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市级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刍议
2012-08-15宋向红
□ 宋向红
(晋中日报社,山西 晋中030600)
近年来,各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优惠政策。按照各地市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不少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惜才、爱才、留才行动,地市级新闻媒体新闻人才队伍规模、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身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地级城市,地市级新闻媒体新闻人才在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与国家级、省级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适应各地市区域发展需求的新闻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还远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为:
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据初步了解,目前不少地市级新闻媒体队伍总数不及省级媒体一成。同时,市级主要新闻媒体新闻人才的中高职称比例、研究生学历比例与省级媒体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地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人才队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采编一线人才少;一般人才多,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少;传统人才多,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专业人才少。
人才流失严重。现有新闻拔尖人才常常因为没有编制和职称、待遇收入较低而不断外流。
人才开发环境不佳。由于市级政府观念落后、财力不足等原因,没有真正认识到新闻人才是宣传工作的第一资源,缺少对新闻人才的渴求感和危机感。对新闻人才工作的政策不多、不优,对引进新闻人才工作提供支撑和保证的力度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具有竞争力而又取得成效的新闻媒体,无一不是举贤任能,重视人才而取胜。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闻媒体中最宝贵的资本不是资金、设备,而是人才的开发建设和人才建设中的管理。地市级主要新闻媒体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经济基础薄弱的客观性障碍,也有工作机制不活的主观性障碍。要多措并举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让新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提高认识,努力营造重视新闻人才的氛围。各地市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编制、职称、资金等方面狠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努力营造鼓励新闻人才干事业、支持新闻人才干成事业、帮助新闻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教育,推动各级各部门支持记者采访,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新闻采访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和评论工作,不仅是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培养和锻炼新闻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因此,支持记者的新闻采访工作,帮助记者全面了解事件或问题的全貌,能保障新闻媒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支持记者的采访就是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支持记者的采访就是对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最有力支持。
多措并举,形成吸引、留住优秀新闻人才的“洼地效应”。相较于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财力相对薄弱,要立足于本区域实际,努力突破经济基础不占优势、人才待遇不高的瓶颈,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实现市级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跨越发展。一是在做活人才引进体制上下工夫。在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凡进必考”的基础上,对重点高校的新闻硕士、博士生给予如笔试免考或加分的特殊政策,对已在岗人员进行严格绩效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建立清退制度;对确实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开设“绿色通道”。二是在创新新闻人才使用方式上下工夫。制定和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包括采访制度、发稿制度、评分制度、差错责任制度、审稿终审制度、奖惩制度、制止有偿新闻制度等。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地级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新闻人才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市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新闻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好、使用好、管理好新闻人才,在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不断宣传先进、鞭策后进,努力在本市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