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研究
2012-08-15张小静
张小静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研究
张小静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政治传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作为政治传播的推进器,它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使草根一族获得了政治传播的话语权,使双向互动的政治传播模式得到极大发挥;另一方面,网络在给政治传播带来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如政治流言泛滥、政治传播者的权威受到挑战、政治传播的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对网络时代政治传播的引导和监管,加强网络立法,提高广大网民的政治传播素养,使网络更好地为政治传播服务。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推进器;消极作用;对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有关专家预计到2011年年底,中国的网民将达到6亿,不断增长的网民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使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地位逐渐从政治传播的配角转为主角,并在政治传播中日益凸显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一、网络是政治传播的推进器
(一)网络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长期以来,精英们是公众信息和舆论的守门人,传统的政治传播媒介在传播的时间、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互联网的出现对政党信息传播的范围、能力提出了挑战,使网络成为公众舆论形成、讨论和表达的渠道。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谁控制了媒体和传播渠道,谁就控制了受众,谁就控制了新闻事实的选择权、控制了新闻舆论,甚至是国际舆论,而各国媒体在选择新闻事实的时候受制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国内政策和利益集团的影响,网络已成为政治传播者野蛮竞争的丛林”〔1〕。这些新的变化,使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作为政治传播的新兴媒介的威力,怎样利用网络开展政治传播也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利用网络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通过网上论坛、在线交流、网络民意调查等方式收集民意,通过政府上网等方式开展政治传播,这一切都使网络在政治传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了政治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网络的出现使草根一族获得了政治传播的话语权。长期以来,权威信息的发布是由精英们控制的政府、政党、国家等通过各种媒介来完成的,使政治传播的主体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政治传播的主体中,城市的政治传播者高于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政治传播者高于受低教育者,专业政治传播者高于政治行动者,经济地位高的进行政治传播的效果高于经济地位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治核心群体与边缘群体、精英与草根一族的断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各自参与政治传播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缺乏有效传播途径也是造成草根一族无法表达自己政治建议的主要原因。网络使传统的以权力、地位为核心而形成的单一话语权出现变化,使每个阶层、每个团体、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空间,使圈外人、体制外的人以及社会边缘人获得了政治传播的话语权。当网络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工具后,公民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资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的草根一族常常活跃在一些著名论坛,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
(三)网络的出现使双向互动的政治传播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五个要素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5W传播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其影响极为深远。从这个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没有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是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项的传播模式,通过网络的政治传播可以是横向传播,也可以是纵向传播,它是一个双向的政治传播过程。受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去进行意见表达、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2003年从孙志刚事件到醉驾入刑、车船税修改,亿万网民已经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网络对政治问题的互动讨论,不仅能让政治传播者在第一时间获知民意,而且能很好地在网络上向广大网民普及政治知识,引导网民依法参与政治传播。
二、网络对政治传播的消极作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政治传播带来极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政治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使政治流言泛滥。政治流言主要是指一些涉及政治性问题而被人们传播的毫无根据的政治消息,或指那些起之有因,但却严重失真的政治消息。政治流言的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并能轻易触及人们的敏感神经。一些政治集团、组织以及某些敌对阵营国家的个人,通过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等方式,主动去传播对国家、执政党不利的信息,如对政府官员或政府的政策进行诽谤、中伤、诋毁,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行为,这些信息可能在一瞬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可能使受众的态度、情感、思想、立场等发生变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行为,甚至会影响一国的稳定。
(二)网络使政治传播者的权威受到挑战。长期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政治传播领域占主导地位,通过各种信息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媒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是各国政治控制最常见也是最奏效的手段。这些媒体发布的信息以权威、真实、可靠、官方而著称,深受大家的信任。而互联网不仅能使一种信息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也为公民提供了更自由平等、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政治参与机会。同时,由于网络上交互传递的海量信息和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属的信息发布和封锁权力大大丧失,网络将使国家舆论垄断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受到挑战。
