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议中捕捉更多的鲜活新闻: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思考
2012-08-15刘潮生
□ 刘潮生
(潮州日报社,广东 潮州 521000)
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是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大都是通过会议发布的。新闻报道如果离开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也会缺陷。但是,会议过多过滥,已被称作“文山会海”,成为一种公害。因此,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势在必行。如何改革会议报道?也是新闻报道改革的重头戏之一。笔者认为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从枯燥无味的会议中激活新闻
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并不是简单地减少报道或者不报道,而是应该追求更高的报道质量和宣传效果,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从枯燥无味的会议中激活新闻。
更新采编观念,突破惯性思维模式。不论是记者还是编辑,更新观念的关键还是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同时,在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的编排上也要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尝试不以出席会议和活动的领导级别来确定取舍和长短,不以领导的排序论先后、位置,而以新闻价值的轻重定取舍、定长短和版面的位置。
搜集新闻素材,选准新闻报道切入点。目前媒体要想吸引观众观看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人无我有”的竞争,而是在可掌握的信息素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谁能利用好这些新闻素材的竞争。独家新闻的意义在这里引申为独立的新闻切入点的信息。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必须树立老百姓视角,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挖掘老百姓关心的话题,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和采访会议和领导活动。只有这样的角度,才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有实用价值并乐于接受。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发挥媒体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激活新闻。一提起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就会想到平面媒体的“呆板”,要改变这一形象,让其生动活泼起来,首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会议和领导活动中的“活”材料,记者必须敏感的抓住和运用。其次,要运用多种体裁和手法采访会议和领导活动。消息是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常用的体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报道只能用消息的形式来写作。可以尝试侧写、特写、花絮、配言论等多种体裁、多种表现手法,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声画形式。2011年年底,潮州市召开一个老企业的改制会议,如按老框框的做法,写一条消息稿就完事了。可是,笔者的稿件完全摒弃老框框的写法,抓住市长脱稿时讲的一个实例来写,《市长现场为企业膊脉开方,“老病号”企业药到“病”除》稿件用特写的手法提出企业改制实行“一厂一策”的做法,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性进行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稿件获得潮州市年度新闻二等奖。
克服“大而全”,凸显“新亮点”
新闻报道最忌讳面面俱到不提炼主题,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更是如此。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首先吃透会议和活动的精神,并搞清楚这些会议精神将对经济和社会、群众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有些什么样的信息和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精神实质深化和提炼主题,将其做“亮”,也就是善于从会议中“淘金”。会议和领导活动可能有很多的议题和项目,如果面面俱到,真正要突出的会议和领导活动的重要精神就会显得不突出。将有关精神实质的内容做“亮”,这样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深入实际生活,了解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对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要心中有数。
从会内采访到会外采访
要将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做出深度,就必须从会议和领导活动本身的封闭式的采访中走出来,进行开放式的深入采访,这样写出来的报道就会有深度、厚度和纵深感,才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拘一格写新闻。召开会议是展开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领导活动又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会议,不仅人员集中、材料集中,而且信息可靠,是报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闻资源。怎样把会议新闻报道好?不拘一格是出路所在。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模式走。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在用语和修辞上与众不同,使读者不仅能获得信息,而且能得到艺术享受,增强会议报道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从而促使会议报道成为版面上诱人的亮点。
从会议中听出“弦”外之“音”
一般情况下,召开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都很格式化,听起来相当枯燥乏味,但是只要认真思考,用心体会,总会有所发现,一些有用的新闻线索往往就“隐藏”在其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当中。那么,如何从冗长乏味的会议中发现新闻呢?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第三只眼”——新闻敏感性。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参加一些与自己分工范围相关的会议。在采访过程中,除按计划报道外,记者随时注意发现新的线索。记者的视野,不仅要注意会议上,还要注意会下;不仅要注意会内,还要注意会外。许多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常常是由于记者留心,在会下和会外发现的。前年笔者曾参加省水利工作现场会议,报喜的情况比较多,只有一位来自基层的水利所的同志在发言中轻描淡写说出一些问题。会后,笔者找到这位水利所的同志,让他带我到基层走一走。经过广泛调查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材料,写出《水利,一个沉重的话题》的稿件,并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评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问题,如受气候影响和工业污染,目前农村生活用水很紧张,加上水利设施老化,国家投入的专用资金挪作它用,农业水利设施基本瘫痪。个别地区群众没有水可吃,隐藏不安定因素;同时,严重地制约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文章强调这一现象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报道发表当天,潮州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当即作了批示,责成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潮州市水利工程和水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全市的水利问题十分严重,个别地区群众不但日常生活没有水吃,更谈不上农业用水,而且部分堤坝老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于是,经过逐级反映,最后获得省政府的支持,投资20多亿元建设韩江枢纽工程,这个民心工程不仅让潮州260多万人民和农业生产得益,更使粤东地区近千万群众和农业生产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