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居”

2012-08-15康盛楠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引申为周易本义

康盛楠

(1.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2.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尸部,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臣铉等曰:居从古者,言法古也,九鱼切。踞,俗居从足。”另《说文》几部,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孝经》曰:‘仲尼凥。’凥,谓閒居如此。九鱼切。”《段注》:“《说文》有凥有居……今人之居处字古只作凥处,居,蹲也,凡今人之踞字古只作居。”凥、居二字隶定之后皆从“尸”,《说文》尸:“陈也,像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式脂切。”《说文》几:“踞几也。象形。《周礼》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凡几之属皆从几。居履切。”“几”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案”,尸取象于人体之卧形,凥谓人倚靠“几”休息。

按凥《说文》释为“處也”,《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昌与切。處,処或从虍声。”《宋本·虎部》:“處,充与切。居也,止也。”可见,凥、處(処)都与“止息”相关。古人的生活起居用品没有今天这么完备,通常都是在屋里的地面铺席,即为坐具。从殷商到汉代,几乎都是席地而坐;席上也可设几,一般为长方形,不高,很像今天北方的炕桌或小茶几,可以用来吃饭、读书或搁置各种物件,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坐时凭倚休息。《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可见,这里的“几”就是用来倚靠休息的。而后来的“居住”“、处所”义都是由“隐几而卧”的本义引申而来。

广雅释诂二,有“凥”一条,释诂三,有“踞”一条,分列两条,可为“居”“凥”古为两字的旁证。

居与凥虽都有偏旁“尸”,但“尸”的来源似乎不同。

《说文》广:“因厂为屋也。从厂,像对刺高屋之形。读若儼然之儼。”西周晚期金文,先民穴居或借山崖作为一面墙,再加上一个顶和另一面墙以遮蔽风雨,与“厂”同源。后也多用为义符,与居室、覆蔽义相关。

陈梦家《综述》以为,卜辞不以厂、广构成居住建筑的名称,可证明商代人不以厓岸为窟穴,而是在平地上立壁架而构成房屋的,亦即“家室”“、宫室”。

从字形的演变推测“,居”字的“尸”历经了“宀”、“广”“、厂”的演变,而“居”也有从“立”和从“足”的演变阶段,《说文》立“:侸也。从大在一之上。”《说文》侸“:立也,从人豆声,读若樹。”《段注》“:《玉篇》作侸,云今作樹。《广韵》:侸同樹,盖樹行而侸、尌废。”甲骨文一期立作“”,商金文“”,西周晚期作“”。古时立、位同字。郭沫若指出:“古代帝王也是站立的。卜辞中立同立众人),監臨的意思。”甲金文字形来看,“古”与“立”是极其相近的;因“立”要用足,故而也可写作“足”。《说文》“居”字下收有俗体“踞”。《足部》有“踞”训“蹲也”,前者被段氏据小徐本改作“”,后者被段氏指为俗本“妄添”删去。[2]如今的“居”,已经变为了形声字,即“尸”形“古”声。

关于“凥”,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第三编中提到“,居处”之“凥”应为“从尸从兀”之“”,而不是“从尸从几”之“凥”,并且在一系列有“水中高土”义的词族里来论证,认为“表达本义居处的本字‘’是从尸从兀的会意组合”,这一构形方式完美而确切地表现“水中高土”这个形象特征蕴涵的意义,也可以满足“民”在“水中高土”之上得到“安居”这一根本要求。该说为我们对“居”字的考源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可备一说,但我们认为此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字形看“,兀”和“几”,貌似相去不远,实则在造字之初的形体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甲骨文中的“”,这是金文“”,这是小篆“”,而“”从甲文到小篆形体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不太可能如宋先生所说传抄失误或后人篡改所致字形致误;从意义看,《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五忽切。”宋先生从先民的生存环境入手,认为洪水时代,山陵的“高而上平”为民众安居提供了充分优越的条件:“高”则无洪水侵害之虞,“平”则是指山顶之土,足供民众“耕畴而生”,以获取衣食之源而安居。[3]但据考证,远古时代的先人就善于利用自然物来构建起居之所;用树木枝叶架巢,即古代所谓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岩洞、树洞做为掩蔽所,即古代所谓的“掘地为穴”。从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生活的古俗就已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这些古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北“窟”南“巢”的居住习俗。[4]既是北“窟”南“巢”,“窟”自然与“高而上平”义无关“,巢”虽然体现了“高”义,但架木建巢,应该是受到鸟巢的启发。《说文·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案。从木,象形。”《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巢居与穴居时代大致相当,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居住方式。因为南方多洪水侵袭,所以求高木为巢,以避水淹之苦。在经历了漫长的巢居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千栏式结构的房屋,即用木桩支撑的悬空纯竹木结构房屋。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生存条件迥然不同,一个字的意义并不能决定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的生存状态;从造字方法看,“兀”是指事字,而“几”是象形字,这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对汉字的考释与说解一定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自序》谈到要“用古书记载的社会事物状况来追求语源”,是说要联系历史文化背景必须与对于汉语字词作系统的、贯通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两个方面应当彼此证发。所以,我们认为,宋先生对“凥”的考释虽然不乏新意,却缺乏合理正确的支撑,凥的字形“从尸从几”,许书不误。

