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述论
2012-08-15李懋君
李懋君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教育是立国之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古至今,我国的教育制度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贵州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贵州教育地发展越来越趋于完善,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纵观教育发展的历程,民国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对该省其它方面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是由旧到新,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逐渐过渡。
一、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1.贵州有重视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
东汉时,尹珍首开南疆之学,开创了贵州古代教育的先河。舍人著有《尔雅注》一书,继承和传播了儒家文化。盛览创办学校,开门授徒,积极发展教育,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贵州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元代建立了顺元路儒学,据郭子章《黔记》载:“黔之学自元始,有顺元路儒学,蔺州儒学。”[2]明代,封建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使人民懂得“君臣父子之道”、“变其土俗同于中国”;[3]在清代,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4]文教事业的发展更加兴盛。儒学,书院遍及全省。光绪二十一年(1895),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培养了贵州第一代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学生,1905年贵州先后派遣留学生,吸收新知识。
2.贵州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1912年1月9日,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部长。4月,蔡元培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五育并重,即重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5]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增加,与以前相比,30年代后,国内各类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黔,改组贵州省政府,对教育事业进行整顿,制订了一套法规,贵州在教育宗旨、学制、课程组织机构等方面按全国的规定逐步趋向统一。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抗战时期,由于贵州成了抗战大后方,政府对教育比较重视,大批敌后学校内迁,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3.贵州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也为贵州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贵州经济发展主要靠工矿业,而工矿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贵州文化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新闻和出版、宗教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文学艺术人才,如黄齐生,他主要从事教育,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他各方面的人才都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在这一时期贵州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1.初等教育
幼儿教育:民国初年,贵州幼儿教育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尽管当时的贵阳也有少数小学预备班,但只收男童。1927年,贵阳城区和少数县城开始有幼稚园。到抗战时期,幼儿园有了一定的发展,1937年省教育厅创设“贵州省贵阳幼稚园”,省立幼稚园是贵州省第一所独立建置的幼儿教育机构。此后,在全省陆续开设了几家幼稚园,到1947年,贵州省公立幼稚园有22所,教职工56人,在园幼儿976人,其中男602人,女374人。[3]但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幼儿教师比较缺乏。
小学教育:辛亥革命后,贵州省的小学教育有所发展。1915年统计,全省有小学1229所,女子小学111所,在校学生共52010人。1902年,北洋政府施行“新学制”,在全省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1922年,全省小学有1763所,在校学生66855人,1934年发展到1819所,学生145653人,到1940年全省有小学4221所,在校学生共329515人。[6]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推行国民教育。1947年省教育厅发出“质量切实改进,数量均衡发展”的方针,到1949年中心小学和国民学校才减少了很多。另外,民国时期也办私立小学,其中著名的有乐群、达德、时敏等小学。在贵阳、遵义等地区,还有教会办学,如威宁县石门砍,据省政府1942年统计,英国中华基督教循道会在石门砍办有苗民学校72所。[3]
2.中等教育
民国年间中等教育为地方造就了一批行政人员,教师和输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对贵州近代文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2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初级中学划归县办。1923年,贵州全省划为贵阳、思南、黎平、都匀、安顺、遵义、黔西等8个中学区。中学区有国立、省立、县立、私立各种中学。到1944年,全省中学发展到112所,其中省立中学16所,县立中学64所,私立中学32所。[6]
民国初年,贵州的师范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从新学制实施后,由于师资不足,许多地方自己筹办简易师范讲习所或师范学校,如遵义在1916年创办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设贵阳女子师范学校。民国25年以后,师范教育有较大发展,至1946年,全省计有中等师范学校22所,其中国立1所,省立15所,县立简易师范学校6所。[3]
发展职业教育是贵州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37年以后,贵州省政府和教育厅先后制定颁布了《贵州省职业教育辅导委员会章程》、《贵州省推进农工职业教育实施办法》等法规,对贵州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规定,由此贵州职业教育得到了发展,而且在这一时期分别设立了农林学校、工业学校、医药学校和商业会计学校等。这些职业教育的设立,对改变贵州经济落后的面貌,培养人才,振兴贵州实业,增加贵州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大作用,是贵州学校教育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变革。
3.高等教育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0月颁布《大学令》,贵州陆续设立的学校有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工业特科班和专设的采矿冶金科等。1926年停办法政学校,改设贵州大学,到1930年因师资和设备等难以支撑被迫停办。至此,贵州境内无高等院校。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一批大专院校纷纷迁入西南地区。相继迁入贵州的有上海的私立大夏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湖南长沙的国立湘雅医学院、国立江西中正医学院、国立广西大学、华北乡镇学院、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贵州分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还有陆军军医学院、陆军兽医学校。同时,贵州省先后创办了贵州农工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医学院,均为国立,学院的经费均由国库拨付。
