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接地气 脚踏实地“三贴近”:十堰日报传媒集团“走、转、改”活动特点浅析
2012-08-15王锡智郭清贞
□ 王锡智 郭清贞
(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十堰 442000)
2011年8月9日,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等五部门召开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十堰日报社党委对这一活动高度重视,要求全社所辖各媒体全员参与、全面推进、不留空白,其所辖的《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网等各媒体根据社党委的安排,迅即行动,都成立了以执行总编辑为组长的“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各自还召开了专门会议,组织记者、编辑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精心策划,推出了一批符合“三贴近”要求的“走、转、改”活动栏目,刊发了大量采自基层、发自现场的新闻稿件。
走进基层,身到心到——贴近实际抓“活鱼”
十堰日报社在2010年就开始建立了各县市(区)新闻联系人制度,形成了总编辑负总责,副总编辑划片分管,中层干部定点与所联系县市(区)联系的新闻联系网络,这一制度的有力实施,使报社与基层的联系更紧,从中发现并采写了一大批题材重大、生动鲜活、文风清新的新闻作品,其中《民心是这样赢得的——郧西涧池乡开展“有困难找干部”承诺服务活动带来的思考》、《老师的背 学生的桥》等作品,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奖项的一等奖,这些精品力作的线索来源,都得益于新闻联系人制度。十堰日报社这一与基层互动的新闻联系人制度,受到国内新闻界的高度评价,其经验被《新闻战线》、《中国地市报人》、《新闻前哨》等权威刊物刊发并推广。
与此同时,十堰日报社还先后在竹溪县水坪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郧西县羊尾镇、十堰经济开发区白浪街办和郧县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深入这些联系点开展调研联谊活动,使编辑、记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时也采写了一批鲜活的报道。在开展“走、转、改”活动期间,十堰日报社进一步加强了与各基层联系点的联系,并要求记者扩大视野,带着真情走进寻常百姓家,用心写出群众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一大批记者深入基层后,更加了解了基层的真实生活,体味到了百姓生活的甜酸苦辣。日报记者来到偏远的郧县青曲镇周家坪村,走访了老艺人吴作友,采写了《深山皮影唱中秋》,此稿发掘了遗落深山的皮影文化,生动鲜活,可读性强。并表达了艺人对皮影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担忧。日报采编人员在对前一阶段开展“走、转、改”活动情况进行回顾总结时说,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莫过于记者用脚丈量基层亲自采写出来的东西。因此,走基层必须带着感情走,带着思考走。
俯下身子,沾一脚泥——情系百姓转作风
接地气、转作风。近年来,十堰日报社记者、编辑在社党委的安排部署下,走向基层、融入群众、转变作风,他们带着思想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一边深入采访抓新闻“活鱼”,一边满腔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旗帜。
茅箭区茅塔乡台子村是十堰日报社的新闻联系点,也是扶贫点,近年来,报社派出记者彭军在该村任职,一方面向群众学习,另一方面在驻村工作中,发现困难及时向社党委汇报。为联系点村排忧解难。今春,该村部分村民生活困难,报社及时筹集600公斤大米、200公斤食用油、40床棉被送到该村贫困户手中。与此同时,为壮大该村集体经济,报社挤出资金,同时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共计7万多元,帮助该村发展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从群众身上汲取丰富的养料。2011年4月23日,报社在以往多次组织编辑、记者去羊尾镇、水坪镇、白浪街办学习的基础上,社长带队组织日报编辑部全体同志来到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参加义务劳动,为村集体茶园除草、培土,进一步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良好的作风,促进了新闻质量的提升,一批鲜活生动来自一线的稿件不断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据统计,《十堰日报》仅配合“走、转、改”活动开办的“记者走基层”专栏,刊发了大量稿件,所写的稿件,不仅带着泥土的芬芳,浸透着生活的气息,而且有力配合了全市正在进行的着力九个督办、保超年度目标中心工作,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
学习善用群众语言——增强报道亲和力
“谈到未来,袁秉国笑哈哈地说:党的政策好,我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和煦的阳光下,欢快的笑声溢满着农家小院,记者从袁秉国夫妻身上看到的是巨变,收获的是感动。”这是刊发在2011年9月2日的《十堰日报》一版,记者深入张湾区西沟乡东沟村采访下岗创业养鱼发家致富的袁秉国夫妇后写出的《农家院的笑声》一稿的结尾。这种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鲜活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稿件,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记者迈开两腿,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悦,分享他们的欢笑,用群众语言,带着自己情感体验采写的报道,才会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现在,像这样来自基层、聚焦寻常百姓事,用群众熟悉的语言采写的新闻稿件,在《十堰日报》、《十堰晚报》上经常可见。
十堰日报社为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走、转、改”活动期间,明确要求各媒体采编人员要下大力气改进文风,切实解决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文件语言、言之无物”等刻板生硬问题,杜绝套话、空话、大话,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让读者爱读爱看,以求最佳的宣传效果。近期,《十堰日报》“记者走基层”栏目中先后刊发的《高山养殖引路人》、《低保户的新生活》、《贺乔迁 助致富》等稿件,都体现了清新的文风,在“走、转、改”活动的促进下,十堰日报社各媒体文风都有了改进,短、实、新的新闻报道不断跃上版面,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群众的脉搏和生活的本质,让报道更具魅力。
但十堰日报社“走、转、改”活动不平衡,发稿量还需加大,栏目还需充实。题材选择视角要进一步放开,要出更多精品力作。这些都需要我社在今后的“走、转、改”活动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从而使这一活动建立在长效机制上,不断推出新举措,真正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