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

2012-08-15方付建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思潮网络空间网民

□ 方付建

一、网络:社会思潮的新型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队伍的增加和网络应用的拓宽,网络已经逐渐超越媒介的功能和定位,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和生活空间,并造就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形态。与现实社会空间相类似,网络社会空间内也存在着权力(包括管理权力与技术权力)、话语、思想(包括观念、思潮)、阵地等的争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表现异常活跃,网络舆情汹涌澎湃。在此背景下,现实世界的种种社会思潮,已经跨越了物理意义上的时空界线,在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1]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处于现实社会空间的边缘思潮,为了延伸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开始迅速地抢占网络阵地,试图在网络空间里发出声音并产生潜在或显性的影响。于是,社会思潮逐渐走出现实社会空间的制约,在网络中日益显性化,出现了社会思潮的网络化与网络化的社会思潮两种并行的态势。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使社会思潮的传播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重要传播手段,互联网也就成为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工具。[2]一方面,网络等新传媒方式的崛起,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世俗性的便捷通道。[3]由于网民急剧增加,迅速扩大了新兴媒体的覆盖面,使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成倍增长。[4]可以说,网络给已存在的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传播、扩散的空间和阵地,使社会思潮获得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存在形式。随着网络上新闻和消息的铺天盖地,许多思潮不需我们自己去发掘,只要浏览与观察,即会被吸收与采纳;[5]另一方面,网络也对社会思潮产生了显性以及潜在的影响,如对社会思潮形成逻辑、聚合方式、内容形态等的影响。此外,不断出现并传播的各种思潮尤其是错误思潮、异端思潮不仅影响网民认知,也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二、网络空间中社会思潮的主要载体与表现形式

社会思潮在政治和社会各领域表达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并竞相争夺着话语权和合法性,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激烈竞争。[6]在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数以百计,它们都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声势,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网络无政府主义思潮等。[7]为了能够在网络空间中显示自我的存在,社会思潮展开了抢占网络空间的征程。从当前态势看,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思潮载体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一是特定论坛。论坛中虽然贴文多样,观点多样,但聚集了具有特定思想倾向的人群,如具有左倾倾向的强国论坛、铁血社区,比较自由化的关天茶社、猫眼看人等;二是特定网站。这些网站宣扬特定的价值观,包括左派的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东方红网等,以及在特定时期显现的涉日民族主义网站;[8]三是个人博客。以某个人的观点或思想倾向来决定,如具有极左倾向的张宏良博客,比较自由化的杨恒钧博客等;四是QQ群组。比如2008年抵制法货运动、2010年反日游行,QQ群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网民通过QQ群组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此外,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这一新媒介未来也将会成为社会思潮发展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思潮多种多样,但大体而言,其表现形式可做如下分类:

一是各种传统思潮抢占网络空间,通过特定人物、话语以及平台等显示自我的存在。这是目前网络社会思潮的主流,也显示了传统社会思潮的影响力。一般来讲,特定思潮的代表人物,如自由派的秦晖、朱学勤等;市场经济派的张维迎、茅于轼;新左派的王绍光、左大培、崔之元等;宪政派的江平、胡星斗等;民主社会主义派的谢韬等,这些人通过个人博客、公共讲座、网络访谈等在网络上发表见解,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上述各类思潮在网络上的代言者。有学者指出,从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网站思想评论的首页看,自由主义思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从理论到思想到技术都已非常成熟。

二是各种异见人士或民间思想家在网络中表达声音或观点,从而诱发新的思潮。一般来讲,这些人学术功底、知识素养等相对较弱,很难在传统的报纸、刊物、电台等发表看法或见解,而网络的自媒体特征使这些人有了发表观点或看法的机会、渠道与空间,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奇怪的思潮,如提出09救国纲领的杭州网民、提出半社会主义的项关奇、提出柠檬社会主义的陈弘、提出儒家社会主义的丁耘等。另外,一些民间思想家将自己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改革的心理或看法阐释或表达成具有纲领性的文本在网络上发表并通过多种载体传播,试图影响或指导现在或未来的改革路向和政策走向,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万言书、改革论纲、宪章、改革构思、构想或设计等,这些改革方案带有一定的思潮内容,表现出纲领性或系统性,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三是网络本身诱致或塑造、加剧了某种思想、观点或话语的流行,使之思潮化。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9]不仅传统思潮会发散并衍生到网络上,网络也会诱发传统思潮的新变种以及与传统思潮无关的新式思潮。目前,网络上的哥姐话语、被话语、史上话语、最牛话语、末日话语、仇官情绪、仇警情绪、仇专家情绪、反对改革情绪、反社会情绪以及各种网络虚无、消费、颓废思想或观点等日渐流行并被越多越多的网民甚至现实中的公众感知或接纳,成为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精神现象。总体而言,当前网络塑造或强化的思潮形态包括恶搞思潮、揭露思潮、仇官思潮、仇警思潮、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等。