此外,这一时期贵州还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随着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多种渠道出国留学的青年很多。这些出国留学人员,有的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投身革命;有的学有所成,在专业上做出成绩。
民国时期,各高等院校的德育,是以“三民主义”为主体,实施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公民教育。
4.民族教育
民国时期,民族教育被称为“蒙藏教育”和“边疆教育”,是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在贵州称为“边民教育”、“苗民教育”和“苗夷教育”。1935年,贵州教育厅成立了专门管理民族教育的特殊教育委员会。同年,教育部还拨款在贵阳青岩建了一所“边疆师范学校”,取名贵州省立青岩师范学校(后迁榕江,改为国立贵师学校),又在贵阳高坡、黄平、关岭、威宁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12所省立初级小学。
民族教育是贵州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少数民族占多数,民族教育在贵州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贵州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国时期贵州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贵州初步建立了全日制幼、小、中、大的学校教育体系。小学教育,这一时期除了公立小学外,私立小学的发展也很突出。小学课程开设科目增多,少数开设商业、农业和英语科目。中学教育,1941年3月,省教育厅根据全省人口、交通、经济、文化以及现有中学分布设置情况,在全省分区设置中学,各中学区内至少设置公私立完全中学1所。到1947年,有学校127所,在校学生31272人,职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698人。[3]大学教育,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对贵州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45年贵州省内高等院校发展到9所,是贵州历史上高等教育最盛的时期。在高等教育中,还增加了留学生名额。这一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完善了贵州教育,促进了民国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
2.教育类型较广泛,布局较合理
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的类型较为广泛,除了开展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外,还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
小学教育,除公立小学外,一些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出资来开办私立小学,在贵州发展初等教育,培养人才,扫除文盲。据省教育厅1947年统计,全省有私立小学276所,876班,在校学生27480人。[3]中学教育,全省省立中学到1946年设有高中、初中的有安顺、贵阳(包括女子中学)、清镇、黔西、思南、桐梓、兴仁、兴义、赤水、瓮安、都匀、平越、铜仁、威宁、独山、镇远等16个县。县立中学截至1948年,除道真、赫章、纳雍三个新建县未设外,全省有70所师范教育学校,截至1949年,先后增设安顺、铜仁、炉山、天柱、安龙、毕节、关岭、松桃、凤冈等15所师范学校。还在罗甸、习水、从江、黔西、正安设简易师范学校。民族教育,教育厅于1936年在贵阳的高坡、黄平、关岭、台江、八寨(丹寨)、水城、威宁、安南(晴隆)、惠水、罗甸等创建11所省少数民族小学。高等教育涉及的专业也增多,有工业、农业、师范、医学、法律等。
3.民族教育和女子教育受到重视
民国时期,民族教育是贵州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分为民族小学教育和民族中学教育,当时,贵州没有民族高等院校,也没有专设的民族中学,中等学校的少数民族比重小。但民族师范教育有所发展,如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根据1947年统计,汉族占百分之五十八,少数民族占百分之四十二。[3]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女子入学成为普遍现象,各类女子学校如雨后春笋在省内兴起。在贵州省小学中,到1915年,女子小学有111所。[3]1923年,省政府鉴于女子上学日益增多,逐步设立女子中学,解决女子升学问题。1916年在遵义创办女子师范学校。
四、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1.经济方面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尤其是一批高等院校迁入贵州,一批专家学者也来到贵州。如陈建功、竺可桢、苏步青等,他们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推广先进技术,给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使贵州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技术人才,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化方面
贵州的传统文化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宗教等方面。因为在这一时期,学校通过开设各方面的课程,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民国时期文风昌盛,产生了一批诗人词家如姚华、杨恩元、杨兆麟等。而且这一时期贵州新文学运动也发展起来,各种文学社团纷纷出现。艺术方面表现为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尤其是戏剧的发展,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傩戏,它的面具古朴、粗犷、夸张、神奇,唱腔为傩坛巫音。同时,贵州佛教、道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有所发展,形成了贵州的宗教文化。
3.人才方面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为贵州步入近代化和贵州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得到解放,从而唤醒了贵州人民。专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在这一时期发展突出,如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这些专门学校,给贵州培养了大批专业型优秀人才。
民国时期的贵州,尽管由于社会动荡、政局混乱,学校教育发展受到削弱,但学校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对贵州的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 谭佛佑.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J].贵州文史丛刊,2005,(3):71.
[2] 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64.
[3] 任吉麟.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67,104,265,209,105,468,101.
[4] 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发展述略[J].贵州文史丛刊,2002,(2):56.
[5] 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95.
[6]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4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