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物联网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2-08-15张宏胜
张宏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200235
上海物联网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张宏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200235
本文对上海物联网产业进行了科学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上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障碍,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发展战略研究,以期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物联网;信息服务;SWOT;发展战略
引言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而根据我国官方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1]。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等理念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的发展继互联网之后,将成为我国信息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它将在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并将改变当前的资源配置方式,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1 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上海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居国内领先地位。当前国内物联网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主流仍然是传感网和RFID,而包括芯片在内的RFID产业,上海核心技术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具备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早在199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研究机构就开始相关的研究工作。2002年上海复旦大学成立了Auto-ID实验室,是Auto-ID实验室在中国的唯一会员单位。2004 年上海就开始进行RFID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启动了国家第一个RFID 重大专项研究。2006年,科技部与上海市就在张江建立了首个国家级“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业化基地”。
“十一五”期间,上海有关单位承担了10余项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总经费超过1亿元。2010年,上海进一步加快进行物联网的战略部署,发布《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把浦东和嘉定列为上海物联网发展示范区,形成一南一北两大物联网发展基地。同年发布《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云海计划”),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上海物联网的发展。2011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其中内容紧扣物联网发展。同年上海市率先跨入千亿元级城市行业[2],并进入了物联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2 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s)
2.1.1 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对比较成熟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健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相对成熟的物联网消费群体。全市信息产业规模已经从“十五”末的5000亿元规模,快速增至“十一五”末的近9000亿元。上海的物联网起步较早,物联网传输设备高端制造业较为发达,物联网芯片制造产业链也较为完善。上海目前拥有国内最完整的RFID产业链,已成为国内RFID技术最重要的产业基地。而上海市的诸多高校以及庞大的物联网产业规模也保证了其人才储备与国内其他普通城市相比较占有优势。可以说上海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2.1.2 政府高度重视,应用工程已率先展开
上海市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视已久,一直不遗余力地、有意识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早在199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就率先启动了无线传感网科研项目。2005年,市政府推动成立了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成立,上海在“十一五”期间将RFID作为重点项目推进,以产学研联盟的形式来推进RFID在沪上的应用。2010年是上海市物联网产业的政策年,连续发布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和“云海计划”。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成立。2010年11月8日上海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
在应用上,上海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动RFID技术应用的城市,在交通、港口、医疗、电力、物流、金融、世博会等领域物联网技术已全面开花,进行物联网技术的试点工作。在智能交通应用中,上海交通大学的TIG项目在2006年就开始运作,采集了上海市4000多辆出租车的实时信息。世博会电子门票和浦东机场的“围界防入侵系统”也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同行业的应用典范。2010年,上海市还发布了《上海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相关产业发展、率先进行智能电网示范。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错失“感知中国”战略的推出
上海虽然在物联网方面起步较早,但物联网国家战略的推出被无锡抢了先机。2009年“感知中国”战略提出以后,无锡获批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抢占了国内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取得了特殊地位。2010年1月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在无锡成立,电信、联通等多家移动运营商开始了与无锡方面的合作。2012年5月2日,继江苏省物联网知识产权联盟、“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之后,围绕交通、农业、环境、医护、家居等领域,五大物联网产业联盟在无锡正式揭牌成立。至此,无锡市累计已拥有8个物联网产业联盟[3],物联网产业体系初具规模。而上海在这方面则稍微落后于无锡。甚至就连上海世博会和浦东机场“防入侵微纳传感网”的3000万元订单都不是上海方面完成,而是交由无锡传感网工程中心。上海错失了战略推出的良机,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2.2.2 缺乏全方位的应用
目前上海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方面,虽然有交通卡等面向全社会的物联网应用,但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物联网的优势体现的不明显。整体上还是以孤立建设为主,缺乏全社会、跨行业、全方位的普遍应用,不利于新型商业模式的建立,也极易造成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重复建,没造成资源浪费。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整合物联网资源,加强长三角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因为长期以来的深厚积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上海、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已经是国内的佼佼者,但如何避免同质同构这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永恒主题也就成为当前的发展重点。这既是一个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长三角地区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才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先天上具有联动发展的潜力。根据各个城市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并利用其它城市的长处来弥补自身发展短板,有效整合长三角地区的物联网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联动发展的良好局势。
2.3.2 利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契机,发展集装箱物联网
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领先的科技优势和发达的航运经济,具备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前提条件。而一般认为国际航运中心要满足三大要:完善的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发达的国际航运交易市场和健全的服务支撑保证系统,其中信息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也预示着物联网在航运行业的光辉前景。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其中集装箱物联网是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发展的重点。集装箱运输作为现代主流运输方式,占据着国际货运90%的份额。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排名全球第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1年12月23日,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这是世界港口史上首次突破年3000万箱的新纪录[4]。而当前的集装箱运输普遍存在着货物失窃严重,识别精度低,基础信息差错率高等诸多问题,而这些无疑正是物联网的强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将给上海物联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应用典范。
