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电视里的会议新闻好看起来

2012-08-15文丨羊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闻性时政电视新闻

文丨羊 明

(海南省白沙县广播电视台,海南三亚 572800)

会议报道是县(市)级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报道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等重要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成为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中央、省级电视台会议新闻一般占电视新闻的五分之一左右,市、县级电视台会议新闻约占电视新闻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怎样搞好搞活会议电视新闻对提高新闻质量关系极大,可是观众普遍反映市县台新闻节目会议新闻不好看。笔者试从市县台角度浅谈如何让电视里的会议新闻好看起来。

1 观众为什么不爱看会议新闻

会议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动,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交流信息、经验、智慧,作出决策、达成协议、取得成果的平台之一。社会生活中,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单位,各个部门都经常要召开会议,但并非每个会议都值得报道,会议承担任务的重要性和参与者的显要性,决定着其是否成为报道对象。电视区别于其他传媒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优势,就是以“声画结合”的传播给受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这些画面和声音需要电视新闻的摄像记者有选择地摄取,生动直观地向观众传递他们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一条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拍摄到鲜活真实的画面,会议新闻也是如此。 在一些重要会议的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落入以前报道的惯有窠臼。

会议报道不同程度存在“多、长、呆、空”的现象。由“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受众是因为有需求才选择、接收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则继续接收信息;反之,则中断信息接收,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现有的电视会议新闻,很多仅是对会议作一个简单的扫描,交代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通常的表现手法是先对会议全景扫描,然后根据与会人员的重要程度分别或者成组给予近景或特写。一条电视会议新闻,短则几秒,长则几十秒,观众并不能从这些镜头当中看出什么他们想知道的信息。

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观众普遍不爱看电视里的会议新闻报道。而摄像记者在现场拍摄中也会感到摄取画面时受到的时间、空间制约比较多,拍摄的场面比较单一,很难表现全貌。会议召开的过程中,摄像机位设置常常固定不动,拍摄的时间也受到限制。但尽管如此,如果做个有心人,摄像记者还是能从枯燥、单调的会议现场中捕捉到新闻,让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得到最佳的发挥。

会议报道多,这是我们市县台新闻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不面对的。如何克服会议报道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如果内容与大多数群众无关紧要的会议,可以把会议报道做得少而精,努力发掘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点,把时政新闻做得让观众爱看。其次,要逆向思维,从老百姓的眼光去发现、发掘新闻点,用百姓身边事影响和教育观众。对于有些会议报道,例如一般性工作例会也可以以会议为由头,根据观众的要求,报道会议中有价值的信息;或在会议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作进一步采访,跳出会场,报道会外的新闻,这方面中央台和省级台做得比较好。再次,对于主要领导出席的全市县的重大会议,可以对会议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报道,巧用一些领导讲话的同期声和背景资料,领导的讲话内容要体现出个性,效果会很好。

2 产生原因分析

市县台大量的会议报道充满着荧屏,占据了相当数量的播出时间,虽然会议报道给群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但现实的文山会海移植到屏幕上来,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产生了所谓的“正面报道负效应”,极大影响了节目的收视率。产生这种“负效应”的原因有六条:1)领导干预,以篇幅长短做为衡量新闻单位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2)新闻单位害怕“政治错误”,在报道中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加大了会议报道的水份。3)一些记者认为会议报道出不了成绩,存在应付思想,精力投入不到位。4)会议报道时效性强,记者赶时间而按公式化处理。5)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闻性强的会议新闻少。6)报道程式化、信息量少,难以引起人们关注的会议新闻多。如何克服这一“负效应”,把会议报道做好,让领导满意群众喜欢,是各级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应对措施

依据“三贴近”的要求,县级电视台会议报道应立足于“少”,重点是“精”,就是要通过剔除文山会海对荧屏视觉的冲击,达到会议报道的少而精,挤掉会议报道中的水份。这样,1)可保证其它新闻的正常播出;2)让记者在技术处理上下功夫;3)可阻止会议主办单位的片面要求,便于记者编辑按新闻规律办事。

