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真的民生思想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启示

2012-08-15邓其志沈先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彭真民生问题根据地

邓其志 沈先超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3;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00)

著名的党史学者张静如认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共产党。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党呢?就是因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深感中国老百姓过的日子不太好,所以就摸索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以此为指导建立共产党,想方设法救国救民,让老百姓过上无忧无虑的、舒舒服服的好日子。”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改善民生的历史。在探索民生建设的优秀共产党员之中,彭真始终忠实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对“建设什么样的民生,怎样改善民生”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思想。本文就革命和建设时期彭真的民生思想做一个宏观上的梳理,力图在丰富和深化彭真生平研究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认识。

一、彭真民生思想的渊源及形成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想全面而又真实地探析彭真的民生思想,离不开对彭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分析。

(一)少年时代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熏陶——萌芽时期

1902年,彭真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正如费孝通笔下描写的中国乡村社会一样,“土地,那相对的用之不尽的性质,使人们的生活有相对的保障,虽然有坏年景,但土地从不使人们的幻想彻底破灭”,来自土地的收获几乎是彭真家庭所有的收入,因此彭真从小就对农民与地主关于地租的博弈以及对地主的各种变相剥削深有感触,对土地的关注也引发了彭真对民生问题的最初思考。16岁才跨入学堂的彭真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关注着社会万象,关心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时常“引领着”彭真的日常行为,如1927年彭真出于“匡扶正义,为民打抱不平”,领导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交房税运动。但是受时代的局限,彭真此时的民生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烙印。

(二)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潜移默化——发展时期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显然背离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价值维度,其统治下的中国人民饱受贫困、失业、生活没有保障之苦。而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就将造福人民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宗旨结合了起来。1924年,在高君宇的推荐下彭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彭真的人生和思想也相应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如果说入党之前彭真的民生思想掺杂更多的是传统的民本思想,那么在入党前后,他的民生思想开始与党的宗旨“靠拢”。但是从1927年起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彭真都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度过,监狱的黑暗生活更让彭真感受到了国民党政府草菅人命、不问人民死活的腐朽统治。这更让他下定决心要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为造福中国人民奋斗终身。

(三)根据地建设与彭真民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走向成熟

1938年至1941年中旬,在三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彭真参与了极其艰苦的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晋察冀根据地能不能建设好,关系着抗日大局,而搞好民生在根据地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彭真在深入调查晋察冀根据地的基础上,提出要努力改善根据地民众的生活、照顾根据地人民的利益、改善工人的待遇、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动员根据地民众参加抗日武装、解决就业等一系列民生思想,将晋察冀根据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晋察冀根据地一时成为全国模范根据地。这段时期根据地的民生实践锻炼了彭真,是彭真民生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的实践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建设与彭真民生思想的成熟——成熟时期

实际上,彭真自1948年底兼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时就一直思考北平的民生问题,在《掌握党的基本政策,做好入城后的工作》、《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等一系列讲话和决定中,对进城后的公共安全、工商业问题、就业问题等民生工作都做了大量精细的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特别是首都的民生事业之中。在民生建设过程中,彭真始终认为要保护首都人民的利益,提倡实际调查的作用,建议完善法制以保障民生事业,并认为既要关心就业、物价、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也不能忽视马路、居民建筑等民生细节。文革中彭真惨遭四人帮污蔑和迫害,对于动乱中每况愈下的民生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文革结束后,时年70岁的彭真再一次投入到民生事业中,继续关注着中国的民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和意见,标志着彭真的民生思想走向成熟。

二、彭真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彭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民生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生关注重点也不一样,笔者试图通过对彭真的一生经历做一个梳理,将他的民生思想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

一切为了群众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所在。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热火朝天的首都建设时期,彭真一刻都没有忘记群众的穿衣、吃饭、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他多次强调:“我们的工作一定要有群众的观点,一定要为全体人民谋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如何对待农民、工人、中小工商业者等民生问题上彭真都有睿智的思考。对于农民,彭真认为要倾听农民的心声,提供帮助;对于工人,他提出要在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基础上,注意改善他们的生活;在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边区必须施行半实物工资(即货币、粮食各一半)。建国后,随着党的工作中心向城市转移,彭真也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了这一点,如1956年8月16日在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彭真认为:“一条是要为全体人民谋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另一条是要关心全体工作人员,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晚年的彭真仍然时常提起这一点,如1989年他形象地对湖南省党政军主要负责人说:“我们要永远记住,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共产党的母亲,共产党员跟群众关系不好,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开了地神,就没有力量,就会被敌人杀死。”

(二)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革命时期,彭真认为对于农民而言,要帮助农民积极发展生产,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领导土地革命。“发展农业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如果放弃或放松成为根据地经济支柱的农业,其结果必然会使根据地民穷财困”。对于城市而言,要努力发展生产,从而扩大劳动力雇佣,帮助工人就业,协助工人垦荒。新中国成立前夕,彭真认为在恢复与发展生产的重点上,首先应当是恢复与发展一切可以向农村输出和供给市民的有益国计民生的工业、运输业。首都建设时期,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彭真也经常提到这一原则,如1962年在全国工会上,彭真指出:“我们要下决心走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改善生活。”1989年彭真在湖南省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也强调:“生产不发展,别的再红火,再热闹,也不行。”

