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主持人角色与功能转型解析

2012-08-15郭凤云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1期
关键词:主持人媒介用户

文|郭凤云

媒体转型的内在动因

(一)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使“全能化”具备现实性

媒体融合时代的环境中,同种技术可以在不同媒体终端应用,使得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性、复合性、多媒体化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建构性,使得二者皆让各种新媒体形态相互交融,这种相互交融使得连接用户与媒体的纽带——主持人的“全能化”具备现实性。

(二)行业边界突破和“模糊化”给传媒业本身带来新的竞争关系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现在不论是金融业还是电信、IT以及更多传统意义上的非媒体,都开始介入用户信息产品的竞争。这给原本竞争就十分激烈的传媒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关系,这也使得行业内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多种角色都在面临着新的定位和要求。

(三)资源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的转变是“全能化”的内驱力

传统意义上,各种媒介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它们各自进行独立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以自己的资源为主导。而在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大量呈现在广大用户面前时,用户对效率、专业性、针对性等需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传媒企业必须真正抓住用户所需才能获得认可,而主持人也必须做到“全能化”才能满足用户所需,并使得自身得到发展。

媒体转型中主持人的角色变化

(一)需求变化带来运营机制的变化

1、传统播音主持的传声筒功能已不适应用户需求

西方的“主持人中心制”中新闻主持人是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人物,尤其在业务上居于绝对核心的地位,对新闻报道的选题和制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和决策作用越来越大。

在中国实际的节目运作过程中,大部分主持人基本不参与节目的选题、采、编等前期的工作,又介于在距播出时间最紧张的时刻,所以大部分的情况下,只是强行记忆,尽量使出错率降到最低。

白岩松说:“目前中国的主持人行业急需解决的首先是营造提升主持人的机制。从现实来看,他们把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迅速塑造成一个主持人不难,但让一个主持人变得更好,能够红火10年、20年,这是现有机制无法办到的事情。所以媒体对优秀新闻主持人有着很强烈的诉求,是因为媒介融合时代竞争的现实和观众的需求使然。”

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不能过分依赖“提字机”生存,需要即时快速地使用工具进行查找与分析并给出尽可能快和准确的答复。这是新媒体互动性的特点,它给了主持人更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CNN的主持人维特·费尔德兼出镜记者,她每天对新闻都要有自己的预测,并利用一切机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艺来面对新闻中的不可预料性,并应对既是主持人又是记者的工作。

因此传统播音主持的传声筒功能已不适应用户需求,主持要“人化”。自然、即时、广博、多元的“脱口秀”已经成为用户能够认可的一种样式,这也意味着直播、互动的形式等将越来越成为常态。

2、评价考核体系的调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进步与发展,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对受众的争取,多指标、综合性的节目效果评估体系被纳为新的管理机制,所以行业内对传统收视率评估的单一考核体系将面临颠覆。对于主持人来说,未来综合点击量、转发评论数等互动量以及各项多媒体指标的考评体系将使主持人团队的价值获得新的衡量标尺。

(二)主持人与记者、分析师及其他角色之间的多元化复合性要求

1、主持人与记者

西方国家的媒体进行现场直播的时候,主持人变作前线记者且是灵活多变的。福克斯频道的资深记者,威廉·勒·胡涅斯先生是有非常丰富主持与报道经验的记者,尤其是战地记者的经验。他认为,中国新闻主持人的表情太过严肃,真的要使新闻有趣、有激情,首先不论你是主持人或记者,出镜时都要讲究方式。主持人或记者出镜时要有更多解释性的内容,不要把出镜当成是机械式的活动,不能太呆板。主持人作为记者的角色在现场出镜时,要能够更好的利用物品演示,并配合动作与讲解才能更好的讲述信息传递更多的内容给观众。

主持人主持节目和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时的语境有所区别,根据不同语境的要求二者的角色转变必须十分灵活。除此之外,作为主持人或出镜记者要有一种品牌意识,要使观众一看到你就能联想到这个节目甚至这个频道,要懂得优化用户的体验,增强用户的粘度。

2、主持人与分析师

主持人在使用新媒体工具例如使用手提电脑进行播报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时,要善于用眼睛的余光看电脑的屏幕以获取最新的信息,保持跟突发新闻同步的报道。

胡涅斯先生就高度重视并且非常熟练地使用数据库来做分析。例如,他在播报一则飞机坠毁的新闻时,会边播边看电脑上关于飞机的参数、型号等背景资料,并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经常面对网友的提问,能最快速度地在各类数据库中搜索及计算,找到提问者需要的历史资料、数据和观点,并给出尽可能快和准确的答复。这个技能和素养就是主持人“全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3、主持人与其他

