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专访如何写得有深度

2012-08-15文丨王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4期
关键词:成章独家感情

文丨王 丹

有人谈到人物采访经验时会说:题目选的好是成功的一半。这话的确有道理。但笔者看来,这道理也仅仅是一半,而如果文章本身没写好,这“一半”的成功也失去了依托,结果不但不成功,更把一个好端端的题材浪费掉了。

1 以读者的心态寻找“亮点”

2008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一厂一线工人王洪军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成为中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笔者接受任务:专访王洪军。

笔者深知,要写好王洪军这篇人物专访,难度不小。因其知名度高,读者对其有共同的兴趣,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作为一名一线工人,他发明制作了40种、2000多件钣金维修工具,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被同行誉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

所有这些,都被记者们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如果把这些加以综合再现,写成一篇“回顾性报道”,也许也能完成任务,但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笔者考虑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写一篇深度报道,让读者看过之后,对王洪军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完整的了解,从而能悟出一些更新或更深刻的道理。

毋庸讳言,深度报道要比一般性新闻报道深刻,这要求记者对所采写的题材有更深刻的把握,仅仅抓住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层层加以剖析,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回事”,“意味着什么”。

为此,笔者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首先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细细翻阅,哪些是读者感兴趣的,哪些是读者想要深刻了解的,哪些材料感人,哪些值得深入追踪采访?经过筛选比较,做到心中有数。

比较和思考后,笔者认为王洪军作为一名普通一线工人,何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各方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章节。因此,笔者以此问题展开笔墨,王洪军从事的工种是钣金工,很多人认为只是“拿一把锤子敲敲打打,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种”。因此,和他一起进厂的人大部分选择去干电工、钳工,轻松又能多挣钱。而即使和他一起干整修的后来也都改了行。但王洪军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7年,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笔者通过平时的锻炼“出手成章”、写创新、写知识工人、写奉献精神,完成这篇专访。

2 通过平时的锻炼“出手成章”

新闻记者应该通过平时的学习锻炼,随时做到“出手成章”。要想在写作中比较顺利,必须在事前构思充分。如果平时锻炼不够,因为编辑部催稿而草率就章,会让自己留有遗憾。

但不得不承认,新闻工作就是追求时效性,是一个不容拖沓的工作。要求记者采写时,出手要快,甚至分秒必争。要想在时间与新闻精品上两者兼顾,不留遗憾,就需要记者平时的勤学苦练,注意积累资料,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锻炼洞察事物的深邃眼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以及驾驭文字的本领。

此外,记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不能做一部纪录别人喜怒哀乐的录音机。有些人物专访写得没有味道,除了文字修养、理论水平之外,对生活缺乏热情,对采访的人物缺乏感情,或者说没有摆正自己位置。同样一个新闻作品,因其感情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记者在采访时,力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笔端才能带着感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的体会是,采访绝不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的工作关系。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流。也就是说,人物专访所能体现的深度,也是记者思想的深度。记者在采访中带着多少感情,写出的稿子体现出来的就有多少动人之处。一个冷冰冰的记者,一个思想肤浅的记者,是不可能写出富有深度又打动人心的人物专访的。

3 策划独家人物专访

独一无二,才是新闻报道的“必胜客”。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所谓的“独家专访”真是越来越少见了。但笔者认为,独家,在媒体竞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选择典型报道的人物专访,挖掘独家,才是制胜法宝。

我们看到,也有不少媒体不断做出“独家专访”。笔者看到,如《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频频有独家人物专访“亮相”。例如,2011年4月20日,中国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接受《人民日报》专访:《人民满意是铁路发展的标尺》,2012年5月25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接受《人民日报》的人物专访,《内幕交易颠覆根基,打击力度还不够》等,都是主流媒体凭借其覆盖力和影响力,得到独家新闻素材,成为传媒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秘密武器。

[1]马役军. 人物写作论. 青年记者,1996(1).

[2]谷忠诚. 让新闻报道多点人情味. 青年记者,2002(1).

[3]张裕. 细节是金:平民化视角下的人物报道. 新闻传播,2012(2).

猜你喜欢

成章独家感情
首届刘成章散文奖获奖名单
鸟邻
迅猛龙的独家秘闻
圪梁梁
延安精神传万代
独家点评
独家点评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