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评论员队伍
2012-08-15王海峰
□ 王海峰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对主流新闻媒体而言,影响力最大、最能吸引受众的还是新闻性报道。而新闻报道严格从意义上说,是由新闻与评论两部分组成。而要写出有影响力的评论或言论,就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
新闻媒体所指的评论也俗称言论,如果硬是要对评论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行业内普遍的认同是:“评论是报纸或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旗帜。”评论是新闻媒体掌握话语主动权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更是如此。同时,评论所产生的力量也是社会上判断一家新闻媒体办报、办台水平的主要标尺之一。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评论或评论弱的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或办报办台质量高的新闻媒体。评论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又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它肩负着反映社会舆论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双重任务。从《哈密日报》近些年的实践分析,评论在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舆论、实行言论监督方面的积极探索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关键就在于逐渐培养起一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评论员队伍使《哈密日报》的办报档次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其在当地的权威性也显著提高。
2005年之前,《哈密日报》配发评论的意识较弱,本报评论员或本报记者署名评论、短评、编后语见诸报端的极少,特别是遇到必须配发评论时,也只能约请哈密地委的“笔杆子”代劳撰写,说的确切一些哈密日报社很少有记者、编辑能写出有分量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短评。2005年6月17日,时任哈密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阿布拉江·依明代表哈密地区赴山东党政代表团向“四套”班子介绍考察情况,随即主持会议的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要求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谈一谈考察体会,并由此拉开了哈密地区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帷幕。当时坐不住的是时任哈密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部长依巴达提,她当日指示《哈密日报》,对此不能只发消息、通讯,必须有评论跟进,而报社派往会场的记者有六位,对配发评论这事只有一位刚到哈密日报社上班不足半年的老记者应承完成此项任务,结果由这位老记者执笔撰写的述评《求教于山东实践于哈密》登报后不仅受到地委主要领导的好评,也得到了哈密赴山东考察团所有成员的认可,更使《哈密日报》的版面上出现了水平较高,使读者耳目一新的评论文章。这次看似孤立的新闻报道也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哈密日报》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应用评论这一新闻体裁的信心。
2007年2月5日,对《哈密日报》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天发表在《哈密日报》上的社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不仅受到了地委、宣传部的好评,也进一步改变了《哈密日报》在读者眼中的形象,有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是谁撰写的社论。报社内部也对这篇社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组织相关的采编人员进行业务研讨。也由于具有了撰写社论、评论的能力,哈密日报社党委决定成立策划评论部,策划评论部的成立也标志着《哈密日报》在新闻报道中既看重新闻,也看重评论。同时,也为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搭建起一个平台。实践也证明,当时哈密日报社党委决定成立策划评论部的决策是正确的,策划评论部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记者、编辑撰写评论文章,配发短评、编后语等。从这几年的实践我们也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要把新闻媒体的评论搞上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
新闻媒体评论员队伍建设分专职评论员、兼职评论员、特约评论员、社会评论员四个层次推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专职评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专职评论员是新闻媒体评论员队伍的主干力量,是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用,用则可靠的常备力量,是拿得起的正规军。这支评论员队伍中的正规军不仅自己能撰写合时宜的评论文章,而且还要担负拟定选题计划,组织和处理相关评论文章等任务。《哈密日报》在新闻报道中之所以实现了新闻与评论并举,并且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地州市党报中也是刊登自产评论较多的一家媒体。除此之外,由《哈密日报》专职评论员撰写的评论员文章也往往成为当地其他新闻媒体采用的通稿。这一点与哈密日报社党委在用人上把最优秀的采编力量配置到策划评论部有关,特别是进入2012年,报社党委从队伍结构优化考虑,把一名已经在采编岗位锻炼了三年时间的双学士学位大学本科生选调到策划评论部,这是近10年来第一位回到故乡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是《哈密日报》未来撰写评论员文章的骨干力量。
除了加快专职评论员队伍的梯形培养外,哈密日报社党委也要求记者、编辑应该具备撰写评论的能力。从职业特点来说,在新闻媒体工作记者理应掌握写评论的基本技巧,为自己采写的消息、通讯、新闻调查配写评论。因为只有记者本人在新闻现场,其所见所闻所感是媒体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替代的,从这个层面说,也只有记者本人才能为其所采写的新闻配写出最好的评论。当然,编辑也应该有写编后语或短评的能力,优秀的报纸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也一定是配发评论或言论的高手。如果作为编辑只能编版或对新闻稿件裁裁剪剪,不能动手撰写评论,又如何能忠实地执行总编辑意图呢?对此,哈密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庞波十分坚决,不仅记者、编辑要动手写评论,社领导也要带头动手写评论。目的就是为专职评论人员队伍扩容创造条件,使报社的每一位采编人员都成为兼职评论员。
“开门办报”是《哈密日报》近年提出的新思路,从办报的实践中得出一条经验,报社不仅要有一支优秀的通讯员队伍,而且也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特约评论员队伍。新闻媒体聘请特约评论员不失为办报办台的好方式。就一般情况而言,特约评论员不仅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而且又是对实际情况把握最准,观察最细的行家里手。就哈密地区新闻媒体而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不少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本台评论、评论就是特约评论员写的。对《哈密日报》来说,借助特约评论员队伍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办报质量,增强报纸的舆论引导力,以便使哈密地委机关报能够在实现本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服务大局。当然,除了注重特约评论员队伍建设外,也需要对社会来稿中的评论性稿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看到社会来稿中的评论稿主体还是有一定水平的,有些来稿甚至还要比专职评论员写得更有引导力。只要专职评论员或编辑能认真地处理,适当地采用部分社会来稿中的评论文章可为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增添生气与活力。
在实践中我们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充分地调动起区域内各媒体之间撰写评论的积极性或热情,各媒体之间也应该有交换评论的良好职业风范。客观地说,不论愿意不愿意社会和媒体本身对评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对评论员的要求标准一般都以政治家而论。媒体内部对评论员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政治、业务修养。如此高的要求非一般专业人员是难以胜任的,特别是对哈密地区这样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地区,新闻评论人才原本就比较紧缺,各媒体之间更应该在刊发或播发评论时有资源共享的意识,这样做也有利于使好的评论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说到底,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是由国家出资办报办台,所担负的使命是共同的,只不过传播的技术条件不同,方式不同而已,在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借用评论力量,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才是最为可取,最为重要,新闻媒体不论所处的地域在何方,不论覆盖面宽与窄都需要对评论员队伍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到了关键时刻就可能出现无将可调、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当然,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况且评论员队伍建设又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特别是对待专职评论员队伍建设这个问题,一定要量材使用、量材培养,媒体领导要尽力为专职评论员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专职评论员工作提供便利,首先在媒体内部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评论员队伍建设的环境。
哈密日报社的实践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增长,媒体评论员队伍建设也需要得到更多重视与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