(三)改善民生要与革命、建设事业相结合

彭真认为改善民生与革命、建设事业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一方面,革命与建设事业离不开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民生得到改善能够为革命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获取大量的执政资源。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则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目标。解放战争后期,彭真在《发动群众粉碎蒋军进攻》一文中,充分论述了民生与革命事业的统一关系,彭真认为只有农村实行了减租减息,农民分得了土地,城市中房租、高利贷减少了,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了,市民的水电粮煤得到保证了,人民才能调动起来支援战争、支援革命;而革命“胜利在望了”,人民才能真正得到解放,过上安逸的生活。执政和建设时期,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脱离了民生建设,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彭真认为民生建设也要和建设事业联系起来。1990年彭真发表了著名的《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讲话,在讲话中彭真明确指出:“当时我们领导革命,改善工人生活,减租减息、分土地,为人民利益奋斗,革命是为了他们,群众看得非常清楚。”并认为建设时期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继续“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总之,彭真认为只有将民生事业与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念念不忘群众”,与建设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站在建设的最前线。

(四)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有重点的调查研究,不尚空谈

注重实际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品质和传统,也是党能够领导民生事业逐渐走向纵深的动力所在。纵观彭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尚空谈的一生,他认为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得出民生的真实状况,从而找到问题的所在,对症下药。在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时期,下基层了解民生状况、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成为了彭真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调查,彭真了解到了根据地的民生实况,从而为解决存在的民生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如在《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一文中,彭真在经过实际调研之后在减租减息这个问题上认为:在根据地创建初期,基本群众尚未起来之前,地主阶级是不赞成减租减息的。当广大群众起来之后,地主又担心农民要没收他们的土地,于是作退一步的想法,承认减租减息与要求减租减息之后缴租缴息才是改善目前民生的最有效途径。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北平民生凋敝的状况,彭真认为北京的民生需要进行有重点的调查研究。1949年1月彭真对进城接管北平市的干部说:“北京一个区就有十几万人口,如何开始工作?……要把握重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实事求是地依照具体情况确定进行工作的步骤及方法。”首都建设时期,他提倡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去调查,他形象而生动地说:“马列主义、党的指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给送来的,而是从实际中产生出来的。”并反复强调“问题在哪里,就要到哪里去解决”。如1957年,针对农村的绝对平均主义,彭真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到怀柔县(今北京怀柔区)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中去调查,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最终为中央正确决策提出重要参考”。晚年的彭真对于实际调查也相当重视,1990年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彭真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讲话,再一次突出了系统调查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搞好工作的重大意义。

(五)民主法制是搞好民生事业的重要保障

拥有一个健全的法制并得到真正贯彻,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夙愿,也是筑牢新中国民生事业之基。新中国成立后,彭真以睿智的眼光深刻认识到了“人心思法”以及法制对于包括民生等各项事业的保障作用,并对民法、刑法的制定和修改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以刑法为例,生动地说明了民生与健全法制的关系。在《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他指出:刑法有利于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保护私人所有的一切合法财产。1982年彭真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针对农村偷牛、偷钱,城市偷各种日用品等破坏民生的情况,更加坚定要完善治安管理法,以保护人民的最大利益。

三、彭真民生思想对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出发点与落脚点

民生关系着民心相背,关系着党的执政形象。革命年代,包括彭真在内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饱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在曲折中带领民生事业跨过了无数个“卡夫丁大峡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但是,当前中国的民生事业还存在着“短板”,收入差距、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的破解仍然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继承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愿,继续将解决、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解决民生问题需统筹兼顾,要有“顶层设计”的意识

自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顶层设计”作为一个富有科学内涵的概念频繁出现在国家相关的文件和当代文献中。它的出现表明国家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实际上,“顶层设计”的概念和彭真提倡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有着相同的精神,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思路。新时期,特别是在民生问题凸显的当前,党和政府必须要有“顶层设计”的意识,对于“怎样解决民生,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民生”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在对就业、社会保障、教育、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等民生难题上要有一个统筹兼顾、高屋建瓴的思考和规划。

(三)民生建设要务求实效,摒弃形式主义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做好事,不断深化和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然而,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豆腐渣民生工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而老一辈革命家彭真提倡要为人民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的民生思想仍然是当前民生事业必须重温和牢记的原则,也只有切实地把民生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脚踏实地地落实民生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民众的幸福感。

(四)继续完善法制,保障民生建设

当前除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四大基本民生难题之外,还存在其他大量、繁琐的民生难题。如何让这些民生问题能够从制度上得到有效解决和治理,法制化是必然途径。“十一五规划”期间,相继出台并初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实践证明,法制对于民生事业的保驾护航作用愈加凸显,并且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相关法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鉴于这些事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民生发展的攻坚阶段,关乎全国人民未来的福祉,因此毋庸置疑离不开以完善的法制促民生,需要发挥法制对民生事业的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彭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生问题的艰辛探索及形成的民生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虽然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与彭真所处时代的民生问题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深挖和总结彭真的民生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落实到当前的民生实践工作中,对于中国民生事业的长远发展仍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张静如.创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让中国老百姓过好日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03).

[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3]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文良.贵在听真话讲实话——邓小平、彭真京郊调查研究[J].前线,2011(09).

[5]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03-16(02).

猜你喜欢

彭真民生问题根据地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彭真:细微之处见真知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真爱不必门当户对
真爱不必门当户对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