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综艺选秀类节目发展的“三驾马车”——从《中国好声音》看电视节目的创新
2012-08-15文丨张
文丨张 琛
2012年9月下旬央视索福瑞CSM44城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在卫视自办节目中,周五收视率冠军宝座依然由《中国好声音》夺得。在首播当晚,新浪微博转发量突破600万次,新浪微博风云榜实时热点排行第一,节目播出六期,收视破四个点,百度影视热搜榜持续排行第一、实时热点排行第一,指数突破150万。这样的关注度反映出此节目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就是来自于该节目创新的要素。
当《中国好声音》每期的广告收入达到2000万元时,开启了此类型节目制作的新一轮浪潮。因为,选秀类节目可以为电视台的品牌树立发力点,再加上这样诱人的投资回报额,预示着此类型综艺节目将会是各大卫视最热的竞争方向。制作精良、内容创新、辐射广泛的综艺选秀类节目,拉高收视率,实现广告赢利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受众。那么,怎样进行电视综艺节目的合理创新,成为密集竞争中的夹缝生存策略。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对相对优势这一名词的解释是:相对优势是指某项创新相对于它所替代的原有方法(方案)而具有优点。某项创新可被社会系统内成员感知的相对优势与该创新的采纳率成正比。综艺选秀类节目的创新就是寻找到自身的“相对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而选手实力、明星阵容、情节设置成为能拉动此类节目的“三驾马车”。
1 实力比拼的竞赛场
《中国好声音》真正做到了用声音说话,“盲选”、“转椅”的环节都实践了那句“让实力说话”。也让前两年选秀节目太多的海选、太多话题等消弭于选手最真正的能力——声音。庾澄庆在《好声音》的第四期节目里说:“有时我们会先相信眼睛看到的,再相信耳朵听到的,但是(现在)我们相反,不以貌取人。”《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里说,最近,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引发关注。人们喜欢是因为它的“纯粹”:摒弃华丽和噱头,让歌声回归真实、音乐回归本义。在担心潜规则盛行、阶层流动固化的当下,“好声音”透出国人对真实、透明和纯粹的渴望,同时传递这样一个信念:只有努力才会改变,只要努力就会改变[1]。
对于以后的选秀类节目的发展,可以吸取到《中国好声音》的“简单”的魅力。有时候太多花哨的炒作和包装,会引起普通观众的注意,但是有一个可怕的恶果就是:人们对于节目花边新闻的关注会取代了对于节目本身的兴趣。那么鉴于此,我们电视制作人有什么理由再去添加太多东西,让节目本身的生命力难以承受之重呢?除了歌唱还有舞蹈类的国外节目成功范式,如英国的《Got to Dance》,美国的《全美街舞大赛》、韩国的《乱打》、《舞状元》等节目,虽然可能会面临本土化改造的问题,但是把选秀的落脚点先定位于实力本身,是值得中国同类选秀节目去借鉴的。
2 “草根+明星”的全视角
这是一个呼唤平民英雄的时代,但绝不意味着观众对于明星的好奇感会减少。《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处就是给草根充分展现的舞台,但对于明星评委的话题关注也同时进行。到节目的中后期,导师在每场比赛上的表现竟成为了节目本身最大的看点。
相较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其能在每周日21:00档的时段,摘得收视最高点,则得益于节目定位为“草根平民秀”,而《舞林大会》则是明星秀。对于以后的综艺节目制作,要立足于让平民在舞台上完成草根到明星的反转,同时明星嘉宾的也要在自然状态下辅之以自身光彩。如《中国好声音》里导师和学员之间是“双向选择”的机制,在导师间也引入“竞争机制”,使得刘欢和那英这种殿堂级中国流行音乐领军人物也会为了选手掐架,充分展现明星评审之间的“自我叫卖”。产生很多的欢乐,从某种程度上稀释了比赛的紧张。
综艺选秀节目在确立好节目立意后,进入了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能够对于娱乐性的把握。而娱乐性产生点可以从草根和明星身份反差来获得,既能满足人们对于“梦想照进现实”的需求,又能揭开明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这两种配方的结合,也给了节目被广泛讨论的娱乐点。
3 抽屉式情节的引爆点
没有故事的选手是苍白的,人们在观看选秀节目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对于故事的渴望。让观众把选秀节目当成电视剧来看,是收视保障的突破点。在《中国好声音》开播期间,每周五本来是影院排新片的一个固定点,但当该节目在每周五开唱的时候,影院的排片经理则改变了这一直以来院线排片规律。可见,人们对于故事的渴望,完全可以在这个节目上得到满足。每位选手都像是抽屉一样被装满了故事,而这种故事只有观众去亲自拉开才能够了解。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的选拔阶段,每个参赛者身上有着满分10分的分值,这其中5分演唱和5分的故事,每个选手在接受专家组、导演组、制片方三组共同打分后,平均分达到4分以上者才能有机会上台。这也就保证了每一个出现在《好声音》的选手都是有故事点的。现在,虽有刘欢以“过分夸张选手的故事”为理由退出了第二季的《中国好声音》。但是我们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知道没有戏剧情节的综艺节目是无人问津的,而这个度则在于自身的把握了。
把每一个环节的情节点在一期节目中被分割成块状,来满足观众非线性的观影习惯,也是节目今后制作的注意项目。多点、多角度设置情感引爆点,让不同时间收看到节目的观众都能看到情节,这是节目处理的关键所在。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节目的外延张力,表现小人物的惊人毅力和朴实故事,这对于任何类型的选秀节目都是必须和必要的。
4 结 语
尽管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好声音》节目制作上的精良,炫酷的舞台、紧凑的切换离不开舞美和剪辑,但是我们还是要先回归节目制作的内容本身。因为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永远不缺技术,而却艺术。尽管是“舶来品”,相同的节目形态要想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依然保持相对优势,就需要分析国内已有综艺选秀类节目的现状,既而才能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于电视节目的策划者来说,独特新颖的视角以及最大化的形式包装,成为在电视节目创新的红海中突围出来的关键所在。如今有太多订单式的节目形态,使得跟风现象严重。我们并不是排斥跟风,只是要找准好自身的“相对优势”。西方电视美学家赫拉斯·纽肯默的观点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他认为,尽管电视节目形态千变万化,但还是一种“配方式媒介”,“成功的电视配方被广为模仿……能够存在下来的配方一定是广有观众的”。“配方成了组织和界定世界的特殊方式”[2]。找准“优势配方”才是在已有综艺选秀类节目形态下创新的方向所在。
[1]许继峰. 《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2]谢耘耕,戴晔. 电视节目创新技法及应用. 新闻界,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