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人本化视角选择
2012-08-15杨万里
□ 杨万里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473000)
如今,经济现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头戏,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关注。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无一不围绕着经济新闻这个大课题来运转和起伏。人们关心经济新闻,说白了就是关心经济新闻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的采写大多都存在着宏大叙事的误区。不少经济新闻在进行报道时走“高端”路线,政策照搬、术语连篇,百姓关注的内容却不多,整个新闻偏重专业化解读,理性高于感性,导致普通受众在阅读经济新闻时,因报道过于专业,而放弃阅读。
新闻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新闻采写中,只有站在社会大众立场、以人本化视角解读新闻,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才能最终走进万千受众的心中。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新闻采写要摒弃“硬新闻”式的创作手法,集中体现经济与人文并重的价值取向,用平民视角去体现经济新闻、研读经济生活,使经济新闻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和谐统一。
选题上:以“大经济”为依托体现人文关怀
选题是一篇报道的灵魂和中心。读者看新闻,大多都是冲着新闻所反映的内容而来,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中,精准的选题、精彩的新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归结到经济新闻,由于其绝不是单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在反映国家大政经济方针的同时,还有一个重点作用就是体现百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进行经济类新闻选题,既要依托“大经济”这个大主题,同时,也要将百姓关心的一些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南阳建设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区域性物流枢纽。针对这个南阳经济发展的大举措,《南阳晚报》在关注之余,没有用“政策话语”解读这项经济举措,而是独辟蹊径,从这个“大经济”现象入手,将选题重点确定于政策化和人本化的统一。该报以“南阳,大物流时代大踏步走来”为题,以“小摊主的物流印象”、“物流离南阳人很近”为侧重点,以人为本,通过“国计”体现“民生”,将这一大经济现象赋予人本化思考和体现。报道刊发后,不仅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赞誉,同时,也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其时,连一些与物流没有交叉的行业,也开始研究、关注南阳的物流形势,形成了全市“献计献策、共同关注物流”的良好氛围。可以说,《南阳晚报》这种以大经济“为依托”,从“人本化”入手进行选题的报道方式,是一个较好尝试。
其实,对于经济新闻来说,要想使新闻更有魅力、有看头,必须从选题上体现贴近性,既要体现重大体裁,即体现党的重大方针;也要体现利益的贴近性,将选题重点聚焦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从普通民众身上寻找经济问题的答案,如此,经济新闻才能最大程度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共鸣。
角度上:用“民生视角”感受百姓经济生活
经济新闻无论题材大小,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与百姓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经济新闻创作,要想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普通受众的喜爱,用民生视角去感知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十分重要。那些深得受众喜爱的经济新闻,大多都贴近民众,并善于从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经济报道,由于政策性较强、内容理性,新闻制作者要从民生角度、百姓视角去关注和体现这些新闻事实,从受众易于理解、乐于理解的层面去反映经济政策、经济生活和经济成就,真正实现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从而达到令经济新闻更深刻、更生动、更形象的目的。
例如,2012年2月,我国CPI同比涨3.2%,当月南阳市的CPI同比涨3.3%,自2011年以来首次跌破4%,使南阳市持续两年的负利率时代产生“拐点”,并由此结束。针对这个南阳人关注的经济现象,《南阳晚报》没有仅从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上予以报道,而是通过民生视角,从“算小账”入手,去体现这种经济现象对南阳人生活的影响。记者以1万元一年定期存款为例,算了一笔小账,将“拐点”后和负利率时代资金的跌涨情况列出,将“算小账”与大政策结合起来,使问题一目了然,人情味浓重,贴近感和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写经济新闻要想把新闻写深入、出彩,必须将新闻同“民生”结合一起,将视野从大经济上向人的感受、感知等方面拓展。要用平民视角看问题,在分析现象、探索经济规律时,要寓专业化为通俗化,寓深奥于普通,如此,写作者才能更好掌控经济新闻背后的深层信息,新闻才能给受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触和思考。
语言上: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和谐统一
新闻讲究的是“据实直书”,但如何在经济新闻中“据实直书”则大有讲究。传统的经济报道多为专家视角、专业解读,以“专家模式”出现较多,老百姓很少有话语权。同时,报道中数字、术语堆砌较多,语言专业化程度高,老百姓想从中了解一些信息,但由于专业性太强,阻碍了阅读兴趣,也只得作罢。
所以说,制作经济新闻时较好运用经济语言至关重要。经济新闻一般较为理性、严谨,其中涉及“政策”、“法规”等内容较多,写作时要想在大经济现象中体现人本关怀不是太容易,这就要求写作者要运用一定技巧,“大”题“小”作,把一些深奥、专业的政策法规尽量通俗化处理,然后选用贴近百姓的“软”语言进行表达,使看上去“不近人情”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同时,写作时要将经济现象与百姓的身边事联系起来,通过“百姓话语”切入经济活动和经济规律,用平民视角透过经济现象进而达到关注人、满足人的要求。在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新闻写作中,写作者既要注重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也要充分体现平民意识,将经济领域一些较为生硬的术语和专业知识,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口语化语言进行解读和表达,用百姓话讲“经济故事”,全面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和谐统一,使经济新闻由艰涩抽象到通俗易懂,从而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境界,使经济新闻真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走进受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