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2012-08-15文丨于振国
文丨于振国
打开电视,观众不再像以前欣赏眼睛死盯镜头、正襟危坐的主持人,而更推崇具备清新自然、似与亲朋好友聊天风格的主持人。但是,在这种看似轻松的主持背后却暗藏着些许忧虑:主持时手势俗、乱、滥;眼神虚、晃、散;还有那种不顾场合的无聊、浮躁与超级夸张。
有人认为,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不是表演者,不需要表演,否则会显得画蛇添足、不伦不类。也有不少人认为:主持人要被多媒体炒作,全方位包装,扩大影响;表演只是塑造形象、树立品牌的一个手段。在演播室,主持人积极调动各种恰当的态势语言,诸如主持表情、手势、动作、眼神以及适宜的有声语言,诸如表演时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技巧,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集中、补充和评述,从而达到生动传神、妙趣横生的传播效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笔者身在主持一线,深知在特定情景中确实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好的表演才能。表演能够帮助主持人更好地完成节目录制,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实,从整体上来说,一档栏目的价值、成败,或者说一位电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整个栏目运作中良好准确的角色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或指导下所进行的表演活动。
主持人不是报幕员,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它更像是表演者。国外的有些理论家把媒介中人物的所有活动都称为表演,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所有的信息传播者都是借助媒体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一颦一笑:所有的动作都只是让受众的视听效应增强,以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的信息“海量传播”,视像泛滥,主持人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语言,就只能是汪洋里一滴平凡的水,这样的“水”是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经济社会,一切都纷纷掉进了市场经济的海洋,主持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媒业看似平静,其实平静的表面下有一股“潜流”,即传媒业的改革。为适应改革,在市场大潮中锻炼并成长起来的传媒人,正在构建未来传媒业的基本框架。这种框架的稳固和美观,除了编创人员的努力外,主持人的功用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台要想赢得市场,必须要有“拳头栏目”;电视栏目要想赢得观众,必须要有出色的主持人;主持人要想收获精彩,必须要有角色意识。只有具备良好角色意识并准确表演的主持人,才能和编创人员共同努力,真正树立电视品牌,“营销”成功,取得市场。那么,主持人怎样才能具备良好“角色意识”,从而进行准确表演?
1 认识自我
有些人对客观刺激相当敏感,不需多次刺激。问题是把握不住分寸,缺少控制。一旦感情上来就让其任意泛滥,不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以‘我’为中心,不能自拔。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热水瓶现象。感情挺丰富,也挺真实,但往往只是热在心里,不善表露,仅停留在自我陶醉阶段,不懂得将内心视像通过声音有效传递给受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实,主持人不仅要倾心感受,情动于中,还要善于将这种出自内心的视像达于声。
2 改变感受
主持人不是说教者。不能居高临下,要认识到自己更像是一个演员,能根据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目的去塑造不同的形象。改变不只是形象上的,就意味着服装、发型甚至动作,都不是第一位的,而应该是感觉上的——跟着感觉走。残酷一点,有时主持人甚至是带着“镣铐”去跳舞,因为主持人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与整档栏目的“和谐共振”。只有你的表演与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传达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和谐一致时,才能引发共鸣,才会有更高的价值、更深的内涵。任何时候,在思想上去注重形象、去寻找感觉,主持人才不会“作茧自缚”,才不会和尚似的“念经”,毕竟主持的本质还是说话,是沟通与交流。
3 要找专业院校人士辅导
俗语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只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一切,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往往曲径通幽。只有用表演的眼光去看世界,“角色”才能无处不在。主持人还要找一些表演老师上形体、台词和表演等课程。要突破自己、解放天性,要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娴熟地去驾驭节目。
4 追求效果
“在西方传媒定义里,主持人意味着一种职业权威和个性力量。作为传播者,宣传有的放矢,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融为一体,以“有人来听”为基础,成为“有人要听”。
主持是一门综合艺术。“主持人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生活化并亲切化地向受众去说长道短,言谈仪表经过加工和提炼后,选择那些最真善美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是一种非角色的表演,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更加有效与观众沟通的载体和桥梁”。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肯定会表演得“天衣无缝”,越是有主持经验者,越是让观众看不出有表演痕迹。
5 把握住度
“在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有一个曾经获得艾美奖的栏目《天天播》,虽然主持人与正常的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一样,播报的是政治新闻,但是没人会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新闻来看,因为主持人总以搞笑编排和滑稽语言来播报,所以不论他谈论的是多么重要和严肃的事情,大多数观众都不会信,而往往只是会把它当作娱乐节目来看来取乐”。
演员“表演”的往往都是“别人的生活”,而主持人却是永远“表演”自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态度,主持人必须要始终去把握和拿捏主持的节目的角色分寸,并为所主持的角色做出适当的定位。
当然,凡事都要有个“度”。表演味不能太浓,那样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求,由此,主持人进行表演也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在镜头前放不开,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激情无限的人;有些人在荧屏上过于夸张、收不住,在生活中却拘谨、刻板……对于一名真正热爱播音主持工作的人来说,这种镜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都不是落差,而是一次激发潜能的机会,能让自己受到压抑的能量,尽可能爆发无限的威力。
希望更多的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表演到位。同时,相信随着传媒资源的整合和用人机制的进一步搞活,更多具备表演素质的人才进入主持天地,中国的荧屏一定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1]吴郁. 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曾素萍. 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表演. 声屏世界,1999(7).
[3]王炯. 论从演员转型成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中国戏网,2009.
[4]刘云丹. 浅谈主持与表演创作的相通点. 中国校外教育.
[5]祁博,薛为. 论节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 剧作家,2011(4).
[6]陈锡初. 主持人节目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翟量. 表演与主持——浅谈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声屏世界,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