(三)网络使政治传播的监管难度加大。我国对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制定政策和监管来管制,但这样的监管对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互联网难以奏效。现代社会网络的每一个网站都可以成为一家媒体,其数量庞大、创办成本低廉,因而难以监管。就中国而言,现有的电视台、报纸加起来不过几千家,但互联网网站动辄以百万计,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是无法完成监管工作的。正如迈克尔·弗鲁姆金所说:“由于缺少全面监控、屏幕信息获取或处理器监视,大多数政府仍然不能有效地监视人们使用网上空间。”这样政府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难以统一声音的尴尬。如果政府不能科学引导大众,就很难让公众认同政府的行为,也很难提高政府的威信。
三、加强网络时代政治传播的引导和监管对策
(一)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更好地为政治传播服务。从网络出现的那一刻起,网络的双刃剑就带给立法者很多思考,如何规避其存在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政治传播服务,也成为政治传播者不断思考的问题。2000年12月28日,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是目前我国层级最高的一部网络立法,随后我国也颁布了许多有关网络的法律,但多数都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只是有“管理办法”、“管理条例”或“解释”等,全国人大、国务院层面上的网络立法还很薄弱,缺乏一部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根本大法,因而导致我国现行的网络虚拟空间只有一些相应的行政规章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另外,我国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在网络使用方面的立法规范还有许多空白,如缺少对网络广告、电子签名和电子商务、隐私权保护、网络游戏(比如虚拟财产)、垃圾邮件等方面的保护和规范。这就需要我们的立法机关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站在全球网络发展的前沿,加强网络立法,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变化。
(二)加强网络政治传播的效果,提高网民的政治传播素养。网民政治传播素养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传播的效果,只有提高网民的政治传播素养才能使网络政治传播效果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网民参与网络问政必须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对国家、阶级、政党、政体等一系列基本知识和国家现行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养成政治敏感、政治观察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网络法制教育是以宪法为核心,以《网络法》为基本内容,以网络法规为主要内容(网络懂法教育、守法教育、安全教育、维权教育),规范广大网络活动主体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法律意识、增强网络法制观念,构建网络环境的法制教育活动,以此来推动网络时代政治传播的顺利开展。三是要加强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民在政治参与中的态度,进而影响到网络问政的效果。总之,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同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加强网络道德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有害和低俗之风,从而以道德、法律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减少不良政治传播行为。
(三)加强网络时代政治传播监管,建立网络审查追责机制。加强对网络时代政治传播的监管,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审查追责机制,从法律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规范,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除要求互联网从业者自律自查外,还可以设立举报制度,发动网络用户积极参与,集众人之力进行监督和举报。要明确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认定、取证等。针对网站中不利于政治传播的言论,政府有权要求网络服务供应商给予删除。对于那些不严格遵守审核制度的网站,政府应根据情节程度予以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其次,推行网络实名制。实行网络实名制是从源头上阻止不法分子传播色情、暴力、反动信息的有效途径。有了网络实名制,用户的网络行为就被记录下来,这就从源头控制了不良政治信息的散布。一旦网络用户接收到了不良信息或者网络监管机构发现不良政治信息,政府就可以及时过滤掉不合适的内容,并对发布者进行责任追究。
〔1〕陈刚,马扬.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
〔2〕王明华.网络时代政治留言及其社会控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1(2).
〔3〕张鹜远,赵振江.网络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
A Study of Politics Dissemin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ZHANG Xiao-jing
(Zhe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12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internet is having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politics dissemination.In the one hand,as a properllor for politics dissemination,internet serves as a new medium for politics dissemination,making the grassroots class get a say in politics dissemination and brings into full play the two-way inter dynamic mode of politics dissemination.In the other hand,internet has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checked spread of political rumours,the authorities of disseminators being challenged,and politics dissemination gett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n order to make internet serve politics dissemination better,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guidance with and supervision over politics dissemin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and legislation for internet,improving political quality of netizens.
era of internet;politics dissemination;propeller;negative role;solution
D616
A
1009-1203(2012)03-0110-03
2012-04-21
张小静(198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李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