3.1 加强策划,让内容更精彩以笔者看来,市县台新闻主要是主题新闻、时政要闻和民生新闻,要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

重点改进时政新闻。广播电视要新闻立台,就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新闻宣传为中心就要突出搞好时政报道,以时政报道引领正面报道,以时政报道引领主流舆论。搞好时政报道,还存在一个出新、出彩、产生广泛影响力的问题。要善于找到新闻的着重点、着力点、创新点、创意点。时政记者要在状态,要全神贯注,要全力以赴,要思考哪些新闻可以出彩地宣传,哪些可以做新闻特写。时政记者要经常思考:做什么新闻,以什么方式来做,传达一个什么主题。不在状态的记者就做不好时政新闻。观众不喜欢看浮于表面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关心市县时政。问题在于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所以,要按照“三贴近”原则,将会议报道从观众“应知、想知”出发选准报道的切入点,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对重要新闻报道配合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和同期声等内容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在新政策、新规划、新措施出台时,时政新闻要给予解读,使观众能够了解其原因和意义。这样做时政新闻既能服务于地方中心工作,又能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两者都皆大欢喜。

3.2 运用多种手段,对会议新闻加强包装,让它好看你的内容有时候受限制,那么我们在形式上怎么富有变化,就是让观众看了不枯燥。中央台现在对一些会议新闻干脆不用画面,像国务院会议,大段的口播。口播就是新闻本身很重要它才口播。另外一方面就是避免会议镜头,这样也是一种做法。我们的做法就是尽可能插资料画面,会议涉及哪方面内容,我们就去插相应的资料画面,并且用字幕解读、强化领导人的观点。包括县委常委会、县委全会,县里面最高级别的会议,笔者都尝试过,还是可以的。这样的话,使观众在观看这条新闻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不觉得厌烦。

3.3 会议新闻的常规报道要求和三种处理方式常规要求包括严格控制会议镜头、插与会议相关的资料画面、字幕解读内容,不能插资料画面的要按要求做短;市(县)委常委会、市(县)政府办公会、专题会、常务会等一律发口播,时长不超过1分半;非副市(县)级领导出席的会议不出会议镜头,要抓新闻点,切忌冗长,正部级以下领导列名部分甩到正文,保证观众尽早看到画面;简化精练领导人讲话,做观点新闻不展开,不必面面俱到,观点可用字幕形式加以强化;删除口号、表态等放之四海皆可的套话,语言要求真务实;减少程序性报道,“两会”必要的程序除外,如“某某在会上先后发言”、“某秘书长主持会议”等无关紧要的程序必须删除等,力争把必发的会议新闻做生动。

4 三种会议新闻编辑处理办法

1)兼顾法。对于确有新闻性的领导新闻,采用新闻性与宣传性二者兼顾的办法。突显新闻性,加强宣传效果,从导语到正文的开头部分只涉及新闻性内容,不出会议镜头,后面简化领导的讲话观点、要点,这个时候才出会议镜头。时长控制在30 s~1 min。2)分切法或拆分法。适用于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的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会议、活动。也就是将新闻性内容与宣传性内容分开,一方面将会议的新闻生实质内容从会议中遴选出来,不涉及领导,单独做成纯新闻;另一方面做时政新闻。分切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属于共生关系的宣传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分别展现,达到各自突出的传播效果,比如主新闻配发相关背景。3)单独发掘与宣传性信息为非共生关系的新闻性信息。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展示,可不作为主新闻的配发。4)快报法。适用于市(县)领导的一般性会议、活动。对于没有新闻性内容,只有宣传性内容的会议、活动可一律集纳到新闻栏中,每个片长15~20 s,打捆播出。

5 结语

县(市)新闻单位由于人员、设备、技术所限,对会议报道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养,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注意向上级台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使会议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常报常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

猜你喜欢

新闻性时政电视新闻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时政要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做“鲜活”的服务
时政资讯
时政
时政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