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胡家书楼》探索“情景再现”手法的应用
2012-08-15文丨王
文丨王 鉴
(四川省内江市电视台(国际部),四川内江 641000)
“情景再现”这一创作手法大家并不陌生,早在1995年央视就出现了采用“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忘不了》。“情景再现”在出现伊始就引起广泛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02年,中央电视台专门立项研究“情景再现”,最后得出结论:“情景再现”是对纪录片语言的积极探索,是通过另一种道路达到真实的目的,是导演心中的真实。至此,“情景再现”正式步入中国纪录片的殿堂。2005年7月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了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10月又播出了纪录片《故宫》,随后一系列大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陆续出现在央视的荧屏上:《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大国崛起》,《台北故宫》,《敦煌》、《颐和园》,它们在讲述历史故事、还原历史面貌时都采用了“情景再现”这一创作手法,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又增加了叙事张力,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这些大片的热播,“情景再现”也在中国的电视行业弥散开来。
1 情景再现
人们看电视首先需要的是感观享受(刺激)——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刺激)。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来说,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直观地讲述历史,历来是一个难题。过去都采用由文献资料+空镜头+采访+富有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构成的传统叙述方式来完成对历史的讲述。近年来,随着新生代纪录片人的迅速崛起,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传统的叙述方式,年轻人所特有的视听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表达方式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情景再现”的运用,模糊了纪录片和电影电视的边界,为人们带来了全方位感官享受的同时,也让大家感觉到:现在的纪录片更好看了。这里所说的“情景再现”又叫“真实再现”是指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采用flash动画、三维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手法。
2 情景再现的作用
创作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对导演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面对历史影像“断点”时,无米下锅。“情景再现”,为讲述历史提供了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式。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有一个关于飞天壁画的故事,而飞天壁画的原型来自唐朝宫廷的舞姬,程佛儿是众多舞姬的一个代表。平日里,她们在皇宫中长袖善舞,衣袂飘飘,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安史之乱开始后,皇帝带着嫔妃逃出了皇宫,昔日繁华的市井一片狼藉,程佛儿抱着琵琶混迹其中,也开始了逃亡之旅。她的长袖依然飘舞,但却是为了逃亡中的生计而舞,通过对程佛儿不同境遇下跳舞的再现,既满足了渴望从画面中获得震撼感、美感的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增强了叙事的张力。纪录片《胡家书楼》选题确定之初,编导经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查询之后,发现书楼主人、罗泉大盐商胡范渠留给后人的只有一座破旧的空书楼和一封写给上海商务印书馆书函。面对历史影像的断点,怎样才能使画面具有美感?怎样才能使片子具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经过编导的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使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通过演员扮演的方式,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胡范渠和他的朋友龙鸣剑、钟岳灵在胡家书楼发生的故事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真实的场景布置、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和戏剧化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回到100年前的胡家书楼,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这样的情景再现增加了片子故事化叙事的效果,满足了观众收视需求。
《阿炳》是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的早期作品,作品有一段阿炳晚年的生活场景:无锡街头,昏暗的路灯下,阿炳独自拉着二胡,孤独的背影在晚风中摇曳,伴随着《二泉映月》凄凉的琴声,周兵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渲染到了极致,这样精彩的再现大大增强了纪录片本身的表现力、感染力,提高了纪录片的观赏性,更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胡家书楼》里,编导也对胡范渠和好友龙鸣剑的离别做了渲染。罗泉会议结束后,龙鸣剑即将奔赴保路运动的最前线,直接参与武装斗争,胡范渠将他送出书楼,伴随着悲壮的音乐,两人依依惜别,龙鸣剑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书楼里灯光的暖色调和书楼外月光的冷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边的黑夜预示了龙鸣剑此行前路茫茫,生死未卜,同时也将龙鸣剑为了心中理想,义无反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富有感染力地传递给了观众,提高了片子的观赏性。在“情景再现”被广泛使用以前,这类片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主要来自富有感情色彩的解说词、音乐以及解说员的二度创作,视觉上显得相对薄弱,“情景再现”的使用,无疑为节目插上了另一对腾飞的翅膀,这或许就是“情景再现”被广泛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3 情景再现的综合运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flash动画、三维动画等电脑特效在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手段越来越丰富。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情景再现”的表达能力不断加强,因此,对它的运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手段的使用。大型纪录片《颐和园》就综合运用“情景再现”的各种表达方式,生动立体地再现了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故事。玉澜堂曾是乾隆和嘉庆皇帝在颐和园的办公房,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软禁于此。为了隔绝光绪皇帝与外界的联系,慈禧在玉澜堂的东西北三个出口处各加了一道墙,导演用三维动画形象地再现了玉澜堂“改造”的过程以及之后的环境,同时,运用演员扮演的方式,通过光绪皇帝敲小鼓解闷、砸茶杯把他的郁郁寡欢和愤怒情绪再现了出来。片中出现了光绪在玉澜堂里的伙伴——小兔子,暗喻光绪本人就像这只小兔,预示了光绪帝今后的命运。在这一系列的再现中,导演注意了在真实性的原则上,对小景别的处理,通过放大细节,虚处理环境和富有喻意的空镜头的运用以及后期对画面的再处理,很好地营造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氛围,使秀美的颐和园风光和郁郁寡欢的光绪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预示了满清王朝的覆灭。导演通过对“情景再现”各种手法的蒙太奇处理,使他们形成一种叙事的合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样,在纪录片《胡家书楼》中,有这样一段场景的再现:正在宴请乡亲的胡范渠从电报中得知,用全体川人的血汗钱修建的铁路被清政府没收后,一起上街游行。编导利用一系列小景别镜头的再现:胡范渠将书桌上的茶杯震翻,笔架上的笔不停的晃动,手中的电报纸在雨中飘落,被愤怒的乡亲践踏而过等,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将胡范渠和民众的愤怒之情,“含蓄”展现给了观众,暗示了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必将灭亡的最后结局。作为地方台的纪录片,再现宏大的历史场面确实难度很大,从制作的成本上也不允许这样做。为了将胡家宴会上乡亲的愤怒和罗泉乃至全川民众的愤怒叠加在一起,产生由点及面的蝴蝶效应,继而在全川爆发“保路运动”,《胡家书楼》的编导使用了“相关镜头”的再现手段(使用这个再现手段,必须加上“影视资料”样式的字幕),通过少量引用电视剧的游行画面,达到了拓展空间的效果,同时也让“扮演镜头”和“相关镜头”衔接自然,形成了共同叙述“保路运动”爆发始末的合力。
4 情景再现必须注意的几个原则
如今,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视栏目,“情景再现”在电视领域的广泛运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直观影像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如:弄虚作假欺骗观众,舍本逐末动摇纪录片真实性之根本等等。因此,我们在“情景再现”的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几个原则:1)“情景再现”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有别于电影电视的最后底线。2)注意控制“情景再现”在片中的比例,做到纪实为主,再现为辅。3)对“情景再现”部分要做身份标识。即使随着观众收视习惯的养成,再现部分不一定非要加上“情景再现”或“真实模拟”等字幕,但也要在再现镜头与非再现镜头之间有明显的视听区别(如影调、色彩、虚实或解说词上的处理),能够让观众一眼就能够辨别出真实和再现来。
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说:“情景再现”是纪录片面对史实资料的断点,在叙事中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办法,不是最好的方式,只是需要的方式。由此可见,“情景再现”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它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我们应该搁置争议,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它,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它,使之成为纪录片人手中的一把利器,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