“5S”基础上创新探索出的“7S”管理模式就非常可取。
三、结语
巧借东风,筑巢引凤。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不必闭门造车,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工作室制实践经验、区域工艺美术企业的工作室(车间)运作模式,为我们送来了“东风”,我们从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切合各校实际情况,巧作借鉴,当可事半功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的建设的目的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投入必要资金搞好硬件设施建设就是“筑”好职业环境之“巢”,加强内涵建设,引入职教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才是真正的“引凤”。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万剑,李兴远.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3上旬刊.
[3]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建议(文件)[Z].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中心,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