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理解科学”看媒体当前科技报道的缺失
2012-08-15□白剑
□ 白 剑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00)
当前我国有很多科技类媒体,影响较大的比如《大众科技报》、《中国国家地理》、《北京科技报》、《农业科技报》等,而其他类别的媒体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作为“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渠道,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理解科学”,关系到受众的科学素养。它不断地揭露伪科学,净化科学氛围,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但的确也存在着负面效应。
“公众理解科学”概述
“公众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公众理解科学”的含义不只是公众单纯被动的接受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理解”科学应该是全面的。作为科技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媒体应把科学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告知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的正面与负面,从而促成科学家、政府与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众真正有权利和途径参与到科技的讨论与决策中来。
我国媒体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片面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在国外已经由科普向前发展,经历对科学的反思质疑、到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等阶段。自200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我国的科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科普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很多受众对科学心生崇尚之情。媒体也忽略了与公众的沟通,公众很少能参与科学的讨论。
当前媒体科技报道的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较低。根据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截止到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而美国早在2000年的科学素质比例就达到了18%。
从“公众理解科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媒体仍然处于科技传播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媒体尽了一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媒体单一的报道方式,影响“公众理解科学”。我国媒体目前一般为单一灌输式的报道。作为媒体,这种报道方式会导致受众偏离“公众理解科学”的真正层次。比如转基因食品进入中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起初的媒体只是告诉受众,转基因食品不是魔鬼。如果受众缺乏科学素养,就会一味听信媒体报道。其实,作为媒体,应该把转基因的好与不好都呈现给受众,至于接受与否,由受众选择。
媒体对科学本身缺乏反思,影响公众对科学的反思。实际上,科学本身是复杂的、多变的。今天被大家认知的科学,明天也可能会被推翻。媒体缺乏对科学的反思。
这些年评选的十大娱乐假新闻、十大经济新闻等等十大新闻之类,科技新闻也赶时髦,搞起了评选,比如评“十大科技成就”、“十大科技假新闻”等,但也常常引起官司,科技报道缺乏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忽略了科技本身的复杂多变。
媒体科学精神的错误,影响公众科学精神。我国媒体存在着唯科学是从的观念,这是一种错误的科学精神。2004年,作为广受喜爱的媒体《北京科技报》,曾大肆报道“四川老中医在只喝矿泉水的情况下成功禁食49天”是“绝食秀”,并引发了老中医把《北京科技报》告上法庭的官司事件,最终《北京科技报》败诉。在此事件中,《北京科技报》唯科学是从,认为按照医学常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老中医的确成功禁食49天。
作为媒体,如唯科学是从,就会把此观念传递给受众,导致公众也唯科学是从,影响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
我国缺少公众参与科学机制,媒体桥梁作用发挥不到位。其实,公众理解科学,就应该让公众参与科学的讨论、政策的制定等。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科学还是简单的科普形式,比如很多媒体举办组织市民参观科技馆等活动,而真正的公众参与渠道却很少,媒体也并未搭建起公众与政府的桥梁。当前公众的知情权意识勃兴,越来越多的公众在了解科技知识、科学精神以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之后,希望参与到科学中来。
对策及建议
媒体要正确认识“公众理解科学”。我国的媒体应该转变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片面理解。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传播已开始起步。与此同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在2007年发表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就呼吁:“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其他知识之上,避免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避免科学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媒体不应该再坚持单一的灌输式报道,而应该把各方面的声音都呈现在受众面前,这样慢慢才能真正的做到“公众理解科学”。
媒体应提高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其实,这些年媒体揭露天价大米防癌骗局,揭露泰山惊现老虎骗局等,把事实真相告知受众,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做了努力。但也存在对科学本身缺乏认识的现象。
要提高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就要注重消息的来源,还要认真核实。有些想在科学界一举成名的人或许会利用媒体,如果不经认真核实,就可能导致错误。近年来,有关于某某学者学术论文造假的新闻也不少,也引起了国内一股科学打假风。鉴于此,媒体在报道前应认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比如请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同时还要研究报道的度,不能言过其实。
媒体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总是不断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媒体不能唯科学是从,要认识到这一点,并树立此观念。
作为科技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还要自我反思。《北京科技报》在经过了老中医事件后,认真反思,此事件发生后,总编辑赵颖华说,“那我们应该有勇气的告诉大家,《北京科技报》错了,我们认错,这个是一个科学的态度。”这勇于认错的科学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媒体的进步。
建立公众参与科学机制,发挥媒体桥梁作用。“公众理解科学”的发源地英国,在1996年疯牛病事件后,政府鼓励公众参与争论,并通过争论和科学论证,将公众的有益建议纳入到政策制定之中。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在我国也开始实践。例如,2005年4月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听证会,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参与的公众很多。
我们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科学的机制,发挥媒体桥梁作用,反映政府声音,也要反映公众声音。
综上所述,我国媒体的科技报道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媒体应该转变报道方式,同时对科技冷静的分析思考,把握科技主流,正确引导公众对科技进步的思考,而不能随意把科技新闻报道的重心放在有利或不利因素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