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把关口 防止虚假新闻

2012-08-15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8期
关键词:移民稿件

□ 黄 敏

(三峡都市报社,重庆 万州 404000)

虚假新闻都有它自身的特性。编造虚假新闻者,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好玩……但都有一点,其稿件都想引人关注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而,虚假新闻乍一看,都有吸引眼球的功效。而对有经验和警觉性的编辑来说,脑海中会立马闪现“可能是编的”之疑虑,就会想法核准它的真实性,将虚假新闻扼杀在上版之前。

编辑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提高警惕,加强对可疑稿件的判别和核实。

稀奇古怪的故事。内容新奇怪异的新闻虽也不乏有根有底的,但很大一部分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或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的。比如哪里发现五个腿的猪,哪里猫儿又生了一条狗,哪里又现神秘莫解之怪象等等。这些稿件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发生在偏远山区。为什么是偏远山区,因为山高路远,你不好核实。不好核实也得想法求证,这是编辑的职责。实在一时联系不上相关人员,那就宁可将稿件放一放,也不能急于发表。

似曾相识的情节。编稿中,会随时发现一些稿件特别是社会新闻类的稿件,总觉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前段时间,看到一篇一个老人义务指挥交通,见到闯红灯者还用石头追打的报道,很新鲜,但又总觉得眼熟,到网上一搜,结果是几天前发生在兰州的一则新闻,作者改头换面把它移植到了万州。另一则写给市民广场的报道说,某路段现一大坑,一些人不提醒司机,反而在旁边用手机照轿车和摩托车在坑边出事的情境取乐。这类事件也是其他地方曾经发生的,而当时社会上正在讨论这一现象。2011年以来,电话诈骗增多,一些作者不是深入生活去了解本地诈骗者的手法,受骗者的经历,而是坐在家里照着网上的模式生搬硬套。这些稿件一来,大家都觉得相识,一查,大都是编的套的。我们甚至还发现过几篇居然连街道名字和楼盘名字都照着网上的写而没改过来的。所以,对熟面孔,我们一定要搞清是否在哪里有过一面之缘。

要素含糊的事实。有很多稿件,内容很吸引人,人物也很有特点,文笔也不错,但就是整篇文章读完了,不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有的虽有一个大致的地址,但也只是某街道某乡镇某小区。这类稿件大多是有问题的,准确地址是被作者故意技术处理的。2011年看到一篇稿件,写一个农村青年在广州因舍身救人得到被救者大笔捐赠的消息,但一看地点,一个是“万云交界喧闹的场镇”,一个是“广州白云区”。当时就认为是编的。打电话向作者求证,他说当事人不愿披露准确地址,我说要素不全能发,他说哪就算了。后来再问此事,他说也是听别人讲的。这类要素含糊的事很多,除极少数是作者疏忽外,多是有意为之。要素含糊的形式有含糊人名,含糊时间,但含糊最多的是地点。事件的地点和主人翁的地址,是确定稿件真实性最基本的要素。当我们看到地址含糊的稿件,要立马引起警惕。

重大典型的事件。描准一些重大事件以求得轰动效应,是虚假新闻的一个共性。如周边媒体报道的“西安将成我国第五个直辖市”、“退休年龄将延长5年”、“作协开会住五星级酒店”等等。本报处理过的“昨日我区又签约×百亿”、“某某将在我区投×百亿建××”以及“移民补赏金将大幅提高”、“×街道几百居民集体退低保”、“××乡三千打工仔一年寄回两个亿”、“滑坡险情威胁奉节”等等,也属此类。这些消息乍看一下确实吸引眼球,甚至令人惊振,但细细一想,还是有很多不对头的地方。比如建直辖市,那是一个很重大慎密的事,消息绝不会在一个不该出消息的时段出来,更不该由一个西北的地方报纸披露。本地的一签几百亿,一投几百亿,也总是给人太容易,太轻率的感觉。而涉及移民等重大而敏感的政策,更不是一件轻率的事,而且发布渠道也不对头。三千打工仔一年寄回两个亿则明显不合常情,算算账就行了,人平寄回6万多元,可能吗?事后证明,这些都是捕风捉影的,比如移民补赏金,只是给几户有特殊情况的外迁移民补了点搬家费,我们就写成整个移民补赏金提高岂不要造成混乱?重大和典型事件关注度高,影响大,涉及面广,编辑应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其后果就会十分严重。

改头换面的描写。一个作者的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的写作水平也不会短时间内大提高大降低。当我们看到一个作者的稿件突然面貌大变,一贯下里巴人的东西一下子阳春白雪,长期火急火燎的格调突然间多情婉约,或一直死气沉沉的笔触陡然里慷慨激昂,那你一定要警惕,这稿件可能是抄的。比如笔者所见的一篇情感故事,作者是一个年轻人,几年来,都是写三五百字的豆腐块,而且写得还不怎么通畅,这天突然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大块头,而且条理清晰,内容饱满,文笔优美。对这一夜之间的巨大反差,笔者第一反应就是抄的。在网上一搜,果然。当今,情感、婚姻、风花雪月及一些社会问题类的稿件,网上很多,而且确有不少写得很漂亮的东西。年轻人学习借鉴一些是可以的,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作品就不好了,而把一些虚无缥缈的咏叹当成新闻来发,就更不对了。当然,他既然安心抄,就不会考虑对错,这就需要我们编辑明察秋毫,对风格与水平有明显变化的稿件,要多一个心眼。

内容和形式都特别完美的篇章。从前看国内几个有影响的家庭类杂志,总能看到一些内容、情节乃至写作手法和文笔都无可挑剔的文章,但每每看到这些文章,都会有年轻时看人卖何首乌的感觉,初看有些像人头的东西,感到很新奇,后来看到那太像人头的,便觉得是人为加工的。对这些稿件,笔者在感叹太完美的同时也总觉得是编的。上一轮值夜班时,曾读到一篇写五桥一个农村妇女丈夫死后几十年不改嫁,历尽艰辛抚育儿女使其个个长大成才的通讯,像散文诗一般,情节感人,结构严谨,文笔优美,主人和她的儿女就像专为作者这篇文章而存在的。文章还没往编辑库里打,笔者就心生怀疑,先和故事发生地的宣传干部进行了联系,结果人物是有,但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笔者又和作者取得了联系,结果他说是进行了点艺术加工,请我们当“文学作品”发。这样的稿件,我们一年总能堵住几篇。如果编辑不在这方面下工夫,对此类稿件引不起警觉,甚至被其表面的完美所迷惑,让其刊发出去,影响是很不好的。写先进典型的报道,特别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为了拔高人物,作者往往把过去的事当现在的事,把别人的事当他做的事,把大家做的事当一个人做的事,基至根据需要编造情节,这类稿件发出去,不仅让先进人物难堪,更让读者反感。

猜你喜欢

移民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稿件書寫格式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