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市州级媒体『走、转、改』的思考

2012-08-15张利平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8期
关键词:文风作风工作者

□ 张利平

(毕节日报社,贵州 毕节551700)

从2011年开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体现党的优良作风、凸显活泼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跃然媒体。

新风扑面,固然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很多人都担心,怕这是一种“运动”,一阵风过后,又回到从前。特别是市州一级媒体的从业人员,总是认为自己天天在基层,天天“走、转、改”,其实不然。市州一级媒体的从业人员,虽然处在媒体的基层,但由于党委政府的“文山会海”,天天忙于应付,会议新闻、政府公告、领导活动等等,也是让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毕节日报》为例,我们的新闻每天都在关注影响民生的种种社会现状,包括交通、住房、物价、农民、农村等等,而在报纸的各个版面中也会就百姓最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探讨、议论,基层民众所观所感所想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日常的工作中,记者同仁也会经常组织学习,了解“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但我们仍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文稿有时流于表面,语言和百姓有距离,也就是存在着编辑记者对于稿件内容的消化不够等问题,因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要通过走进基层,消化经历,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养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或者走马观花的走形式,语言就会干瘪枯燥,文章就会索然无味,走不进群众心里。我们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有距离感,怎么会有感召力?同群众“唠嗑”,才能说出“家常话”,抒发百姓情。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围绕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要求新闻工作者切实把这项活动放到心上,带着一颗真心、怀着一腔热情,真心实意走基层,踏踏实实转作风,一心一意改文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既是对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的思想,因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我们报道的一些作品、文章被老百姓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脱离群众的作品、文章绝不会是好作品、好文章。“走、转、改”是对“三贴近”的最好诠释。因此,对于我们市州一级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摒弃“天天在基层而放松了‘走、转、改’”的意识,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到百姓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抓一些“活鱼”,做一些老百姓耐看、耐读的“好菜”,提高我们媒体的知名度、影响力,或者说是话语权。生活和实践才是新闻的本源。

走基层要真心实意,切忌走马观花

深入基层“抓活鱼”,贴近群众“接地气”,这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走基层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不是去“镀金”,而是一项本来就该长期坚持、长期开展的工作常态。执政之基在基层,人民群众在基层。基层是实践的主战场,基层是新闻的原产地。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事业的新形势、新要求。身沉基层,心系群众,不只是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世界观问题。到基层面对面接触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最终成效如何,群众能不能接受我们的宣传,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把根扎在基层,坚持在立场上、态度上、感情上贴近群众。如果走基层只是走马观花走过场,做做样子摆摆架子,搞些形式一阵风,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我们必须真正把重点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把心放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基层有所想,我必有所感;基层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基层有所盼,我必有所办;基层有所求,我必有所助;基层有所需,我必有所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写出美文,赢得民心。

转作风要踏踏实实,切忌转弯抹角

无数新闻前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有多强,要看扎到基层的根有多深;新闻记者的追求梦想有多大,要看深入的基层有多广。这就是端正态度、端正作风的问题。新闻采编作风实际上是一个党性问题、党风问题。这往往是人们评价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个重要标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但现在一些地方和有些党员干部中,理论联系实际异化成联系“实惠”,密切联系群众蜕化为联系“领导”,而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本就难以看到,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如一些地方在换届前夕,便在报纸头版头条“歌功颂德”;机关单位进行作风评议,有的单位便开始大量在媒体刊登“政绩广告”等。一些人正在从转弯抹角到明目张胆、从羞羞答答到脸不红心不跳地“毛遂自荐”。新闻战线和新闻工作者可不能转弯抹角,也不能“隔靴搔痒”,更不能“里应外合”,既要弘扬主旋律、谱写正气歌,也要针对不正之风敢于拿起新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揭露阴暗面,求实报忧,也就是要坚持大张旗鼓地弘扬真善美,切不可转弯抹角地贬斥假恶丑。

改文风要一心一意,切忌改头换面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激荡着不变的赤子情怀,才能爆发无穷的力量,改变我们长期坐在书斋、坐在办公室形成的僵硬文风。众所周知,“党八股”文风今天并未绝迹,而且在新形势下还有新表现,那就是人们深恶痛绝的“长、假、空”文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迫切需要改文风。文风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为文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改文风,有助于端正党风,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坚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改文风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政治本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有效手段,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深切呼唤。如果改文风改头,就会感觉党的形象头重脚轻;如果改文风换面,就会造成政府印象面是心非;如果改文风改头换面,就会误解中国油头粉面。我们一定要会当凌绝顶,以善于把握、勤于研究、敢于解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为要点,努力克服“长假空”不良文风,积极倡导“短实新”优良文风。

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彰显媒体的主流价值,体现媒体的人文情怀,这是媒体不懈追求并努力实践的目标。我们倡导“脚底板下出新闻”、“只要用心去采,用情去写,何愁写不出好文章、拍不出好新闻”。我们媒体记者都能够以基层为念,都能双脚踩入土地,用心观察,作风与文风必有切实的变化,媒体与群众的感情必定更加亲密。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开展“走、转、改”的目的就达到了。

猜你喜欢

文风作风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