在现场传输的技术上,西方国家用的是因特网的传输方法以及可视电话的传输方法。美国福克斯频道的记者或主持人会尽量用图表、计算机等内容来现场展现信息。

例如楼房坍塌,主持人会利用电话信息,在播出的同时还用Side Bar的形式来不断补充信息。同时包括主持人在内的相关媒体工作者会去医院了解情况,包括街坊邻居的意见,相关专家的采访,以及相关政府官员的采访。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不仅充当策划人还要做现场编辑等。

这种多面手式的复合型媒体从业人员使各类媒体在人员的整合使用上成为可能。

(三)对新技术的专业运用要求不断提升,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业务层面

1、技术层面

在新媒体繁盛的融合时代,除了在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方面跟上时代步伐外,在技术层面上也应注重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主持人在较少同事配合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或访谈现场,如何尽可能保留和收集重要的新闻元素?除了画面、声音,还有必要的文字、以及现场以外的——数据。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需要学会运用如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智能化搜索、图表软件应用、社会化媒体运营及多媒体协作工作方式等。

例如纸媒开始做视频。扬子晚报、辽沈晚报等官微中已经开始进行视频的制作与传播,这实际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网络的快捷性使得它既可以做视频也可以做音频,因此网络兼顾了其他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微电影越来越多的在网上传播,在微博上,广电、纸媒和其他媒体都在竞争。这其中粉丝数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是粉丝的粘度,怎么让用户粘住显然最重要。另外,还涉及微博用户行为习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促销活动的形式的创新等。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也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这也是未来主持人或记者新闻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所以笔者认为,主持人不能只做“读书人”,他们更需要的是即时的、快速地使用工具进行查找与分析,在节目中需要通过图表、模型等工具向观众生动地描述复杂和抽象的问题。

2、业务层面

有美国媒介融合记者女王之称的维多利亚在针对坦帕冒牌房地产评估师现象时,进行了多种形态的报道。她做了视频新闻在电视台播出,同时做了纸媒报道和网络报道。她的网络报道的表现形态跟电视和报纸上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她将房地产评估协会列入网络,用户可点击进入可看到有哪些优质的房地产估价师,有哪些是冒充的,让受众方便选择。而在纸媒报道中,她写了一条深度并有些数据分析,且用图像不好表示、用画面也不好表示的文字稿。维多利亚的新闻事件可以展示她是一个优秀的“全能化”主持人及记者。

主持人特别是全能型主持人的机制是类似制片人的,效率极高,专业要求极高,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原先固有的模式,需要考虑各种媒介上呈现出人或内容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要便于推广。因此主持人需要适应多种形态的发布,即对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终端的播出方式的适应,以达到用户体验的优化和粘度的增加。所以,这不仅要从自身风格更要从用户需求上出发,考虑各种媒介的文本创作与拍摄手法和表达方式的适应与转变。

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无现有经验可效仿

国外传媒业体制与市场环境与我国完全不同,资本化、市场化程度高。管理经验和法律体系均不具备可比性,所以对我国传媒业的探索带来更高要求。

2、管理瓶颈

媒介融合在中国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管理部门分立,部门利益交织,严重影响了融合的共享、共赢、共创等原则。比如业务上报纸杂志由中宣部管理为主,书刊以新闻出版署管理为主,广播电视由广电总局管理,互联网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又由信产部(现工信部)管理。多头管理,利益纠葛,导致媒介融合遭遇瓶颈。

3、技术瓶颈

由于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在技术上的融合还有很多障碍,比如电信与广电打架,三大运营商的技术参数与标准不统一,各行其是,带来诸多问题。

4、媒体的机制转型

媒体的机制转型尚有过程,在职培训及高校“全能型”主持人培养还缺乏优秀教材、课程体系,师资短缺,后备人才匮乏。

结论

“全媒体”其实只是个概念。虽不是所有题材、所有类别都“全媒体化”,但复合性、专业化要求是趋势。一切的技术都围绕业务,一切的业务都围绕用户,这是媒体转型的核心。因为用户需要,媒介才必须提供多种形态的发布形式。这一切的本质是我们已经从原先依托自身广播电视、信息垄断等资源优势培育观众或读者进入用户主导的时代,在信息泛滥时代我们需要更多专业化产品适应用户,所以主持人的“全能化”是媒介的诉求,但因机制的限制,媒体转型尚有过程等个中缘由,这个行走的过程可能还很漫长。

猜你喜欢

主持人媒介用户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