2.4 威胁( Threats)
2.4.1 高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国内的发展基础,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关注热点仍集中在传感器、RFID、云计算等领域。总体上,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上海包括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物联网企业在高端传感器敏感元件设计、核心协议芯片、存储器等方面相对薄弱,以进口为主,缺乏技术优势。
2.4.2 安全和隐私不能得到保障
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决定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物联网提供了一个广泛、全面的便民平台,但是个体物体都能被网络内寻址和追踪。2009年和2010年国外已发现破解IC卡系统芯片安全算法、RFID信息采集器非法采集信息的案例,需解决好物联网中的用户隐私保护与安全管理问题。
2.4.3 地址资源严重缺失。
由于IP地址的资源稀缺性,海量物质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标记和寻址问题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上海仅浦东机场的电子围栏系统就消耗掉IP地址资源20万个。未来五年,我国IP地址需求量将激增,其中物联网需求量为100亿个[5]。而我国目前仅有2.3亿个IPv4地址,显然已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需求。
2.4.4 竞争环境异常激烈
目前国内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纷纷制汀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城市打造特色化产业集群,抢占物联网发展机遇。2009年北京中关村建立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研发应用”。2011年广州《物联网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四川则是要在双流县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县城”[6]。2011年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中新天津生态城成功投运。据统计,2011年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各个省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3 战略对策
根据上面的SWOT分析结果, 本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政府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引导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
3.1 推动行业融合,实现物联网的跨行业应用
目前上海在物联网商业推广方面,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多个传统行业,不同行业之间又存在技术和商业壁垒,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上的断点。因此,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链相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壁垒,特别是以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将和电信网络的深度融合将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打破目前这种孤立形态,才能实现物联网的跨行业应用,将互联网的功能将从电脑等传统终端逐渐扩展到传感器节点中,从而推动上海物联网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物联网高端技术研发,重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针对目前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集中力量有目标地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抢占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制高点,并以技术研发来催生新的应用市场。同时培育企业在技术研发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自主性和积极性。上海还要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又与国际标准兼容的标准体系。
3.3 重视物联网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物联网涉及的相关学科众多,而当前每个专家对物联网的研究都往往带有本学科的特点,难免以偏概全的情况发生。因此,物联网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必须在综合视角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物联网学科,全面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并以嘉定和浦东两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引进物联网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产业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集聚一批技术和产业高端人才,为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长三角联动,提高产业集群效应
依托上海、无锡、浙江等地区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联盟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搭建若干优秀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一批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占领产业技术高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物联网企业。
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各类相关企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聚集,加强产学研协同,强化知识外溢效应,推动物联网产业在器件、芯片、材料等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并在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协同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共同制订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开展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与攻关,联合促进物联网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巩固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前沿地位。
[1]中国网.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 OL],2012.07.21.UR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8.htm
[2]凤凰网.上海物联网产业率先跨入千亿元级城市行业[EB/OL],2012.07.30.url: http:// finance.ifeng.com/stock/roll/20111103/4988148.shtml
[3]人民网.无锡物联网产业联盟再添五丁,已有8个物联网联盟[EB/OL],2012.07.22.URL: http://su.people.com.cn/n/2012/0503/ c154727-17000138.html
[4]和讯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步伐[EB/OL].2012.07.25
[5]通信世界网.我国发展IPv6势在必行[EB/0L],2012.07.22.URL:http://www.ipv6ready.org.cn
[6]李璇.各地区抢滩物联网[J].创新科技,2000年5月.p15.
The SWOT Analysis of Shanghai IOT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Zhang Hongshe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s,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235,Chin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8.090
张宏胜,男,1982年9月生。管理学硕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服务、知识管理。
AbstractIn this paper, author makes a SWOT analysis of Shanghai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ndustry; ascertains th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obstacles to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IOT Industry; puts forwar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support for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 Information services; SWOT; 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