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2012·6学术论文导读
2012-08-15
甘蓝枯萎病研究进展
蒲子婧等(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新潟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日本新潟950-2181)—《中国蔬菜》2012(6)
甘蓝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十字花科专化型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在全球大部分甘蓝产区均有发生。自2001年在我国报道发生以来,已成为影响我国甘蓝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病害。本文从病原菌、寄主抗病性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前人对于甘蓝枯萎病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茄子单性结实的研究进展
李香景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蔬菜》2012(6)
茄子单性结实性能克服反季节栽培中的低温障碍,提高产量,降低栽培成本,改善果实品质。本文从特性鉴定、生理基础、遗传机制、生物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茄子单性结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大蒜叶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常燕霞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蔬菜》2012(6)
大蒜叶枯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蒜叶和蒜薹,感病初期叶片呈白色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严重时造成蒜叶枯死、植株不抽薹等,严重影响大蒜的高产稳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橘红心大白菜形态标记的遗传及稳定性研究
耿新翠等(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沈阳110866)—《中国蔬菜》2012(6)
以橘红心大白菜自交系(LH)、普通心大白菜自交系(91-12)为亲本,研究了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的遗传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橘红心大白菜和普通心大白菜正反交后代(F1和F1′)子叶颜色均为黄色,F2和BC1F1群体子叶颜色分离比分别为3∶1和1∶1(黄色子叶∶橘红子叶),这说明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橘红色对黄色表现为隐性;子叶颜色、花色和球心色三者的遗传表现为一因多效,即橘红子叶植株的球心色和花色也为橘红色。在遮光或者弱光处理结束后,光照2 h橘红心大白菜的子叶颜色可以稳定表现,在低温遮光条件下表现最为显著,催芽时间不同(24 h或48 h)不影响橘红心大白菜子叶颜色的表现。因此,子叶颜色可以作为橘红心大白菜选育中的一个理想的形态标记加以应用。
环境胁迫下大头芥花青素积累及其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
宋明等(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中国蔬菜》2012(6)
以大头芥(红叶大头芥)为试材,研究模拟干旱、低温和强光等环境胁迫下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含量及其与花青素合成途径中CHI、DFR和ANS等结构基因表达的关系。首先通过同源克隆法在红叶大头芥中克隆了CHI、DFR和ANS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 759、1 157、1 004 bp,分别编码 253、385、334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环境胁迫下,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的积累和结构基因的大量表达需要一定处理时间的诱导。CHI基因在强光、低温和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且表达量极低;而DFR和ANS基因在低温、强光胁迫下的转录表达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的合成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且强光胁迫下DFR和ANS的表达量约为低温胁迫的两倍,推测低温和强光胁迫可能诱导了红叶大头芥中花青素合成途径不同的调控机制。
山东寿光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乔宁等(潍坊科技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山东寿光262700;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271018)—《中国蔬菜》2012(6)
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对山东寿光地区保护地疑似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番茄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证明番茄病叶由TYLCV侵染所致。以提取的病叶总DNA为模板,扩增得到长约770 bp的TYLCV-CP基因片段,克隆至pEASY-T1 Simple载体,然后用Xho I和EcoR I将其切下并插入到pET-32a表达载体中,构建了寿光地区TYLC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BL21(DE3),经 IPTG(异丙基 -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获得了50 kD重组蛋白,Ni2+-NTA亲和层析纯化和Western印迹分析证明目的蛋白为TYLCV外壳蛋白,且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
摩西球囊霉对芦笋幼苗生长和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孙超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中国蔬菜》2012(6)
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GM)是球囊霉属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 Fungi,AMF),具有对环境适应力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为探明摩西球囊霉对芦笋育苗的应用效果,采用营养钵育苗播种对芦笋进行GM接种处理,研究GM对芦笋幼苗生长、菌根侵染及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M后芦笋幼苗生物量显著提高,植株根系具有较高的菌根依赖性。GM对芦笋幼苗根系的侵染呈现“S”形变化趋势,播种10周后,GM对芦笋幼苗根系达到较高程度的侵染,且GM菌根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显著提高。接种GM显著促进了植株对矿质元素特别是P的吸收,其次为Mg。接种GM培育菌根苗的技术应用于芦笋栽培可以培育壮苗,缩短苗期,节省肥料,提高养分利用率。
马铃薯根和叶空间分布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郑虚等(广西农业科学院能源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院,北海道札幌060-8589;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中国蔬菜》2012(6)