三、网络对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网络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网络具有多种载体形态,并且载体之间相互链接、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思潮的发布者或传播者可以利用多种形态的网络平台同时发布某种话语、观点;另外,随着微博客、社交网等交互性媒体的发展,某一话语、观点或信息一经发布即可在第一时间被感知或接纳。互联网作为“我们最深层的心理经验的反射”,[1]在推动和传播社会思潮时具有更为强大的力量。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这一系列特性,因此,某个社会思潮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网络空间并形成强大话语权。同时,社会思潮借助多种媒体也可在第一时间广泛传播或扩散,这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及时性、共时性或弥散性传播。在交互性、共时性、衍生化等特征下,网络使得社会思潮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极大影响成为可能。

(二)网络对社会思潮品质的影响

由于网络时代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主动的作为,网络话语已经摆脱了精英和权威人物的控制,草根和一般知识阶层具有了占领网络话语空间的机会和能力。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对某种社会思潮发表看法或评价,也可以刻意制造或批判某种社会思潮,而各种草根阶层或人物也可以否定或改变精英对社会思潮的定位或限定,从而改变某一社会思潮的内容、形态或诉求。在这一背景下,特定社会思潮的正统性、精英性、纲领性、一致性、完备性等特性在消解或弱化,而特定社会思潮越来越表现出松散性、草根性、多元化、矛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带来了社会思潮的泛化,也带来了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乱象。

四、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

(一)社会思潮的攻击性更为明显

由于网络话语空间相对自由化、隐匿化,各种带有极大政治偏见或政治异见甚至政治歧见的话语、观点都可在网络空间中找到发表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具有极强暴力性、攻击性、偏见性的言论都可以发布出来。如在思潮争论中出现话语攻击、人身攻击、观点攻击、声誉攻击等。实际上,思潮的攻击性特点一方面是因为某类思潮的发言者更为多元,其中夹杂着各种非知识分子阶层。而在传统思潮领域,由于各种严格的话语和观点控制,一般只有知识分子的比较理性、中性甚至比较偏向政党和政府的理论话语才能够发布出来;另一方面则是思潮为了体现自我的张力或批判性以获得更多的关注或更大的影响力而刻意为之。整体而言,思潮的攻击性不仅会带来思潮品质的降低,也会诱致思潮间更大的裂痕,进而诱发社会阶层的裂痕。

(二)社会思潮的民粹化更为显著

近年来,在网络舆论兴起的同时,一直暗含着一种极端情绪和民粹思潮,并贯穿于其始终。这种极端化的民粹思潮近年来逐步增强,以阎崇年被打为转折点,这种语言暴力逐步转化为实体性暴力。[10]实际上,除了民粹主义思潮外,其他的思潮也在日渐民粹化。当前,社会思潮的民粹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社会思潮为了取得民众的基础从而获得更大的代表性或正义性,而有意以民众的尤其是底层草根的代言者身份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体现民众的基础性,社会思潮的代言者会将民众的某些观点或话语揉合进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思潮群体的扩大化,即某个思潮的发言者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观点发表看法,也可以认同某个思潮并提出自我见解,这就导致了社会思潮内部的分化、杂化和非精英化等。此外,当前的诸多舆情热点事件也为思潮民粹化提供了思潮的原料和素材,而其系列化呈现[11]则强化了思潮的民粹性。

(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力更为强劲

一方面,由于阅读的便利与快捷,一般某个思潮网站聚合了大量的信徒或阅众,其点击量和阅读量都大大超过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因此,一旦某个思潮出现了新的动向,无疑知晓者会非常多,这种广泛的获知会增强某个思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某些人物由于在网民的推动下而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络精英,和特定思潮的代言人,其信徒将会因为信奉某个精英人物从而信赖某个思潮,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聚合一大批信众。另外,由于网络的杂乱性,社会思潮本身需要采取更强劲的措施才能够有效抢占话语权和阵地,于是,社会思潮的行为化、组织化等特点也会使某个思潮在短期内发挥巨大的能量。

