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鼻窦手术200例疗效观察
2012-08-15张军
张 军
章丘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章丘 250200
鼻内窥镜手术以其微创、治愈率高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及相关眼科疾病、颅脑疾病的治疗。现将我科1年来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2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380侧)患者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8~79岁,平均35岁。病程6个月~41年,平均6年。有168例有反复发作的头痛、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水肿,中鼻道或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中鼻甲或下鼻甲肥大,总鼻道或中鼻道可见息肉样肿物。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加横断轴位螺旋CT扫描,已进一步明确鼻窦的病变情况。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标准进行分型分期:其中Ⅰ型86例(Ⅰ期29例,Ⅱ期46例,Ⅲ期11例);Ⅱ型92例(Ⅰ期34例,Ⅱ期46例,Ⅲ期12例);Ⅲ型22例。
1.2 手术方法
170例采用局麻,30例全麻。局麻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1%地卡因,按1:100000比例加入1 ‰肾上腺素溶液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2次,1%利多卡因加1:200000 肾上腺素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1%利多卡因加1:200000 肾上腺素行钩突局部麻醉。200例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先切除钩突,暴露筛泡。对息肉较大影响手术视野者,先用息肉钳及切吸钻将息肉去除,然后再将钩突切除,暴露中鼻道。根据病人病情,并仔细阅读CT片,根据具体情况由前往后选择性的行筛窦、蝶窦开放术,最后扩大额窦口及上颌窦口;伴有泡形中鼻甲,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影响鼻道窦口复合体引流者,行中鼻甲成形术;伴有下鼻甲明显肥大,并且影响通气者,行下鼻甲减容术或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手术结束后行止血纱布或膨胀海绵填塞术腔。全组行内窥镜下上颌窦口扩大195例,筛窦开放138例,额窦口扩大130例,蝶窦开放98例,鼻息肉切除102例,中鼻甲成形术97例,下鼻甲成形术86例。术后24~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在内窥镜下清除术腔血痂,无活动性出血后行生理盐水500 mL加庆大霉素32万单位,地塞米松10 mg 1~2次/d鼻腔冲洗。并使用雷诺考特喷剂进行鼻腔局部用药,减轻术腔水肿。出院后前4周内每周1次进行门诊内窥镜检查及清理,以后酌情2~3周1次至术腔粘膜上皮化。全过程一般需要6个月~1年不等。术后5~6周内是鼻窦内分泌物及窦腔粘膜恢复较快的时期,也是防止鼻腔粘连,保持鼻窦引流通畅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求病人在此阶段内保证每周接受1次临床随访检查。
2 结果
200例中,随访半年至一年以上者186例,其中达到临床治愈者169例(84.5%),好转26例(13.0%),无效5例(2.5%),总有效率(97.5%)。并发症:发生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未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鼻内窥镜外科是鼻科学领域划时代的变革,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其内涵不断丰富。在鼻内窥镜视频显示下,彻底清除病灶,纠正解剖异常,改善并且重建鼻腔、各组鼻窦的通气及引流功能,从而实现治愈鼻窦炎的目标,这是鼻内窥镜鼻部手术的真正含义。尽管“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这个概念在鼻内镜外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逐渐被鼻内镜微创外科取代也是必然的结果[1]。
现代鼻内镜外科包含的内容,包括鼻-鼻窦炎的综合治疗[2]。手术中对粘膜病变严重的粘膜可用筛窦钳钳除。在开放鼻窦时对需要保留的粘膜应使用粘膜咬钳,这有利于粘膜的再生和避免粘骨膜损失导致的骨质增生。并应尽量避免对鼻窦粘膜的过度刺激和损失。电动吸引切割钻对肥厚粘膜、游离残余粘膜及鼻息肉的处理十分有效,且损失非常小。利用锁孔技术组,额窦口、上颌窦口、蝶窦口的闭锁率明显减少[3]。术中对于中鼻甲成形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扩大鼻内窥镜鼻内操作视野;开放中鼻道,有利于术后术腔及各窦的通气引流;保持良好的中鼻甲形态,符合功能要求;减少和避免术后粘连。对于严重的下鼻甲肥大,引起鼻通气阻力增高的患者,可以借助电动粘膜下切吸钻行下鼻甲成形术,从而完整保留鼻甲表面的粘膜,起到保护下鼻甲粘膜功能的作用。
随访处理应视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手术的延续。术后两周内是术腔内血痂及干痂最容易于形成的阶段,并且术腔内的分泌物也较多,此为术后恢复的第一阶段,此阶段的治疗原则为清理血痂及干痂,并及时抗感染治疗,可口服吉诺通促进分泌的排出。术后3~10周,此为术后恢复的第二阶段,此时术腔内囊泡、息肉和肉芽增生明显,手术干预的窦口周围粘膜组织水肿,中鼻甲粘膜肿胀明显,要注意易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是否有粘连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术后恢复的第二阶段是决定鼻内窥镜手术效果的最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要及时清除术腔内影响引流的囊泡、息肉和肉芽等增生组织,保持手术开放鼻窦的通气及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组织,可放置明胶海绵以防再次粘连。随着增生组织的合理及恰当的清除,术腔上皮化范围逐渐扩大,正常粘膜逐渐再生。术后11~16周左右,此为术后恢复的第三阶段,此阶段术腔逐步覆盖正常的粘膜上皮,最终实现上皮化,达到临床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董震.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水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3):161.
[3]牟逊业.内窥镜鼻窦手术116例术后动态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24(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