利用根量多、耐旱、抗倒伏的根优1号、根优4号及高产优质、根量少、易倒伏的粉吹雪为试材,在马铃薯地上部最大期调查了根和叶空间分布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根优1号和根优4号分布在土壤0~120 cm处的总根长和30~120 cm处的根长都显著高于粉吹雪;②根优1号和根优4号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层(30~120 cm),而粉吹雪的根系则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0~30 cm);③根优1号叶面积分布最均匀,而根优4号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上层(40~80 cm),特别是在60~80 cm(占总叶面积的41.7%),而根优1号的吸光系数显著低于粉吹雪和根优4号,因此根优1号从地上部最大期到收获期的块茎干物质增加量和增加速度最大;④株高、主茎粗和比根长各品种间差异显著,根优1号的植株最高,主茎最粗,但比根长最小,粉吹雪的植株最矮,主茎最细,但比根长最大。
普通白菜(小白菜)耐湿性鉴定方法
张永吉等(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中国蔬菜》2012(6)
选用8份不同耐湿基因型的普通白菜(小白菜)品种,在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对6片叶苗龄的幼苗分别进行高湿处理,研究普通白菜的耐湿性鉴定方法。最终确定以土壤湿度饱和、相对空气湿度95%、30℃/20℃(昼12 h/夜12 h)处理幼苗6 d,作为普通白菜耐湿性差异的鉴定条件;以叶片褪绿面积和程度作为湿害分级指标,并以此调查湿害指数,从而鉴定品种的耐湿性。
基于SNP标记的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方法
兰青阔等(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天津300381;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瓜研究所,天津 300192)—《中国蔬菜》2012(6)
根据国际葫芦科基因组数据库CuGenDB中序列信息,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筛选出用于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的SNP位点CLA6(A/G),该位点在33个市售黄瓜品种中的多态信息量为0.401,处于中度多态;结合焦磷酸测序技术,建立基于CLA6位点的SNP-Pyrosequencing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方法。利用该鉴定方法检测黄瓜杂交种优一90粒种子,结果其种子纯度为96.7%,该结果与CLA0位点及SSR鉴定结果相符,表明该鉴定技术适于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具有用于DUS测试分析的潜力。
西葫芦细菌性果腐病种子带菌检测及消毒
张国裕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100097)—《中国蔬菜》2012(6)
利用PCR检测技术,分析了硫酸铜、漂白粉、盐酸、过氧乙酸、链霉素、阳光霉素等药剂处理和干热处理对西葫芦种子细菌性果腐病病菌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硫酸铜和漂白粉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试剂。0.5%的漂白粉消毒5min即可消除种子表皮所携带的果腐病病菌。漂白粉消毒处理后的种子不经过清洗直接晾干,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无明显影响。干热处理对西葫芦种子果腐病病菌的消除效果不明显。
稀土铈(CeCl3)对黄瓜抗枯萎病的影响
周宝利等(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辽宁沈阳110161)—《中国蔬菜》2012(6)
以黄瓜枯萎病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稀土铈(CeCl3)对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后黄瓜植株发病情况、生长状况、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CeCl3的对照相比,施用CeCl3降低了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了防御酶活性;随着CeCl3浓度的增大,促进效果先增强后减弱,其中以200mg·L-1处理效果最好,黄瓜各生长指标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5.91%、60.75%、55.77%,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49.29%、31.50%、80.00%,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61.67%。
马铃薯转萝卜抗菌肽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抗晚疫病的初步鉴定
任玉霞等(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0;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10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北京青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12)—《中国蔬菜》2012(6)
为获得抗晚疫病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以微型薯薯片为外植体,将萝卜抗菌肽基因(AFP)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夏波蒂(Shepody)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4株转基因试管苗,并经黑暗诱导获得了微型薯。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微型薯长出的叶片进行抗晚疫病鉴定,结果表明这4个株系的抗病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纳米氧化亚铜对辣椒疫霉菌和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杨君丽等(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中国蔬菜》2012(6)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生产纳米级杀菌剂是近年来农药研发的新领域。为了解纳米氧化亚铜(Cu2O)对辣椒疫霉菌和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效果,配制了5个浓度的纳米 Cu2O,分别为 250、500、750、1 000、1 250mg·kg-1,采用含药培养基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的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对辣椒根腐病菌的抑菌效果;质量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毒力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都在0.97以上;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和辣椒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135.4mg·kg-1和706.2mg·kg-1。纳米Cu2O对辣椒疫霉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增效剂倍创与48%毒死蜱乳油混用对韭菜根蛆防治效果的评价
王洪涛等(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烟台 265500)—《中国蔬菜》2012(6)
在田间评价了倍创增效剂与减量毒死蜱乳油(EC)混用对韭菜根蛆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减少30%~40%的毒死蜱用量、加入实际用药量14%的倍创增效剂对韭菜根蛆的防治效果为98.46%~97.50%,与48%毒死蜱EC常规剂量的防治效果相当。