(四)社会思潮的交互化日渐呈现

在网络环境中,一方面,网络的特性为各种思潮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机会,因此,某些不同的社会思潮会在各种网民的作用下而逐渐具有交流、交互的可能;另外,诸多的网民由于自我的偏好以及经历、知识背景等而会吸纳各种社会思潮中的某些元素,即这些网民会成为思想的杂家。在吸纳之后,网民会表达观点,而杂糅了的观点一般表达出来也就具有了揉合的特质;同时,现实社会的复杂化、一体化、流动化等也易使各种思潮只具有解释现实社会的微弱功能,一旦某些网民想对现实有充分的认知,或者各种网民为了能够充分的理解某些现象,就需要借助多种思潮的不同元素来解释现实。由此,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各种思潮间本来明确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五、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一)思潮类网站可能成为诱发社会运动的阵地

目前,主要的社会思潮类网站都聚合了一批骨干力量与认同者,比如乌有之乡在大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如果这些思潮类网站集体性地策划或推动某种社会运动,极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全国范围的燃烧之势。实际上,目前,有些思潮已经对仅仅在网络上的发言不再满足,开始考虑形成更大影响力或扩张性的活动,如出现的所谓“右派大联盟”等,通过签名、举行共同活动等方式来对执政者或其他力量施加影响,以使某个思潮成为运动的纲领或主导思想。

(二)可能出现攻击主导权威或意识形态的思潮

目前,虽然很多思潮类网站或某个思潮的网络精英在零碎的发表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异的文字,但影响力仍然有限,有时的攻击性或批评性文字非常含蓄。但如果对这一趋向不加注意或监控,某些网络思潮平台会发布更多的干扰、混淆甚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话语、观点;某些同类性思潮组成某种形式的联盟或共同行动等,也可能以规模化、一致性的行动,在短时间内冲击主流价值观念。另外,除了大规模的冲击外,一些网络思潮平台则是通过零碎的、持续的方式进行渗透,即让网民逐步地认同某种思潮而逐渐背离主流价值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作用会逐步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同质性和偏见性强化容易导致更加极端的思潮

在网络空间内,大多数网站或网络精英只会在网络平台上链接具有相似性的人物及观点,比如乌有之乡的链接网站基本是各种左派的网站,如毛泽东旗帜网等,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只能看到同质性的信息或同类的观点,而无法看到相异的信息和观点,于是出现了桑斯坦所说的“群体极化”,也即某些群体思想、行为的一致化等。在只有单面信息或观点的情况下,网民观点的片面性会越来越显著,有些网民因为同质信息的刺激而不断地强化某种偏激的价值观念或思想认同。于是,某些思潮在无法吸收更多异质信息和观点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趋向极端。最终的结果是在网络上出现几种不相交流或沟通的思想平台,而网络上的话语、观点或思想的分离或分裂无疑会带来现实社会的深度裂痕。

(四)某些社会思潮可能占领更多的网络阵地

为了扩大影响力,某些社会思潮会寻求在网络上的生长或扩散途径,通过更加及时的、特异的信息以及更多的行为,比如开设讲座、开设书店等形式逐步扩大影响;此外,有些社会思潮的网络平台还会通过该思潮代表人物的作用而在更多的网络空间,比如其他博客、论坛等发布声音,以占领更多的网络话语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上的话语权之争会更加激烈,一些善于赢取公众注意力的思潮会越来越兴旺,而另外的一些思潮甚至是主流意识形态会越来越丧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1]连水兴.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思潮的延伸——关于网络空间“文化保守主义”论争的传播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5).

[2]丁祥艳.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J].前沿,2010(15).

[3]陈伟军.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导向调控[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4]李玉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互联网多样化社会思潮[J].武警学院学报,2008(9).

[5]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

[6]李爱平.论信息化视域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J].中国信息界,2011(8).

[7]李玉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互联网多样化社会思潮[J].武警学院学报,2008(9).

[8]王军.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0).

[9]陈杨.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反思[J].学术论坛,2011(2).

[10]王志强.中国当代网络民粹思潮评析[J].湘潮,2009(5).

[11]方付建等.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1(2).

猜你喜欢

思潮网络空间网民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