《段注》把《说文》中“居处”的“居”都改成了“凥”,就是“从尸几”,这是段玉裁比前辈人和同时代的人高明的地方。《孝经·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经典释文·孝经音义》:“如字,《说文》作凥音同。郑玄云:凥,凥讲堂也。”[5]郑玄为古文经学家,郑玄据释《孝经》当为古本。《易·随卦》“利居贞”、《咸卦》“居吉”,战国楚竹书《周易》作“利凥贞”、“凥吉”。①转引自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8页)。《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凥安在?”王逸注:“凥,一作居”;洪兴祖补注:“凥,与居同”。[6]

然由于“居”与“凥”形义相近、相通,读音相同,汉语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以“居”写“凥”的现象。上引战国楚竹书《周易》“利凥贞”、“凥吉”今本《周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均作“居”可证。后来,“居”行而“凥”废,到魏晋以后,“凥”就只见于《广雅》《玉篇》《集韵》等一些辞书、韵书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出:在楷书中,这个训为“居处”的“居”字,是因借而形成的混用字。居,本义为坐,坐下,踞坐。《论语·阳货》:“居,吾语女。”邢昺疏:“居,由坐也。”假借为凥,表凥住之义。《易·系辞上》:“君子居其室。”由此义引申为住处,住宅。《书·盘庚上》:“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孔颖达疏:“各思长久于其居处”。居住则停止不前,引申为留;停留。《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停留的地方则相处,因而引申为相处。《易·系辞下》:“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占,占据。《礼记·土制》:“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又引申为积储,《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孔传:“居。谓所宜居积者。”从本义引申为处于,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尤”。引申为治理;处理。《逸周书·作雒》:“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孔晁注:“居,治也。”

由于“凥”通作“居”,这样,“居”就出现了兼职。“居”原义为“蹲踞”之“踞”,由于“凥”作“居”后,“居”的兼职就太多了。为了提高区别度,减少“居”的兼职,于是人们就为“蹲居”别造一个“踞”。

《说文》踞:“蹲也,从足居声。居御切。”蹲:“踞也,从足尊声。徂尊切。”可见在《说文》中,踞与蹲是互为转注的。踞是古文居的俗字,亦即衍生字。《古籀汇编》“:踞,俗居从足。”《类编》“居,,斤於切,说文蹲也,俗居从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踞,蹲也,从足居声。按此为居之俗字,……本作,从尸从足,俗作踞。”又按“:居从古当作以古,谓古。”《类篇》又云:“居作。”《康熙字典》“踞、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居御切,并音据。说文,蹲也。”《玄应音义》引《字林》“蹲犹虚坐也。”可知蹲为坐之一法。

王筠《释例》曰:“蹲,非礼也。然且不为大过者,以其从古人也。古者荒陋,不以蹲踞为非。”

“凥和居”,“居和踞”,分属于古今字两个层次,分别是由于文字职务完全转移和文字职务分化造成的。“凥”的本意是指“處也”“,居”的本义训“蹲也”,后人以“居”代“凥”“,凥”字逐渐废弃,在“處也”的词义上“,凥”与“居”就构成了古今字。“居”的假借义通行之后又分化出“踞”字来承担本义。“居”与“踞”在“蹲也”这个词义上又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的层次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文字发展变化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它和语言一样都是社会的产物,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较为原始的物质世界。古汉字造字取象的具体直观性和义理概括性,同样也再现着中国古文化的源流,而文字的古今流变更好的说明了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功能。

[1]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七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70,670.

[2] 张世超.居、凥考辨[J].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三辑),2005.33.

[3]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97.

[4]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居住民俗文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4.

[5]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33.

[6]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2.

猜你喜欢

引申为周易本义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兔死狗烹
甜甜的“蝴蝶茧”
韩嚼牙
神奇汉字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