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社会的价值及发展路径探析

2012-08-1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市民民主权力

李 园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社会的价值及发展路径探析

李 园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西方国家兴起了善治的浪潮。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民社会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民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市民社会对于社会管理的意义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已经十分迫切。

市民社会;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和谐社会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诸多著名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与阐释。市民社会这一词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他在其名著《政治学》中首先提出了市民社会的主要形式——古希腊的城邦社会。这一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市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它们以非赢利为目的,是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正式的社会组织。它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没有政治目的,不参与生产经营,不进行利润分配,在市民社会的生活中发挥服务、沟通、监督等职能。

一、市民社会在政治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功能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联系,他说民主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多元、自主、生气勃勃的市民社会正是民主制度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市民社会孕育了政治民主化所需的条件,推动了民主政治化进程

1.市民社会催生了民主政治文化,要求在由社会公众同意并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上产生公共权力及其运作。从西方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建立在经济基础和民主文化之上的市民社会逐渐与政治国家相分离,在此情况下市民社会孕育的民主政治文化促进了人权与市民权的产生。社会市民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审视政治权力,不再相信“君权神授”,也不再把某种权力关系模式看做是理所当然。伴随着市民社会的成长和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大,随之产生的市民政治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的普遍精神,并经过广泛传播成为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促使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各种民主政治活动,从而推动了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

2.市民社会的中产阶级是民主政治建立和运作的中坚力量。市场经济的产生促进着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私有财富,并随着自身的工作技能熟练、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逐渐成为有精力、有财力、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主体是市民,而中产阶级则是市民社会的中间力量,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

3.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诸多拥有共同利益的社会公众自愿组成一定的利益集团,为追求组织所代表群体的共同利益,广泛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以求实现组织目标,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组织基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多元化,代表一定群体的市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导致市民社会利益高度分化和多元化,市民社会组织成员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通过组织向政府施加压力,参与和影响政府行为,通过经常性的有组织的政治参与,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监督政府行为的系统,促使政府部门真正尊重公众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通过与市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化解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市民社会制约国家权力的扩张,为宪政与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市民社会从国家中分离出来,当其逐渐壮大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就能对国家权力实现制约,防止国家权力侵犯到社会市民的合法权益。

1.市民社会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家是由市民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形成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就必须服从于市民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意味着,国家和政府不能随意干涉、渗透、控制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同时,作为权力所有者的社会市民有权利监督政府公共权力的运行状态。另外,市民社会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监督政府,客观上促进了政治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避免了暗箱操作的种种弊端,有力地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

2.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明确划分了国家权力的边界和职责。国家的基本职权就在于维护社会安全,保护市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社会成员从事自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市民社会作为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的自主性力量,为摆脱国家权力干预创造了条件。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独立性,市民社会的各种组织活动、社会交往都不受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市民社会的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就可以实现自己管理自己。

3.市民社会健全的社团组织和发达的公共领域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民主政治的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而市民社会所具有的公共领域为公众参与批评、监督公共权力的运用提供了场所。在公共领域中,社会公众自由、理性地批判讨论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对政府构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导致政府在制定决策时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集体诉求,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三)市民社会是政治体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市民社会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整合的能力,同时,它也能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带来的张力,也可以减轻政治体系输入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所带来的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构成现代民主政治体系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力。

1.市民社会拥有化解矛盾、有效协调内部不同组织和成员的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市民社会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了解成员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使市民社会成员在实现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合作,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冲突,疏散市民对社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积聚;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组织中有一部分是公益性的,这部分组织的关注点就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竞争力弱的弱势群体,通过开展慈善性、公益性活动来帮助这一群体,使其心中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及时消除。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可以利用市民社会这一公共领域,自由而公开地针对政府、社会和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形成某种共识,在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公共领域的讨论还可以鼓励守法、追求诚信,批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培养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2.市民社会的契约促使国家权力更替和社会运行的制度化。市民社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通过理性的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合法性,这样就避免了政府为了迫使社会公众服从政府意志而采取过激手段。同时,国家权力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更替和运行,可以避免社会集团以暴力方式争夺最高权力而引发的政治动乱乃至社会动乱。而且,市民社会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防止政府因政策越位、错位或者失位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损害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从而避免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危机。

3.市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之间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的中介。它作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能够通过组织大量社会公众,汇集公众的力量来对抗政府行为,从而有效抵制政府权力违法侵犯个人利益和自由权利。同时,市民社会为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凝聚和表达疏通渠道,避免了将任何冲突都归集于政治冲突的可能性,缓和了国家层面上所承受的压力。

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市民社会发展的路径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除了需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之外,还需要通过市民社会对社会成员和群体进行有效整合,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并满足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诉求,以有效完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提供发展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市民社会的发育,经济发展是市民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公共领域的进程。社会拥有了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形式。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形成的必然驱动力。建国初期,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而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利益高度同一化,公民基本上没有参与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参与与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利益出现分化和多样性,不同的人们由于共同的利益结成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广泛参与到政治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中来。随着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也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为了满足和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核心要素,国家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与经济要求相匹配的改革。因此,市场化经济改革就为市民社会良好发育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动力。

(二)转变政府治理理念,为市民社会提供发展空间

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过程既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市民社会成长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发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的市民社会依旧弱小,而且很不规范。所以,提高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强化自身的组织力和影响力,这无疑是促进中国市民社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应该成为衡量中国能否实现真正的社会改革开放的标准。从长远来看,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最重要的影响是可以逐步改变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结构。新的治理结构力求有更多的利益团体来参与,力求建立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力求以参与式方法使得边缘或者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到治理决策过程中来。这样,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就可以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良性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市民社会角度来看,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状况得以改观,推动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合作。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向全球扩张,经济自由化成为各国普遍奉行的政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价值和评价标准全球化。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价值观随着媒介和政治交流的日益增多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并获益良多。加入WTO之后,中国更是深深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中国的政治发展已经或正在受到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要求我国变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扩大社会生活公开化,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平等化以及政治过程的程序化和法治化,这些都为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三)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为市民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在我国,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比较突出。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中央集权主义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面对这种困境,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向人民群众参与转变,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明确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对于一些涉及到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加大投入与管理力度,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其次,政府应该积极培育市民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市民社会的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再次,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辟多种渠道,调动、吸引市民社会参与社会管理。最后,要加强政府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监督。当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的同时,政府必须肩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保证多元主体间的依法、有序、高效的良性互动。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构筑相应的法规和制度,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建立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关系,才能促进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扩大,市民个体自由个性逐渐彰显,生活方式非政治化,国家对社会全面控制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公共权力返还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一元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长远看,市民社会蓬勃发展的态势不可逆转,未来十年是中国民间组织跳升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类和公益类民间组织将是两翼突破的先锋,市民社会将在不断递进的价值冲突中求得发展。

[1]张炜炜.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3]任端军.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财经政法资讯,2009(5).

[4]李谦.市民社会的中国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1).

C936

A

1008-8431(2012)02-0022-04

2012-02-28

李园(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科研处副研究馆员。

(责编:施琳洁)

猜你喜欢

市民民主权力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权力的网络
“意义”的问题所在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