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领导思维变革问题探讨

2012-08-15谢丽威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变革领导干部

谢丽威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这条主线将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中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们的政府将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政府的领导干部将肩负重大责任和艰巨使命,这要求我们的领导者要具有很高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严峻的客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升级的迫切要求,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切实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实现领导思维的“转型升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驾护航。

一、领导思维变革的问题呈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领导思维的不断变革以与之相适应。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维的正确导向,行动就会迷失目标和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样也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理念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和考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领导思维方式变革,与此同时,领导思维方式的转变又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发展理念和发展重点的转变,强调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因而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为了实现这三个转变,领导干部就必须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及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1]领导者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使自己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领导者对新的实践、新的生活经验要保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突破自身已有认识的局限性,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和认识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再把GDP的增速当作唯一政绩,把市场经济当作计划经济,把招商引资当作救命稻草;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大胆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 GDP增长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和幸福感同步增长为目标,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具体而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领导思维变革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目前,有的领导干部大局意识不强,在发展导向上过分强调地区和部门利益;有的责任意识不强,在发展战略上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有的创新意识不强,在发展思路上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办法,以至于在工作中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甚至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显然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背道而驰。[2]因而领导思维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通过思维的转变,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明确目标、把握规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系统提出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战略,概括为“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明确方向、抓住重点,有利于领导干部深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客观规律的认识,增强全局意识,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按照客观规律决定工作方针,以战略性思维统筹实际工作,从而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合,在行动上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相一致。

三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消除束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党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然而,在实践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成为攻坚克难的问题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久推难转”、“转而不快”,体制不畅、机制不灵活是根源所在。比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明显存在总量偏好、投资偏好、国有偏好、短期政绩偏好,这就与干部考核机制不完善相关。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我们的发展效益和质量不会有明显提高,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体制机制障碍使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上加难。为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领导干部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这种“适应”不是简单消极的接受和应付,而是要在认识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中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引领创新实践。要真正发挥领导干部在全社会创新行动中的带头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领导干部思维观念,通过领导思维观念的变革可以促进广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善于发现和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新形势下领导思维变革的具体表征

各级领导干部应通过转变、升级现有的知识结构,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理性的发展战略思维,把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把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与国强民富、发展与协调统筹、发展与生态和谐统一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中实现领导思维观念的变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对具体经济工作的管理中彰显领导思维的转变:

1.克服经验性思维定势,促进领导思维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改变对GDP增速的片面追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经济等同于GDP的增长,习惯于用“GDP总量”、“GDP增速”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好坏,而全国每年一次各省市的GDP排名,更是成为政绩考核重要指标。政府在制定决策时以GDP增长为中心,而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从属地位,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没有对经济增长提出量化指标,而是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原则性开放目标取而代之。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从过去偏重总量的增加转向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从偏重速度的加快转向结构的优化。领导思维必须跟随经济发展的目标的转变而转变,从“十一五”向“十二五”迈进。“十二五”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将是“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重要特点。为此,领导思维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出口为先转向扩大内需。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渐向消费转型,并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的过程。面对这一趋势,领导思维应该转到如何建立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上来,以促使“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二是从二产为大转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过去有一种思维偏见,为完成工业化,需要二产先行,以第二产发展壮大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思维偏见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和滞后。实际上,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应是相辅相成。目前,我国整体属于工业化中期,国服务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就要求转变发展理念,纠正对服务业的错误认识,认清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务之急,要转变经济工作重心,全面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重视为制造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切实转变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三是从财政投入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公共服务建设。虽然近些年,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逐步下降,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大进步,但是,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主要同经济总量相联系,这使得领导干部在扩张地方经济总量上仍然有极大的热情,而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缺乏应有的积极性。由于对经济建设投入过多,财政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明显偏低,离公共服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领导思维的变革应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结合起来,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大对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2.培养整体权变观念,促进领导思维由单维型向多维型转变,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仅依靠一般的调控手段和政策设计进行事后规范和调整,难以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进行思维上的深刻变革和发展理念上的根本转变,彻底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益的传统发展观,树立新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此,领导思维的变革要强调二个重视:一是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超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3]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抢占先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高度重视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争取工作,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多方化解创新投入的资金瓶颈,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稳定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此外,还应要通过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部分领导干部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认识上仍然存在误区,认为“两型”社会是个紧箍咒,对资源、环境提出的高目标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束缚。“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缓慢与领导干部的认识不到位和制度障碍不无关系。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高消耗、高污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已是当务之急。总之,领导思维要转变到生态和谐理念上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以生态和谐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3.增强核心关注意识,促进领导思维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改变“以物为本”的思想倾向,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的局面并存,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仅从深层的指导思想来看,重硬轻软、重物轻人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倾向依然存在。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全社会成员共享,由此导致社会矛盾频发、利益冲突不断。如果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换取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理念就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领导层提出的诸多新概念如‘新三民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等,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表现。”[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的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此,领导思维的变革必须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主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带来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方面更高需求。在“十二五”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强国”与“富民”同步,在把“蛋糕”做好做大的同时更要把“蛋糕”切好分好。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内核的强调,决定了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

三、结语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领导者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转变,事关我国科学发展的大局和前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内国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态势,领导者必须要有高度的问题意识以对经济发展的现实保持清醒认识,同时积极促进自身思维的变革以提高自身的审慎判断能力、持续学习能力、高度驾驭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作用和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2]焉荣竹:《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第07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4]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猜你喜欢

变革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创新IT 赋能变革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