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的法宝 成功的阶梯
2012-08-15文丨张
文丨张 珍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理念。我们知道对学生、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赏识,可是做好却很不容易。我们习惯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称赞,却忽视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殊不知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如果缺少赏识,缺少肯定,久而久之,他身上的闪光点也会缩小甚至泯灭了。
在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所谓的“天之骄子”之说早已过时,一些985、211学校的学生可能还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对很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忧虑自己是否能学好专业,担心四年之后能不能谋到一份如意的工作,不自信、不乐观的心态在很多学生身上显现。因此,我们的老师,多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
赏识的益处
1.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日本教育家田畴仁经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才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如果他们能够相信自己,学习成绩必将提高。我们的老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算是想尽了办法,伤透了脑筋,却没想到从根本上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老师的认可犹如一股甘甜,流进学生的心窝,滋润他们的心灵,启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潜力。一个学生无论他本来条件如何,在赏识教育魅力的感染下,他会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赏识教育的内核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
2.赏识能够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因为赏识带给了学生信心,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还能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满怀信心地朝着前进的方向努力。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学习、生活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将自觉、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因为他从别人的肯定中体验了成就感,相信自己能做到且能做好,同时也希望表现得更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
3.赏识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一个自卑、无人赏识的学生对生活充满了茫然,感觉生活很乏味,没有目标,看不到希望,有的受到些挫折、困难,甚至会产生厌世、轻生的想法。一个生活在赞美、掌声中的学生因为别人的肯定与欣赏,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生活的美好与阳光,对生活自然是热爱的,为未来是充满着憧憬的。
如何赏识
1.赏识要倾注爱心。教育者要有爱心,赏识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倾注爱心,赏识教育就是实事求是、真诚的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只有拥有爱心,才能接纳学生的缺点,宽容他们的失误,了解学生的苦闷、需求和思想动态,发掘他们的长处,对所谓的普通学生,甚至差生才会投以欣赏的眼光。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赏识首先是尊重。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尊重的教育要求教育者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是教育者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当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差异视为一种财富加以珍惜和开发。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个体,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教育者要做的是护航青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味地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赏识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赏识要适度、适时。赏识要把握分寸,把握时机。过度赏识就是纵容,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过于自大甚至自负,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因此, 要求老师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无原则地赏识。否则,不仅没起到赏识的目的, 其他学生会感到赏识是一种虚伪,继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4.赏识要将优点放大。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多种智力, 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进步,并向学生传达出自己对他们的认可,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以此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5.赏识并不否定批评和惩罚。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既然要多赏识,那就不能批评,这种观点是欠妥的,赏识和批评并不矛盾,他们都是教育学生不可或缺的方法。对于有些学生错误,应该给予批评惩罚,但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并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 真诚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批评指正, 这本身也是爱的表达方式, 学生能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要争取做伯乐,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挖掘他们的潜能,多肯定、赞赏、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不断认识自我, 提升自我价值, 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提升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